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浩俊:个人房贷唱主角,实体企业活路在哪?
刚刚公布的7月份信贷数据显示,7月份,金融机构新增贷款4636亿元,环比少增9164亿元,其中,居民中长期贷款增加4773亿。由于居民中长期贷款中绝大部分是房贷,这也意味着,7月份的新增贷款是靠居民来完成的,是靠居民来撑起金融机构的一片蓝天。就好比股市,机构都是打酱油的,在市场兴风作浪的,都是散户。由散户撑起的股市,又怎么可能保持稳定和健康呢?表现在经济金融方面,自然也是这个道理了。
虽然这种现象并不具有普遍性,甚至可以说只是在极其特殊的情况下才会发生。但是,却能够从特殊性中看到问题的普遍性,那就是经济发展中出现的政府“轻实重虚”和资金“脱实向虚”。从前些年的情况来看,“轻实重虚”、“脱实向虚”的表现主要是房地产市场过度发展、资金大量流进开发商口袋的话。现在则出现了一定变化,就是一部分资金先流进居民的口袋,再转道到房地产市场,最终落入地方政府和开发商的腰包。广大居民则一边通过买房为政府和开发商做贡献,一边在给自己挖坑,一个是房价的坑,一个是实体经济被边缘化的抗。这两个坑,毫无疑问最终还是要由广大居民自己来填。
相反,急需要资金支持和和政府提供水分、养分的实体经济、特别是中小企业,却在“轻实重虚”和“脱实向虚”中,越来越被边缘化,越来越难以得到政府和金融机构的支持。很多人把民间资本到海外投资简单地看作是企业有全球眼光,是“走出去”赚外国人钱的表现。我们并不否认,有些企业确实是冲着这样的目的去的,也确实赚到了外国人的钱。但是,更多的并非如此。相当一部分民间资本,是转移财富,是回避风险,是寻找保值增值的通道。如果国内的实体经济发展良好,企业仍然有钱可赚,多数民间资本是不会轻易到国外投资的。毕竟,世界上没有比中国更大的市场。
同时必须看到,政府“轻实重虚”和资金“脱实向虚”带来的,决不只是实体经济被边缘化,实体企业融资矛盾加剧、融资成本提高,还有社会资源利用效率下降,企业的整体运行成本上升。就资源利用效率来看,由于得不到政府及金融机构的支持,很多实体企业原本可以利用自有资金加银行融资进行项目投资、技术创新和市场拓展的,由于银行资金大量进入到了虚拟经济领域,使实体企业难以获得资金支持,自有财力又难以满足。最终,只能放弃在实体产业上发展的想法,要么将资金投到虚拟经济领域,要么让资金滞留在账了。如此,资金和资源的使用效率还如何提高呢?
与此同时,由于城市房价、地价都出现了大幅上涨的现象,企业的运行成本也出现了大幅提高。很多一线城市,制造企业只能撤离。否则,将难以运行。不仅如此,由于房价的过快上涨,城市居民的生活成本上升很快。因此,对收入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不然,将难以生存。在这样的情况下,又给企业涨薪提出了更高要求。加上政府在前些年财政收入连续二十多年快速增长的作用下,财政支出需求也达到了历史最高水平,也对企业提出了更多的增税要求。在这样的情况下,企业还如何能够生存下去,如何不出现产业资本大量外流的现象。
必须承认的一个事实是,从2003年房地产市场放开到现在,房贷的增长速度一直是非常快的。即便在前两年的严厉调控中,房地产市场也没有少占有资金。要知道,房地产业占有的资金规模已经相当大,每增长一个百分点,就会有大量资金流入。而随着个人房贷也开始逐步增长,房地产业似乎又进入了新一轮的吸金时代。显然,这是非常危险的信号。
在实体经济不振的情况下,稳定经济,确实需要发挥房地产的作用。但是,这决不是说可以弃实体经济于不顾,将实体经济边缘化。从今年以来金融机构贷款的运行情况看,每个月新增房贷都超过4000亿,可能不是一件好事。至少,说明资金向实体经济倾斜的政策在金融领域是落空的。
那么,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呢,到底是企业没有需求还是银行没有态度呢?从总体上讲,是银行没有态度。因为,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从来就没有解决好过。既然没有解决好,问题当然不在企业身上,而在银行身上。手握大量资金,却不愿贷放给企业,这样的架构,显然不是经济稳定所应当看到的。
所以,7月份信贷资金增长出现的个人房贷承包所有增量贷款的的现象,看起来很特殊,实质一点也不特殊。要说特殊,就是银行这个群体,为什么始终高高在上,没法作为真正的市场主体,与其他市场主体处于平等公平的地位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