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笔||读书琐记三则
读书琐记三则
一句名言让你知道一个人
记住阿克顿名字的人可能不多,但记住他那句名言的人肯定不少:“权力导致腐败,绝对的权力导致绝对的腐败”。真可谓一句名言,天下尽知,人们记住了这句名言,也就记住了这个人。
阿克顿虽然曾被聘为剑桥大学教授,但他一生从事学术工作的时间并不长,只有约七年,其余时间都在政坛和交际舞会消磨,他出身于历史悠久而显赫的阿克顿家族,所以人们称他“阿克顿勋爵”而不是“阿克顿教授”。
阿克顿著述并不多,主要是些讲演和篇幅不长的论文。我多年注意搜寻,才得一本《自由史论》(译林出版社,2001年出版),读过后并不觉得有什么“系统收获”,反有零散的感觉。本来嘛,阿克顿就没打算搞出什么“系统理论”,倒是时不时冒出的一些“金句”,给人留下深刻印象,历久弥新,永不磨灭。除了前面提到的那有名的一句,阿克顿还有不少这样的“金句”,如他说:“自由不是我们为所欲为的权利,而是做我们应为之事的权利”。
阿克顿在人类文明发展史上有一席之地,也告诉人们,不在于有长篇巨著,而在于真正有价值的思想,那怕是一个论断,一句话。
最近有人撰文介绍说国内翻译出版了传记《阿克顿勋爵》,想来该书必有价值,一定弄到手读读。
波普尔的“怪论”
大千世界,大到仰望茫茫宇宙,小到深入分子、原子、基本粒子,都有人在关注在研究,提出了各种各样解释和学说,如牛顿力学,如爱因斯坦的“相对论”,以及现在十分热门的量子力学。怎样认识这些既往的“科学陈述”,又怎样在前人已经取得成果的基础上前行,是人们不得不关心的更高层面的问题。
时光荏苒,波普尔的论述依然有很大的影响力。名气很大的霍金在他那本有名的《时间简史》中如是引述:“正如科学哲学家卡尔·波普尔强调的,一个好的理论的特征是,它能给出许多在原则上可以被观察否定或证伪的预言。每回观察到与这预言相符的新的实验,则这理论就存活,并且增加了我们对它的信任度;然而若有一个新的观测与之不符,则我们只得抛弃或修正这一理论。”霍金举出牛顿万有引力定律的例子,“它以很高的精确度预言了太阳、月亮和行星的运动”;然而非常精确地观察水星,发现它的运动和牛顿引力理论预言之间有一个微小的差异,而又恰恰是爱因斯坦的相对论预言了这种与牛顿引力理论有“微小的差异”的运动并和观察到的相符合;现如今广义相对论能描述从只有几英里直到大至1亿亿亿(1后面跟24个0)英里的“宇宙的大尺度结构”,而对极小尺度如万亿分之1英寸的现象,则只能由量子力学处理,如何把二者协调合并起来形成新的“量子引力论”“还有相当长的路要走”。霍金在他的书的第一章就亮出了他的观点:人们在不断假设又不断证伪中前进,对宇宙的认识不断深化,人类可能越来越接近描述宇宙的单一的统一的理论,但真要搞出一个有关“宇宙的终极理论”,则是“非常困难”或干脆说“无法完成的”。
还是回到波普尔。这位智者一生的工作似乎可以概括为不断“证伪”。在《开放的社会及其敌人》一书中,他批评了柏拉图等名人,由此他得罪了许多人,甚至由此影响到对他的评价。但是波普尔无所畏惧,他在该书第一版序言中就宣称“我的动机出于我的信念”。
证伪是需要勇气的。但文明要发展进步,必须大胆、勇敢、持续证伪。证伪是需要科学精神的,一切都要靠过硬的证据说话。证伪的过程也是认识不断深化的过程,通过证伪,错误的结论得到修正,新的正确的认识得到认可,然后再证伪,再修正,不断进步。
2015年我国出版了波普尔访谈讲演录《20世纪的教训》,说明时至现在,我国对波普尔及其著作仍取宽容和关注的态度。
《囚笼》囚不住良善的心
2021年的诺贝尔文学奖颁给了非洲坦桑尼亚作家阿卜杜勒拉扎克·古尔纳,颁奖词为:“鉴于他对殖民主义的影响以及文化与大陆之间的鸿沟中难民的命运的毫不妥协和富有同情心的洞察。”
同情心自然是良善之心,在读过古尔纳的《囚笼》《博西》等小说之后,我对这一评价感觉中肯而恰当。《囚笼》写的主要人物是小店店员哈米德和当女佣的姑娘茹基娅。哈米德很长时间做店员,工作劳累,待遇菲薄,“他整天都待在店里,月复一月、年复一年,日子就这样天天过去了,一辈子都像个傻子一样被困在圈栏里”。但哈米德心地善良纯朴,他关心照顾已经丧失自由行动能力的老人法吉尔,更不赞成老主顾曼塞用猥亵的态度挑逗和议论新来当地的姑娘茹基娅。哈米德体贴茹基娅的难处,尽管自己身份卑微困顿,却尽其所能给予茹基娅方便和帮助。同时哈米德又渴望赢得茹基娅的芳心,有朝一日能与她进入享受温柔爱情的甜蜜梦境。茹基娅看出哈米德对她格外好,理解赞赏他对她的一往情深,知道哈米德是有一颗良善之心的好人。但是当茹基娅了解到哈米德的收入菲薄,没有财产和积蓄时,她只能选择放弃和离开,理由直白而实在:“你总在给我东西,我知道你也想得到回报。那样的话,光靠这些小恩小惠就不够喽。”
什么是囚笼?囚笼就是穷困、拮据、窘迫和生计的不易所造成的不自由处境,虽然进入了21世纪,处于全球化的时代,但不自由的“囚笼”无处不在,制造不自由“囚笼”的缘由则在不人道不文明的制度。
国内有人在评介古尔纳时如是说:“古尔纳的小说主要讲述了非洲移民的故事,深入解析了他们面对当代社会普遍存在的殖民和种族主义余孽时的痛苦与迷惘……在古尔纳的小说中,时空中穿梭往来的碎片般的故事取代了传统的线性叙事,而这种断裂恰如其分地表现了那些处于错位、流散状态中的人物的生活状态。在全球化背景下,流散的意思……重要的是指代一种跨国流动现象,它包括多方向的文化迁徙和混杂,以及占有不同文化空间的能力。这种流动不是一种简单的人口移动,它具有世界性的文化意义构成了一种连锁、互动的全球性文化与社会关系。” “流散是一种游走在中心和边缘之间的文化位置,它既不依赖于中心,也不固守边缘……它提供了一种颇具创造性和颠覆性的书写空间。”
这样介绍和评价当然不无道理,但过于文绉绉用些拗口又生僻的语词,为理解古尔纳带来不必要的障碍。在我看来,古尔纳的创作肯定是为弱者的文学,古尔纳身处的环境和条件决定了他献身的文学只能是为弱者的文学;再进一步说古尔纳的创作是怀着一颗良善的赤诚之心,对弱者的处境和生存条件饱含同情、愤懑和无奈的纠结为之呐喊、揭示并呼唤改善的文学。囚笼仍然存在,但囚不住良善的心,良善的心永远在呼唤觉醒和改善。
古尔纳的获奖彰显了非洲文学的成就,也一定程度上提升了诺贝尔文学奖的正当性,这种正当性体现在鼓励知识分子要有高尚的人品。
插图/网络
作者简介
雷体华,湖北松滋人,大学就读汉语言文学专业,后在武汉大学法学院获法学硕士,律师,曾任中国科技法学会副会长。当过知青、工人,大学毕业后曾经在松滋县教育局、松滋县政府办公室、湖北省政府法制办公室工作过。出版有散文集《流变的断想》。
用诗和远方,陪你一路成长
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冬歌文苑工作室
名誉顾问:戢觉佑 李品刚
文学顾问:周庆荣 王树宾 白锦刚
法律顾问:王 鹏
总编:琅 琅
副总:蔡泗明 倪宝元 赵继平
编审:孟芹玲 孔秋莉 焦红玲
主编:石 瑛 赵春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