【每天老照片】-1万-8528- 这是40年代的南京,这是外国人镜头下的南京城
这组南京老照片是海达·莫理循在20世纪40年代所拍摄的,通过她的镜头去看那时的南京。图为南京大板巷。大板巷位于南京三山街西,南起升州路,北至绒庄街。在清代《同治上江两县志》载:“古习艺街也”,并引明代《南畿志》称:习艺东街与习艺西街并列,俗称大板巷。传明代因有商人在这里经营大块木板,后来这条巷子就以“大板”二字更名至今。
图为当时南京夫子庙聚星亭前,那时的这里也是十分的热闹。“聚星”是聚集奎星得取功名之意。聚星亭是一座八面二层的古亭,始建于明朝万历十四年(1586年),修建是为了昌盛文风的。图中的聚星亭是清朝同治八年(1869年)修建的,如今南京的聚星亭为80年代重建的。
图为南京夫子庙泮池。“泮池”又称“泮宫”,是位于大成门(文庙的最后一道大门)正前方的半月形水池,意即“泮宫之池”,它是官学的标志。古代“诸侯不得观四方,故缺东以南,半天子之学,故曰泮宫。”南京夫子庙是世界孔庙中唯一一座以天然活水为泮池的孔庙。泮池,以秦淮河为天然池水,向内凹进构成泮池。
图为南京鼓楼广场旁的保泰街街口,左边的那个是鼓楼,在街口中央的那栋建筑是所谓的“保卫东亚纪念塔”。 该建筑是汪伪政权在南京修建的,该塔的塔身两边篆刻着“保卫东亚纪念”和“励行新国民运动”等字样。该塔也是汪精卫投敌卖国的罪证。
图为当时南京明孝陵下马坊,在路的一侧为电线杆。下马坊是明孝陵入口处的标志性建筑,是一座两柱冲天式石雕牌坊,它高9米,宽6米,额上横刻“诸司官员下马”六个大字。在古时乘车骑马的人到此,必须下来步行,所以叫下马坊。
图为南京的玄津桥。玄津桥在逸仙桥旁,两桥不到百米之隔,玄津桥,建于明代,桥长41.6米,宽19.1米,为三拱石桥。因明代皇城建造在南京城东,当时官员日常出入皇宫大多经由玄津桥对面的西安门,当年是使用频繁的交通要道。清代,曾为了避康熙皇帝的讳而改叫“元津桥”。民国初年,因为“元”、“天”两个字混淆,此桥曾被误称为天津桥。
图为南京一处河边,这里比较荒芜,周边大多是低矮的茅草房,在这些茅草房边有一座气势宏伟的石牌坊。这座石牌坊与周边的建筑显得格格不入。查了很多资料有人说是纪念清朝重臣名将曾国藩的石坊,取名遗爱之坊。时间过去这么久了,这座石牌坊究竟是何年为何人所建已经不得而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