魅 力 周 庄
魅 力 周 庄
“水乡系列游记”之一
马齐峰
疫情前二年金秋,我们祖孙四人旅游来到上海昆山,热情好客的外甥女李苏特意自驾陪同我们游览了“轿从门前进,舟从家中过”的水乡周庄,至今仍记忆犹新--
周庄宛如一位不施粉黛清纯的村姑,水泽丰润、婀娜多姿;清澈的小河从她门前屋后蜿蜒淌过,河畔的柳丝儿袅袅婷婷倒悬屋檐下,映衬出古朴的街巷、恬淡的房舍和惬意的游人……
"乌蓬船"里船娘动听的歌谣荡漾起一圈圈涟漪,唤醒了这座沉睡了近千年的古镇;美籍华人画家陈逸飞笔下的油画《故乡的回忆》,撩开了这“中国第一水乡”原生态的面纱……
周庄河道纵横交错、石拱桥众多,其中有两座建于明万历年间(1573——1619年)造型独特呈直角型的石拱桥分外引人注目;它们分别叫世德桥和永安桥。
世德桥为半圆拱底;永安桥则为“门” 字型,中规中矩。正好顺应中国古钱币形状——“外圆内方”, 彰显了国人传统精神内涵。它们纵横相接又像古时的一把钥匙,故又称“钥匙桥”。
上世纪八十年代著名美籍华人画家陈逸飞,专程从美国飞到尚未开发的周庄,采风写生拍摄了不少风景照。回去后他从众多照片中选中了常人看来极普通的“双桥” 作为素材,创作了油画《故乡的回忆》。未料想,经画家独具匠心的烘托、提炼,画作在美国展出时引起了巨大轰动……被独具慧眼的石油大亨阿曼德·哈默相中以高价收藏。后来,阿曼德·哈默访华时将这幅珍贵藏品赠送给当年的邓小平先生。第二年这幅《故乡的回忆》又被联合国选定为首日封图案。
就是因为这一连串世界名人的“引荐” 和推波助澜的宣传,让名不见经传的周庄“墙里开花墙外香” 而“一鸣惊人”。从此,周庄“旅游热”方兴未艾, “双桥”真的成了通向海外的一把“钥匙桥”;从此,默默无闻九百多年的古镇周庄声名鹊起,世界各地游客慕名纷至沓来。
方圆不过数10平方公里的周庄在水一方,犹如泊在湖上的一片荷叶。呈南北走向的古镇后港有四条约二、三十米宽的小河,将全镇纵横分割成8条“井” 字型长街;街巷每相隔约200米就有一座长约20米、宽5米风格各异的石拱桥联通。全镇14处街口就有14座小桥自然沟通,彰显了“小桥、流水、人家” 的清新格局,亦方便了居民、游人出行自如。
徜徉小镇,房屋建筑古色古香。保存完好的明、清以来数百年的老宅、商铺约占60%。粉墙黛瓦多为二层楼房依水而筑,古朴典雅,弥漫着浓郁的水乡气息;门庭气派的大户人家均以“厅” 相称。极具代表性的有沈厅、张厅、迮厅、章厅、叶楚伧故居、迷楼等,与北方大宅(一般多以院相称,如'乔家大院’等)形成鲜明对照。每“厅”都藏有鲜为人知的故事。只可惜时间匆匆,我们一路"走马观花"。只是摸了摸沈万三家里沈厅的“聚宝盆”,想沾点 "财气"……
各色古朴典雅的店铺栉比鳞次,各种风味名小吃、酒肆、饭馆、茶楼、客栈相映成趣,任尔挑选。我们逛累了,便租乘一叶扁舟滑行小河中,一边聆听乌蓬船里的船娘悠扬的民谣;一边欣赏桨橹划破清幽河面荡起的一波又一波细碎涟漪将这散淡意境一路捣碎……三岁多的小外孙顺顺"咯咯"笑个不停。
须臾,我仿佛看到了先祖西晋文学家张翰、唐代文学家刘禹锡、陆龟蒙在这轻柔波光中或频频颔首示意,或摇头晃脑吟诗作赋……“悠游览胜烟波” 与“贞丰泽国”的周庄,沉淀了千年厚重文化的底蕴。
走出熙熙攘攘的古镇水乡,举目远眺保存完好的明清“贞丰八景”( 全福晓钟、南湖秋月、指归春望、钵亭夕照、庄田落雁、急水扬帆、东庄积雪、蚬江渔唱)尽收眼底。而今又推出“周庄新八景” ——“全福晓钟”、“ 南湖秋月”、“ 急水卧虹”、“ 芳泾穿舟”、“ 双桥烟雨”、“ 桥楼弦唱”、 “迷楼诗韵” 和“塔影夕照” 。
八景中最著名的首推“全福晓钟”和“双桥烟雨”。 “全福晓钟”就是近千年前周庄的首任"长官"周迪功郎舍宅捐资修建的“全福寺” ,寺中央悬挂有一口约千斤重的大钟清脆而浑厚,历千年而不衰。
而“双桥烟雨”即为美籍华人画家陈逸飞先生《故乡的回忆》的世德桥和永安桥。现已成为周庄标志性景点之一,只要来周庄的中外游客十之八九都会到“双桥” 留影拍照。
“迷楼诗韵” 则是因1920年南社发起人柳亚子、陈去病等在贞丰桥北堍西侧迷楼,酣歌痛饮赋诗吟词百首撰《迷楼集》而名闻遐迩……“急水扬帆”之所以 更名为“ 急水卧虹” ,则是因1987年建起了一座167米长的“周庄大桥” 如长虹横卧南北两岸而得名。
其实,撩开" 周庄"神秘的面纱还隐藏着一个久远而动听的传说哩!
原来,北宋年间一名“从九品” 的周姓小官吏(名无考)官封迪功郎,人们便唤他叫周迪功郎。周迪功郎在这水乡设庄颇有政绩《宋史·职官志八》。
宋元祜元年(1086)适逢天灾,因当初的条件和环境的局限,人们面对自然灾害大都无能为力,只有求神拜佛祈求上苍庇佑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于是,向来"爱民如子"的周迪功郎与妻子章氏,顺应民意舍弃房产名宅建起了“全福寺”。并将庄田200亩也赠送给了寺庙当“庙产”。自此“全福寺” 佛法弘扬,香火旺盛,百姓安居乐业。为感念周迪功郎的恩德,当地百姓就以他的姓氏将这片田地命名为“周庄”。
新添了这许多人文景观、文化气息和古老的传说,周庄焕发了青春,更具魅力……
导游推荐说:“到周庄一游,三样必不可少”: 一是跨“双桥”( 钥匙桥);二是摸“沈厅” 里的“聚宝盆” 可聚财兴旺;三则是品尝“万三蹄”美味佳肴,还谐音当地方言 “往上提” 哩!
因此,“万三蹄”历来 就成了当地每逢年过节或婚丧嫁娶置办宴席“八大碗”之首选。依次才是“草鸡三味圆、田螺塞肉、油豆腐塞肉、红烧桂鱼、红烧鳝筒、腌菜苋、臭豆腐干”。特别是“万三蹄” 汁浓鲜亮、香软微甜、肥而不腻、老少皆宜,颇受欢迎,它起源于富豪沈万三,还流传着一段机智而无奈的趣闻轶事--
周庄“沈厅” 的主人沈万三,明朝享誉江南的首富。百姓至今仍崇拜供奉他为“财神爷” ,当年就连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对他也是"羡慕嫉妒恨"。据传一次朱元璋巡游到“沈厅” 作客,沈万三隆重摆上“八大碗” 宴请白皇帝,朱元璋却指着桌上"猪蹄胖"明知故问刁难:“这道是啥菜?”精明的沈万三当然知道“猪”与“ 朱” 谐音,说错犯忌将招来杀身之祸。于是灵机一动沉吟片刻恭敬地答道:“这是我家自制的一道特色菜,名叫'万三蹄’ ,请皇上慢用!”朱元璋听了爽朗大笑,连声说“好,好!”
从此,皇上交口称誉的“万三蹄”声名大振,以“沈万三”命名的各种特色美食也广为流传、倍受当地及周边百姓喜爱……
饶有兴趣听完导游的这则故事,再度引起了我们的食欲,在街口小吃店又及时品尝了一回“万三蹄”,果真味道不赖。虽说贵了点,但我们仍花数百元带回几大包与亲人分享!
马齐峰,男,浙江省东阳人,1957年8月出生,文化程度,大专。铁路退休,曾任工人.干部,从事单位行政.宣傳部门工作数年。
从株洲日报业余通訊员起步,曾上报刊杂志铅印文字60余万字,其中含少量随笔.杂感之类散文。退休3年多后也在《广铁老年》.《铁路老年体肓》《快樂老人报》.《株洲晚报》等媒体上刊文数十篇。学习写作已成为老年业余生活的组成部分。
本刊顾问:龙国武 刘诚龙 俞荣斐
总编:唐白甫
主编、审稿: 陆秀 唐建伟
责任编辑:
唐花阶 刘云雨 刘云洲
陈校刚 丁华
副主编:
李云娥 罗东成 刘慧球
杨国安 李 婷 廖大秋 易小群
唐运亮 刘青龙 陈晓蓉 银红梅
果 实 刘长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