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笔」嵩阳书院的前世今生
文/踪影
嵩阳书院——北宋四大书院之一。书院这种教育模式始于唐,盛于宋。嵩阳书院,因坐落在嵩山之阳而得名。这里三面环山,西有法王寺,嵩阳寺一带山谷溪水汩汩而来;东有老君洞峻极峰的峡水蜿蜒而下,通过嵩阳书院门前的书院河(双溪河)汇合东流汇入颖河。远涉入淮。
嵩阳书院最初为“嵩阳观”旧址,北魏孝明帝太和八年(公元484年)在此创建嵩阳寺,有僧徒数百人,为佛教活动场所,隋炀帝大业年间更名为“嵩阳观”,成为道教活动场所。唐高宗于弘道元年(公元683年)春、冬两次到嵩山,都以嵩阳观(又称太乙观)为行宫。
五代时期,由于社会动乱,世风日下,儒学几乎断绝,人们的信仰在佛、道两教之间浮萍似的飘摇沉浮。宋初,国家初定,时局太平。经历过五代时期分崩离析动乱之后的儒生们,认识到办好教育是匡扶正义定邦治国,长治久安之道。一些忧国忧民之士,择胜地,立精舍,讲习圣王之道,以修“内圣外王”之人格。
成为一些名士学者仕宦之途以外的一种积极入世方法。五代时周世宗根据名士所请,敕准设立“太乙书院”,进士庞式在此讲学。宋太宗重视文治,至道三年(997年)赐名“太室书院”,并赐九经子史,设置校官。宋仁宗景祐二年(1035年)赐额更名为“嵩阳书院”,设立院长管理院务。赐一百亩良田作为办学经费。学生来书院念书,有书院供给伙食。宋神宗时期,已有数百名学生。
嵩阳书院在我国儒学发展史上是一座不可小觑的历史丰碑,是书院中的佼佼者,对传播华夏民族传统文化和培养造就人才发挥了重要的教育作用,宋朝把嵩阳书院列为四大书院之首。是新儒学“洛学”的发祥地之一。
五代时期,自汉唐以来的儒学几乎处于断绝和衰败。在天下大乱的局面下,佛、道两教极盛,其中一些糟粕被不正当地发挥,甚至变味。它们桎梏了人们的思想领域,扼杀了社会前进中应该萌生并成长的叶芽,使社会的正当发展变成了你争我夺的弱肉强食。重整孔孟儒学的圣德名教,社会应该在孔子提倡的 “仁”“义”、“礼”、“智”、“信”和“有教无类”的气氛中,不断地有所创造和发展。
北宋建立之后,众多学士名儒从五代时期的社会动荡和民无宁日的悲哀中,深悟出建立一个和谐社会所必须具备的条件,就是找到一个适合于历史发展需要的教育理论体系和教育制度。培养一批有道德、有修养、有信仰,具有“内圣外王”之人格魅力,能够为社会服务和献身的人才。
于是有了程颢、程颐、司马光、范仲淹,后来的耿介等等儒学名流的入驻和鞠躬尽瘁的奉献,有了嵩阳书院的兴盛,有了白鹿洞书院、岳麓书院、应天书院等宋四大书院的鼎足傲立。
程颢、程颐在嵩阳书院的教学,主要以《论语》、《孟子》、《大学》、《中庸》等为教材,通过四书,达于六经。以孔孟学说为理论体系,并使其有所发展,其核心是“理”,被称之为“唯心理学,洛派理学”。忠诚地传播、维护和发展了孔孟学说。他们尊崇孔孟的思想理念,又融进释道文化体系中的精华。提倡自由研究学术,更注重理想人格的陶冶。认为教育必须教人识得“仁义礼智信”之理,最终成为具有理想人格之“圣人”。他们还认为:圣人不止以理想之人格象征,亦为个人修身之典型。如有志于圣人,必须玩味圣人之气象,不可拘泥于文字。这样方能时有所进。
嵩阳书院的教育随着儒学运动完整的理论纲常的产生,在其伦理论证的基础上,为当时的社会经济和自然科学的发展起到了不可小觑的作用。在宋代,指南针、火药、活版印刷术这“三大”具有世界先进性的发明。不但促进了两宋社会经济和文化各个方面的发展。对当时世界文化也做出了巨大的贡献。程颢、程颐在嵩阳书院的一系列教学活动和成果被称为中国新儒学——理学发展史上的里程碑,使我国传统文化——孔孟学说的一次历史性的发展和完善。
程颢、程颐在儒学理论上的发展学说被南宋的一位哲学家,——朱熹(1130——1200年)继承和发展。朱熹曾讲学于白鹿洞书院,他在新儒学运动中,继承和发展了二程尤其是程颐的唯心主义理学思想。在“集诸儒之大成”和汲取释道哲学的基础上,在理学和章句训诂之学相结合方面,使传承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新儒学运动,发展并形成了哲学思辨结构的理论体系,被后人称之为“程朱理学”。程颢、程颐与濂溪的周敦颐、关中的张载和闽中的朱熹,被称为宋代唯心伦理学的濂、洛、关、闽四大儒学派系,其代表人物被称为儒学界“北宋代五子” ——周敦颐、邵雍、张载、程颢、程颐。他们对北宋哲学思想发展起了重要作用。
宋以后的嵩阳书院走出过不少优秀学生,明代学者型的人物焦子春、崔应科、刘景耀、常克念等,考取进士后分别担任少卿、部政、督堂、推官等要职。清康熙辛卯年,全省在开封选拔举人,按名额每县不足一人,嵩阳书院就考取了五人。名儒景冬旸,曾就学于嵩阳书院,取进士后曾九任御史之职。
金大定年间(1161—1190年),废除书院,更名承天宫。经明代知县侯泰重修之后,恢复嵩阳书院。明末书院毁于兵火之中。清康熙十三年(1674年),知县叶封重新修建书院,但不久调任京职。
康熙十六年(1677年)登封籍名儒耿介,继叶封未成之事,历三年建造,使书院又成规模。耿介承继程颢程颐“涵养需用敬,进学则在致知”和朱熹“穷理以致其知,反躬以践其实”为教学思想。提出“以主教为宗,以正心诚意为本,以识天理为要”亲自执教,传道授业解惑。使以孔孟儒学体系为宗旨而完善和发展的“程朱理学”,在嵩阳书院的教育史上又一次复兴。
嵩阳书院在历史上曾经是佛教、道教场所。但历史最长最为著名的则是以传播理学著称。北宋著名的洛派理学大师程颢、程颐在此讲学,纳儒、释、道三家思想精华,开创了“理学”发展新阶段,世称“洛阳理学”。曾经在这里讲学的名儒有司马光、范仲淹、杨时、朱熹、李刚、范纯等二十四人。
司马光在此讲学期间,曾以儒学历史观融和理学思想编写了《资治通鉴》的部分篇章。它与江西的白鹿洞书院、湖南岳麓书院、河南商丘的应天书院齐名,为宋四大书院之一。
“洛阳理学”后经朱熹补充和完善,被称为“程朱理学”。“程朱理学”自宋到清,对朝廷,对社会都很有影响,被奉为官方哲学。嵩阳书院在教育史上,在儒学发展史上都占有着非常特殊的历史地位。
几经历史变迁的嵩阳书院,汲嵩山之毓秀,纳峻极之灵气,乘汉风古柏之神韵。如今已成为登封这座旅游名城不可或缺的一个亮点,——理学圣地,名胜古迹。以国家“AAAA”级风景名胜景区的面貌,迎来万千游览观光的国内外宾朋。
踪影于2020/11/22
原创作品,版权归作者所有,未经授权,严禁转载。感谢浏览,感谢关注,欢迎留言讨论,我们一起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