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许浑落第还乡,失意地写的这“首”诗《下第归蒲城墅居》,短短八句,却层层递进

生活就像一个五彩斑斓的万花筒,人们永远不知道下一次出现在眼前的场景,将会如何让人惊奇。不过幸福和快乐的时光,总是如此短暂;失意和悲伤的感觉,又那么令人无法忍受。

也许是预期过高,一旦失败,就无法接受;也许是志在必得,结果却使人怅然若失。古代学子寒窗苦读,都盼望题名金榜,衣锦还乡,谁也不愿下第后失意归来。

可是幸运儿毕竟极少,那些落魄者的心情却很少有人关心。下面介绍许浑落第还乡,失意地写了一首诗作,短短八句话,却层层递进。

下第归蒲城墅居

唐代:许浑

失意归三 径,伤春别九门。

薄烟杨柳路,微雨杏花村。

牧竖还呼犊,邻翁亦抱孙。

不知余正苦,迎马问寒温。

许浑在不惑之年进士及第,在这之前他科考到底失败了几次,很难从资料里查证。不过很多读者都熟悉他的诗作,了解他的文学功底非常扎实,而且也很有创作灵性,说明他并非愚不可及。

所以他落第可能只有两种原因,其一是他像杜甫那样,年轻时不屑于参加科考,后来却发现考取进士还真是不易。

其二是他不愿意深入钻研那些应试技巧,所以就无法及早地进入仕途。

不管是何种原因,诗人终于尝到了失意和悲伤的滋味,而且还感触极深,所以才会特意赋诗留念。

首联化用典故,先交代创作事由。下第后离开京城长安,纵然春意盎然,他也无心赏景,情绪极其郁闷,一路上也非常消沉,恨不得立刻就回到离别多时的家园。

“三 径”,引用西汉蒋诩的故事,原指隐士居住之地,此处即是诗人的故园:“九门”,原意是禁城中的九种门,这里借指长安。

古代进士考试三年一次,由于交通不便,寒门学子大都步行进京,路上要耽误很久。同时考前还需要做好很多准备工作,所以诗人离家久远,加上心情不顺,迫切希望得到家人的安抚。

诗人心情惆怅,看见沿路风景都觉得非常别扭。杨柳青青、薄烟笼罩,微雨茫茫、杏花盛开,如果心情舒畅,这应该是一幅非常清新秀丽的乡村春景。

可是在诗人眼里,烟雾缭绕,显得黯淡;杨柳低垂,也显得愁情。而微雨里的杏花村,却让人想起杜牧的名作《清明》,更引发人们无尽的哀思。诗人采用移情手法,仿佛这些景物也都和诗人一样悲愁,甚至还让作者的心情更加沉重。

因为农户家出一个进士非常不易,也是全村极大的荣誉,所以全家人省吃俭用,供养一位学子,就是因为他的身上寄托着整个家族的希望,也期待他可以振兴门庭、改变命运。

正当诗人觉得自己辜负了所有人的希冀时,迎面却遇到了几个熟悉的脸庞,真可谓近乡情更怯啊!不过诗人并没有刻意避开,他们似乎根本不关心诗人的境况,依然“牧竖呼犊、邻翁抱孙”,仿佛他们的世界只有眼前的事情,其实正显示出一种恬淡脱俗的襟怀。

诗人非常懂得习作技巧,为了让读者理解他的感受,他采用了层层递进的方法。才子没有从邻居们那里得到安慰,于是便在心中责怪,“不知余正苦,迎马问寒温。”

诗人住在蒲城墅居,还有车马迎来送往,算是家境比较殷实。而且他还去京城参加了科考,如果乡亲们是那种非常势利之人,一定会围拢过来打听情况。

但是他们只是嘘寒问暖,表达关心,说明他们知道才子远道而来,却并不在意他能否考中。在诗人眼里的“无情”,其实正反映出乡亲们的朴实憨厚,不慕富贵。

中国诗词短小而精悍,拥有着无穷无尽的力量。

古人写诗最注重讲究“炼字”。“炼字”即诗人运用简练、生动、含蓄、优美的字词进行锤炼与搭配,从而使诗歌的意境更加深远精妙,将诗人的情感刻画得更加入木三分。

很多父母让孩子学古诗,就是觉得古典文化里有太多的营养,能锻炼孩子的理解力、想象力等等。

读诗词既可以无形中培养一个人 的气质;

同时也能增加一个人的学识和见识

如今新教改的 内容变动,也足以说明 这一点。

高考各科题目阅读量都比以前增加了5%~8%

语文题目难度也在 悄悄上升。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