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代文学史论述、简答题
即如《高老夫子》、《肥皂》等作品,封建伦理道德的陈腐虚伪的“吃人”,鲁迅在《狂人日记》中所揭示的封建制度和封建思想“吃人”的总主题,几乎贯穿在他的每篇小说中。
4简述《狂人日记》的叙事结构。
一、对话性而非独白性
序为文本设置了多重的叙事者,将叙事者与人物关系、乃至叙事接受者与人物的关系复杂化,并且形成了文本内部的对话性,而非以往大多数论者所谓的独白性,使得常人世界与狂人世界的关系进一步逼入深刻的真实之中。
二、三个时间系统
《狂人日记》其实有三个时间系统:现在(“余”作序时的现在)——过去(“狂人”写日记时的现在)——过去的过去(“狂人”写日记时意识中的过去)。与狂人天马行空联想的“病理”逻辑相应,与常人世界的时间顺序结构相对,后两个时间系统是相互交错混杂的三、行动元分析:“癫狂”与“眼光”在《狂人日记》中,一切都是围绕“癫狂”产生的,或以“癫狂”的姿态出现的;没有“癫狂”,所有的叙述将变得不可能。从一定意义上说,它既是涵盖整个文本的主体,又是引发行动的客体;既是向身外世界的发送信息者,又是身外世界的信息接受者。在“癫狂”的情况下,“眼光”可以说是狂人联想和想象并进一步行动的重要介质,负责着对狂人的信息发送。由行动元“眼光”展开,以狂人的话语欲求为行动元中的帮助者,以超稳定的传统秩序为行动元中的反对者,我们可以形成这样一个符号矩阵,从而将历时性的叙事过程转化为共时性的静态系统,并表现出文本表层下的深层蕴涵。
5、试述阿Q形象的社会与历史意义。
答:在阿Q这一人物形象上,熔铸着鲁迅的历史沉思和对现实人生的深刻解剖,它警醒人们去认识普遍存在于国人的灵魂中的精神病症是怎样麻醉了民众,成为阻碍社会进步的历史惰性。
阿Q的“精神胜利法”,是在近代帝国主义侵略面前接连失败的中华古国屈辱地位的产物,是一种丧失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安于并掩饰民族落后与被奴役命运的民族精神状态。鲁迅认为这是民族觉醒与振兴的严重阻力,因此以最伟大深刻的自我解剖,警醒国民、寻求民族的希望与道路。这正是塑造阿Q这个形象的主旨与价值。
同时,阿Q也是世界文学史上少数具有不朽艺术生命力的文学典型之一,阿Q的精神胜利法也是鲁迅对人类一种精神弱点的发现与解剖,它表现的不仅是国民心理,也是人类社会的一种普遍的心理结构,在人们面对不平等、不合理的环境,而又无力改变现状时,人人都有可能无可奈何地自我嘲解,在心理幻影中求得心理的平衡。
6、结合具体作品,分析鲁迅小说的情节模式。
鲁迅小说的结构形态虽多种多样,但归纳起来,大体上可分为两大类:一类,以《药》《肥皂》《幸福的家庭》《明天》《离婚》《风波》和《白光》为代表,受“西洋风”的影响较大,约占三分之二,它们在主人公一生中摄取一个独立的镜头,在单一的时间、场景和事件中去展示人物的性格,描绘人物之间的关系和冲突,从而展示了一个深刻而独立的主题;另一类,如《故乡》《孔乙己》《祝福》《在酒楼上》《阿Q正传》《端午节》《孤独者》《伤逝》等,是“中国风”的小说,不到三分之一,它们选取人物悲剧经历中的几个关键环节,组成几个在纵向上缓慢发展的横断面,而横断面间的时间跨度较大,非一朝一夕,情节在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