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毒成了博导教授,湖北大学打算怎么处理?

文/我说的都对
执笔/倚栏听风雨

P.s.

本文是我发布在微博的两篇随笔。

这位梁姓教授的详细作为可参考文章→方方“举报”恨国教授,当事学校:去年就严肃批评了

很多高校和地方怕舆情怕得要死。

一看到舆情,第一反应不是装死,就是删帖。

但这恰恰陷入了舆情处理的黑洞。

删帖这种操作就不多说了。

如果,我是说如果,你想让某件事情弄得全网皆知。
最好的方法莫过于出现一次删一次。
这样的话大家会变着花的把这些东西再现出来。
好奇心不仅害死猫,勾起大众的兴趣。
所以不到万不得已,又或是刚露苗条就管控。
否则的话,不要动辄就删帖。
这是最最愚蠢的行为。

至于很多地方都喜欢的装死,以为时间过去了事情也就结束了。
对怀揣着这类心态的人,具体情况要具体分析。
如果事情闹得不是特别大,跟公众的利益本身又不挂钩。
且本身又不具备什么代表性。
装死的操作是上上之选。
毕竟回应本身就是增添关注。
但如果这类事情很具有代表性,又或是跟大众利益紧密联系。
那么我给出的建议是,不要装死,不要装死,不要装死。
后半截就不解释了,这是大众的情绪出口。
而情绪往往才是带动转发的最好因素。
所以具体说说前半截——这类事件很有代表性。

我最喜欢举的例子就是删大学伴。
而今年又蹦出来几个青岛、上海、南京等地。
说真的,这种事件一旦出了,必须做出诚恳道歉。
错了就是错了,不要耍心眼。
因为时间根本冲刷不到大众对这些事件的记忆。
很多人都以为,大众的记忆有限,许多热点事件最多一周时间。
但我要说的是,热点期过去,很多事件只是蛰伏,而不是彻底消失。
事实上,从绝对理性来讲,没有消失的事件。
缺乏的只是一个触发契机。

还是山大事件,虽然大众对此的讨论不多了。
但每逢超国民待遇,总有人会提及到他。
为什么呢?
大众印象太深了,而且每提及一次,都是在平添热度。

以及,一旦装死,虽然表面上看来,没有人回应了。
但实际上,官方不回应,不代表民间不好奇。
而语焉不详的下场就是质疑的声音推动时间向前。
而民间的声音往往与官方期望的相反。
一旦介入到阴谋内部中,大众的舆论被挑拨起来。
第一印象被“污染”,后续的回应至多是事倍功半。

所以为什么遇到舆情,我都希望事件相关方发声呢?
归根结底一句话,你不发声,总会有人替你发声。
而一旦类似的声音成为主流舆论,再想发声就难了。


最近“爆雷”的学校有点多,挑个比较典型的幸运学校@湖北大学 讲讲舆情吧。
事先声明,本帖只针对舆情的处置方式,不上升到学校整体,尤其不针对学生。

我们都知道哈,由于@方方 的举报,某梁姓教授被挖出精日、港毒等等恨国言论。
尤其是精日分支下的法西斯思想,真真见证了那句话——只有你够右,看谁都左。
当然啦,他们之所以右,我以为更主要的原因,是陷在那个时代的伤痕里爬不出来了。
而后看到西方的好,扑通一声就跪下了。

扯得有点远,回到梁姓教授的言论上。
说真的,中国的社会环境真的是有够言论自由了。
这位连法西斯都敢支持的梁姓教授,搁德国早被抓起来了。
但是在中国,依然风生水起,安然无恙,不得不说是件奇景。
不过话又说回来了,连院长跟她都是一丘之貉,指不定还有位置更高的人跟她蝇营狗苟,有些什么Py交易呢。

当然这也只是猜测,但学校发在昨晚的声明却隐约印证了我的想法。
声明内容到底是什么,我就不详说了,大家可以自己看图。

简而言之一句话,去年的时候他们就已经知道了,但是开除是不好开除的,所以当时批评了两句,自罚三杯也就完了。
没成想网友把这事儿又给抖露了出来,而他们又不想好好解决,于是专门挑了个深更半夜的时间,以为大家都看不到,悄摸划过去也就算了。
这里吐槽一句,就这个晚睡的年代,如果是大事儿,就算三两点也还有人在线,凌晨刚过的时候真的不是发布声明的最佳时机。
建议有这类想法的人把时间往后再挪挪,挑个四五点钟的时候再来整更好。

扯回这份声明上。
说真的,就这份声明而言,很明显的是不够诚恳。
原因刚刚也讲了,这可是极端法西斯势力,哪哪都不能容忍的。
中国再怎么言论自由也不行。
可@湖北大学 倒好,触及了开除的底线,却还想着安抚人心,这就相当于拍马屁拍到了马蹄子上。
虽然最后也保证会依规严惩,但这种保证性的惩戒,往往是说了不做,只待时间消磨热点,这事儿也就划过了。

委实说,如果我是学校领导,想要保她的话,这种狗屁声明自然是上上之选。
有态度,将来还可能有动作,依规严惩嘛,反正规定的裁量权在自己手上。
顶多最后就严肃批评一把,再表表忠心,痛哭流涕一把,反正坏人的悔过往往都是这般的。
但@湖北大学 倒好,本来路还走得挺对的,突然就手起刀落,“自宫”了。
而删帖的背后往往就感想颇多,是不是有什么势力介入啊,又有什么阴谋诡计啊,总而言之,我强调过很多次了,通报声明,要么不发,要么就一锤定音,否则的话,每一个动作带来的链接点,都是给事件增加热度,理论上都增加了关注。
而且,越是语焉不详,背后的可能猫腻就越多,即便没有,大众也会朝着这个方向想像。
没办法嘛,真相缺席之后,舆论难免自发地往内幕方向使劲。

综上所述,先回应再自宫,这种蠢到不能再蠢的舆情应对手段,居然就这么赤裸发生了。
真的是让我惊诧,惊诧于他们的愚蠢。


☑ 质疑了几句方方,就被请去喝茶?什么世道!
☑ 为帮人渣洗地,财新网写了篇特稿
☑ 今天,我们为何还要纪念毛泽东?

我用一天的时间思考与写作
请你花一秒的时间点个“在看”
如有启发,欢迎打赏分享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