莱西“早朝”村的方言读音为“吵吵”,栖霞邴家村志写成“草撮”

这几天讨论了不少关于胶东方言和地名谐音的话题,而本文的内容也与此相关,主角是青岛莱西市的一个村庄。

在介绍这个村庄之前,不妨先回顾一段往事,以此作为引题。

大概在四年之前,笔者和朋友曾去了一趟栖霞市寺口镇的邴家村。邴家村位于龙门口水库的边上,当年修建水库的时候,村庄从原址搬迁,不仅分为多个村落,而且村庄主体也变成了一个“三面环水”的地方,就像一座小的“半岛”。

起初,我们的本意就是想感受一下这种特殊的地理环境。不过,到了村口看到地名石碑之后,又不禁对当地的历史有了兴趣。石碑后面的简志说:“明末,邴姓从莱阳草撮迁此建村,故名邴家。”

“草撮”是哪里?相信不少朋友看到这段记载之后都有此疑问,而笔者当时也不明所以。等到回来之后,专门查询莱阳、莱西的村庄名称,甚至也曾把范围扩展到了海阳(明代大部分也属莱阳县管辖),但始终没有找到类似于字形类似“草撮”的地方。

有意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后来有一次,我们发了组莱西市沽河街道的“早朝”村的图片,当时有当地的朋友留言说:“早朝村虽然字面上是早朝,但千万不要读作'早朝’,而应该读作'吵吵’或者'草草’。”

一语点醒梦中人,笔者当即想起了栖霞邴家村志中写的“草撮”。“早朝”和“草撮”虽然在字面上有明显差别,但在方言里的读音却比较接近。而更关键的是,查询资料可知,早朝村有不少邴姓人聚居,村里还有一座古代的邴氏祠堂的旧址,规模还不小。就过去的宗法制度而言,建有祠堂或家庙的村庄,大多属于某一姓氏的祖居地或长支。综合来说,栖霞邴家村的邴姓人,很有可能就是在明末从当时莱阳县辖下的“早朝”村迁来。

“早朝”村之所以在栖霞这边写作了“草撮”,推测可能有两个原因。一个原因是这支邴姓人外迁之后,经过数百年的繁衍,与祖居地同宗之间的血缘逐渐疏远,彼此很少走动,以至于不了解对方的情况;还有一个原因是,前几代移民受条件所限,文化水平可能不高,因此家族中对祖居地的信息采用了“口口相传”方式,只有读音,而没有文字。到了现代,在调查地名由来的时候,村里的老人就按照祖上传下来的发音说了出来,于是就被记录为了“莱阳草撮”。

而根据《莱西县地名志》的记载,“早朝”也并非是莱西这个村庄最初的称呼。相传,明代一支邴姓人迁到此处定居,因当时村内不睦,遂得名“吵吵”,后雅化为“吵吵”。

按此解释,在邴姓人从这里迁出的时候,“早朝”的名字或许还未曾使用。换句话说,栖霞邴家村那边只知“草撮”(草草、吵吵)而不知“早朝”,也是可以理解的。

从这一点来看,莱西的“吵吵”村改名为“早朝”村,与之前介绍过的福山绍瑞口(小水口)和海阳儒家(于家)一样,都属于根据方言谐音更换地名的例子。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