始于人,归于人:校服的教育意蕴
导语:刚刚落幕的由新学说主办的2020中国国际学校校长俱乐部年会上,百余位校长基于环境和政策变动,对国际化学校的未来发展各抒己见。本文整理自无锡市SK学校校长陈罡带来的《始于人,归于人:校服的教育意蕴》精彩分享。
服装是一种语言,是一种躯体文化的表达方式。原始社会穿衣是为了避寒,如今穿衣成了表达自我的一种方式,穿校服更是如此。
王尔德在话剧《圣人奥斯卡》中曾说;“脱去我的服装,我的灵魂也就跟着走了。”服装是极为重要的有关风度、风俗以及生活方式的符号;服装也是一种身体技术,通过这种技术,一系列个人及社会观点得到表达。
1
校服是什么?
校服是一种特定的服装,不是一般意义的服装。夸美纽斯《大教学论》中提及:“学校是青年男女接受共同教育,并对他们实施纪律教育的场所。”
它意味着校服的目的,是通过对学生采用显著性的可识别的稳定的符号,从而把学生按照其学校不同分离出来,并用这种符号来实现对学生的控制,培养学生的归属感、认同感、荣誉感和责任感。
公立学校往往会忽视这些,国际化学校尤其应该关注这一点,学校在做招生宣传过程中,每一位学生穿着校服走出校门,都是学校招生的“一张名片”,校服表达学校的办学理念与文化品位。
康德曾说:“规训把兽性转变为人性。通过规训,人人都要置于服从人类法律的状态,学会感受法律的约束。”当学生穿着校服走入校园内,起到对学生规训、约束的作用,要求学生的言行需符合自身的着装。
校服是一种社会符号,是一种自上而下的“文化移入”策略。学校想要培养怎样的学生?通过校服实现文化移入,传递办学者对学生未来发展的一种期待。
北京服装学院的潘波教授发表的《以衣载道·修身明德:中小学校服的价值省思与未来趋向》学术文章中,总结了校服构成的五大要素:归属、安全、舒适、美观、绿色。审视国内很多学校,这些要素是否都实现了呢?
校服对于学校管理起着较大的作用,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 增强归属感:校服可以增强学生的归属感。
● 纪律和规范:校服代表着规范,意味着纪律和秩序。
● 体现平等:统一的服装体现出身份的平等。
然而校服的弊端也是显而易见的,聚焦为以下三点:
● 去性别化:标准化服装是一种去性别化的行为。
● 权威性服从:控制和规训,使学校的管理趋于隐匿和有效。
● 泛学校化管理:校服内化为学生的行为规范。
中国校服依然存在审美缺失的问题,电影《流浪地球》的一张剧照,宽松肥大的运动服给观影者留下了深刻印象。在我看来,校服的迭代应当与学校发展、教育理念一脉相承、同步进行的。
图系<流浪地球>剧照
曾有位研究生对南京地区校服满意度做过一次调研,样本数据显示学生、家长、教师对校服满意度是相差甚远的,将近80%的学生、家长是不满意的,但学校管理者的满意度却很高,因此校长在做校服采购决策时,应当多聆听家长、学生的声音。
成本是校服采购需要考量的重要因素。基于对校服定倍率(定倍率=销售价/服装制造成本)的调查,发现校服的定倍率远远低于童装。相比于英美日韩等国,由于定价过低的原因,中国校服的外在款式、内在品质都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2
如何设计一套好校服?
从一套好校服的标准、设计流程到价值选择三个维度,来探讨如何设计一套好校服。
目前校服设计流程,通常是这样的几个步骤:学校管理者提出需求>供应商根据要求设计>家委会投票建议>确定设计方案并制作。其实这个流程的设定是存在问题的,作为校服的主体——学生,是缺乏表达的。
审视校服本身,它背后是蕴含的教育哲学,是培养什么样的人?基于校服本身的意义而言,它是要培养“集体中的人”,强调规训、服从纪律。从教育的角度,它是要培养“有个性的人”,弘扬个性、自由思想。
当我们谈校服时,我们会谈到“教育目的”。学校要培养什么样的人?为谁培养人?如何培养人?而且教育目的一定是与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紧密相关。
当我们谈校服时,我们会谈到“学校目标”。办什么样的学校?育什么样的学生?最典型的就是伊顿公学的大礼帽、燕尾服,学校的目标就是培养绅士、精英、贵族。一套校服看似简单,背后其实蕴含了学校的育人目标。
当我们谈校服时,我们会谈到“学校文化”。校服一定是学校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灵动的学校文化的表现形式。正如北师大教授张东娇所讲:“学校文化是全体成员共同创造和经营的文明、和谐、美好的教育生活方式,是学校价值观及其指导下的行为方式和物态形式的总和,是学校生活全部和本身。”
那么如何设计一套好校服呢?曾听过哈芙琳设计总监路琳娜的一个线上直播,她分享了一套独到的设计方法论。
第一步,校服风格的定义,常见的有英伦风、美式风、新中式等风格。
第二步,产品组合的确认,日常、运动、制式及其他功能性校服,适用于不同的校园场景。
第三步,主辅色系的定制,根据VI标准色确定校服的色系。
第四步,文化元素的应用,学校的文化理念如何融入到校服设计中。
“设计四步法”能够帮助学校校长了解校服设计的路径,科学且高效地推进校服采购。之于学校,哈芙琳剖析出校服金字塔价值。
功能-统一着装 学生身份的辨识功能
视觉-审美培养 审美追求的化育功能
专属-学校特色 教育品牌的标识功能
文化-理念传播 学校文化的涵育功能
3
使用校服的另一种可能?
校服除了穿着之外,未来办学中是不是有另一种可能?将它开发成为课程资源,一件校服即是一个世界。如果它能够成为学校一门课程资源,一方面是让儿童有很好的探究素材,另一方面让儿童能更好地认识校服。
那么校服一旦成为学校的探究型课程,它具有两大意义:
一. 联结学校文化、服装与教育的项目学习方案,创造和传递教育的价值和美。
二. 学生在完成项目过程中,融会贯通各学科的知识,并应用所学知识系统思考、团队协作,创造性应对和解决复杂的真实问题。
基于以上两大课程意义,我们可设定三大课程目标:
①以能力培养为导向,并不是以学科知识的获得为导向。
②超学科的学习实践,引导孩子开展跨学科的学习与实践。
③解决真实的生活问题,比如研究校服的材质、生产过程、搭配方式等等。
经过对课程意义和课程目标的探索,我们可以设置这样的课程理念:
①运用设计思维:让孩子探究一件校服从设计到成品的过程,甚至可以让孩子去设计他们心目中的理想校服。
②学校专属性:学校的文化理念表达过于简洁,校服有助于能帮助学生认识学校、了解学校,理解学校对学生成长的一种期待。
③做中学:真实的项目学习,通过课程呈现出来,校服这一课程资源,学生也会很乐于接受。
如果将课程名称定义为《我们的校服》,我们做了以下完整的课程设计,通过系统的课程,孩子们可以学到什么呢?
由于学习内容和方式的转变,课程目标和意义才更有可能被实现。在真实的情境中解决问题,在完成项目过程中,习得知识、获得技能、丰富交往,形成品质,提升素养。
特别鸣谢哈芙琳对本次分享内容的调研支持,并赞助本人领衔的团队进行《我们的校服》课程研发。
让我们一起期待校服与教育碰撞出更多的火花,探索校服延伸的更多价值与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