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浩俊:信贷资金对经济增长的作用已步入“负时代”
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最新数据显示,6月CPI同比上涨1.9%,重回“1”时代。同期,PPI同比下降2.6%,加上此前公布的制造业PMI,也已降至50临界点。于是,分析普遍认为,货币政策的宽松空间打开,降息降准的概率大增。
通常情况下,面对通胀压力减小、经济运行不佳,出台降息降准等宽松货币政策,是最为有效的手段之一。因此,相关分析把6月份的CPI重回“1”时代,以及PMI、PPI等指标出现回落,作为出台降息降准政策的理由,是可以理解的。问题的关键是,目前中国经济与货币政策之间,关联性已经越来越差,货币政策调整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也越来越小。特别是降息降准,除了会对股市产生短暂影响之外,对经济已经没有影响。就象一个人,长期使用抗生素,抗生素的效果也就慢慢失去了。相反,还会对身体产生很多负面影响。
事实也是如此,从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到现在,投放到市场的货币资金已经多达近100万亿。特别是去年,仅信贷资金就增加了11万亿多。如此大规模的资金投放,却没有能够改变经济的运行状态,经济仍处于下行轨道。那么,经济增长与货币政策还有多大的关联度呢?降息降准还有多大意义呢?信贷资金投放还能对经济增长发挥作用吗?
需要注意的是,当池子里的水已经足够的多,而水的流动性又不行,那么时间一长,水的质量就会发生变化,特别是靠近污泥等的水,就更有可能慢慢变成臭水。那么,投放出去的近100万资金,到底有多少成为了臭水,又有多少是干净水,这些干净水有多少还在正常的流动,流动的速度有多快,才是货币政策最急需考虑的问题。
很显然,那些被土地、钢筋混凝土、过剩产能占用以及体外循环的资金,都已经慢慢变成了臭水,有的还成为了毒水,不仅影响着资金的运行效率,而且干扰着市场的正常秩序,导致需要资金的市场主体,因为资金结构严重恶化,资金的腐烂现象日益严重,而得不到支持,要么因资金枯竭死去,要么通过地下金融组织融资找死。在这样的情况下,如果再执行宽松的货币政策,向市场进一步投放资金,结果只会使资金的流动性更差,腐烂和变成臭水的资金越多。
近一段时间以来,相关的经济学家也在呼吁,应当对货币超发现象进行反思。全国人大财经委副主任委员、人民银行前副行长吴晓灵近日在北京出席中国财富管理50人论坛时就表示,在经济困难时期,银行没有动力、没有能力去发放贷款,而且在发放贷款的时候过多有利润的考虑,对实体经济也未必是一件好事。她认为,降低金融机构资本充足率和拨备的要求,是逆周期调节的题中之意,如果一味的追求金融机构自身健康,而不顾企业的发展,那么银行最终也会成为一个无本之木、无源之水。
作为曾经的央行副行长,面对银行信贷资金的大规模投放,也不免产生担忧,希望通过降低银行资本充足率的方式,遏制银行的放贷冲动。那么,还有什么理由因为CPI重回“1”时代,就出台降息降准政策呢?退一步讲,就算经济运行状况不是太好,出台降息降准政策,又能产生怎样的效果呢?要知道,一项政策的出台,不仅要看可能,还要看需要,更要看效果。没有效果的政策,就绝对不能出。尤其是在经济运行状况不佳的情况下,政策的出台更要有针对性,有前瞻性,有明确的效果导向,而不是相当然,做表面文章。这几年,没有效果的政策已经出台了不少。有货币政策方面的,也有其他方面的,如鼓励民间投资的政策,就多数没有效果。
也正是因为如此,在是否要出台降息降准政策问题上,必须高度谨慎,必须把效果放在第一位,进行全面分析和研究。如果真的需要,重点还是要放在盘活存量资金方面,把银行的余粮用好了,就能够让所有企业都吃上好饭了,而不是银行无粮,央行必须放水。再盲目放水,就真的要出问题了。
既然权威人士认为中国经济是L型,那就要在L型上耐得住寂寞,而不要指望宽松的货币政策会让中国经济变成V型。货币政策能够解决的问题,早在几年前就能解决了。到现在都未能解决,说明货币政策已经失效了。将一个已经失效的政策反复使用,只会带来矛盾和问题,而不会产生作用与效果。
所以,当下决不能再出台宽松的货币政策,不能再降息降准。降息降准对稳定经济的作用,已经为“零”,并正在产生负作用,进入作用的“负时代”。而PPI的持续下降,CPI的低位运行,产生通缩的概率则越来越大。一旦通缩形成,经济就真的很危险了。盘活资金存量,才是当下最紧迫的任务。只是这项工作,会影响到银行的利益。在经济利益面前,银行利益是否应当让路,值得决策层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