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流的足迹

有一次参加一个培训,有个老师讲沟通,刚说到,同流两个字,还没说完,下面有人在喊,合污,旁边的人听到了,都笑起来。过会,老师把这句话完整地说出来,同流才能交流,下面听课的人马上面面相觑。

交流才能同流,本身就这句话而言,放到不同的场域会有不同的反响。让我印象非常深刻,而这几年学习家庭教育之后,才发现,所谓的交流才能同流,真是非常贴切。这段时间,一直在喜马拉雅上听余秋雨老师的文化必修课,又看了几本心理咨询大师的书籍,恰好都应证了这句话。

不论是秋雨老师这么多年来,走过的边塞古城去踏寻中国文化古迹,还是各个哲学和心理学大师他们通过他们的亲身经历和觉察反映出的各种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都说明了,同流的重要性。

其实现在的人,有个很奇怪的想法,一说的经典文化,就说你们在看国学呀,然后说到国学就想到了养生,这个思路真的好奇怪呀。其实,经典文化的范畴非常的广而宽,并不是人们在大脑中构思出来的非常狭义的,几个穿着中式衣服的,头发花白的老人站在台上吟诵古诗,或者讲讲那些文化大家的故事,就叫文化,这个显然是错误的理解,完全把文化从一条奔流不息的大江变成了一条即将干涸的小河沟的一种比拟。

几年前,我们刚开始接触经典文化,我的恩师曾说,你不要总是想背出来什么,说出来多少,或者你拿来这句名言做什么。那时候是真的离文化很远,或许时间也是最好的老师和最好的媒介,不得不说,如果没有时间的参与,可能现在坐在这里码字,想给大家描述对文化些许丁点的想法都没有。这三年,似乎越来越了解了文化,如果我们要了解,要精透,是需要我们投入一定的热情,激情。

早上听课,秋雨老师讲到了唐朝期间的故事,说到了那些流传千古的诗人,其实大家所熟悉的都只是他们的诗词,并不是很了解当时作诗的背景和诗人的心情,境遇。而秋雨老师再进一步讲解下,才明了这些诗人写下那些诗篇时都处于什么样的情景。秋雨老师说,其实背多少古诗,或者吟诵多少别人的东西,那都不能称为有文化的人,诗人并不是写出来了多少诗,而是他们具有诗性人格,这个很了不起,他们的人格中,有这个成分,所以,他们才可以写出来这样篇章,这样的诗歌。现在倒回来再想想三年前,我的恩师曾教导我们,经典文化,是先贤圣哲们用他们的血泪,痛苦,甚至生命而凝练出来的,不是我们可以随随便便拿来说说,拿来用,这些话的真正含义。同流,才可以交流,只有真正体会到那些文化大家他们的经历,他们的心情,他们的境界,才可能去领悟他们的那些诗词歌赋,才能懂得每一个字的含义。

同理,换到家庭教育,我们与孩子相处时,如果不能同流,不能和孩子在同一频道,我们会很难与孩子做到和睦相处。更别说如何去陪伴孩子了。孩子的每个举动都有它的内在意义,善于把握和珍惜的家长,总是可以借力使力让孩子讲他初始本是萌芽的那些设想更具有意义,更深刻起来,从而培养他随着年龄增长不断增长的探索力,钻研心,很强的耐心和耐力,或许他成不了科学家,也成不了我们无数次设想的那些在某个领域非常有成就出色的人,但是,把握与孩子相处的这一个短暂时间,超级耐心地与孩子同流到一起,在一个频道,放下手中的一切,抛开脑海中总是想尽快结束孩子那些无聊举动,好进行下一个活动的杂七杂八的想法。童心是孩子送给我们最好的礼物,不是孩子的童心,而是,透过孩子找到我们失去已久的童心,找到天真烂漫地无拘无束的,一尘不染的自己,是我们孩子们在一起,孩子馈赠给我们最好的礼物。

试着,某一天,什么也不做,只是陪着孩子,或者说,你什么也不做,也不要干扰孩子,看看他在做什么,尤其是三四岁的孩子,或者更小一点的孩子,他们会不厌其烦地重复很多动作,不要去打断,就是观察,你会发现,他们真的像是艺术家,也像哲学家,或者是教育家,可能很多家长都会发现自己的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突然冒出来一句非常让你震惊的饱含哲理的话,这都很正常,正因为孩子未曾受过世事的熏染,所以纯净的他们总是可以发现事物的本质。

对于同流,最难的是我们要放下,放下偏见,放下所谓的重要的事情,更重要的要先放下自己。


图片来自于网络,感恩网友。。。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