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

近日重温何帆的《大局观》,其中一段让我想起了一段陈年旧事。原文概括如下:

第一,  对待别人要宽容。除非万不得已,千万不要随便考验人性。

第二,  不要对自己过于自信,别人会不守信,你也一样。

第三,  没有一条万能公式帮助我们识别别人是否值得信任。

其实这只不过是一些老生常谈的内容,想必大部人都或多或少看到过这样的言论,以及道理。其中何帆引用了一段韩愈的文字“古之君子,其责己也重以周,其待人也轻以约”,这其实也就是“宽以待人,严于律己”。

这段话让我想起了很多年前的自己,那时候的我,看的书并不高级,很多都是市面上的流行书。别看我现在好像是以西方史为主,在我大学和之前,我对中国文化情有独钟,尤其是道家。我记得以前家里有一本书,叫《读懂庄子》,说实话,这本书我来来回回看了好几遍,可至今一个东西都没记住。

可能那时候我还没有工作,没有太多经验,因此看这样的书,总是感觉,你说得很对,太对了,我认同,可是,然后呢?

现在回想起来,这样的书,大都是在一个地方绕来绕去,说极端点,就是给你不断“洗脑”,这里的“洗脑”是中性词,并没有贬义的意思。通过一个一个事例来告诉你,做人要宽宏大量,然后说一些废话。

有人说,这样的文字就是鸡汤,只给你一碗汤,却不给你喝汤的钥匙。换句话讲,就是只给你结论,却不给你论证过程。

那几年的读书,我总觉得是在一阵乌云里面飘来飘去,飘到最后,就像一场梦,什么都没留下。

好,回到那本《大局观》,那天晚上我就刚好看到了这一节,突然就觉得,这太熟悉了,唤醒了我沉睡已久的记忆。对待自己要严格一点,对待别人要宽容一点,这样的话,在中国文化中随处可见。和之前不一样的是,这样的观点,我很快就记住了,且在以后,我相信我也能做到。为什么?因为何帆给了我钥匙。

这把钥匙,就是行为经济学。

传统经济学认为人都是理性的,因此有“一般理性人”假设,可是,只要仔细想一想就知道,人并非是理性的。丹尼尔·卡尼曼作为行为经济学的创始人之一,其著作《思考,快与慢》已经成为了经典,他在书中列举了大量的例子,比如“锚定效应”、“聚光灯效应”、“峰终体验”等等,都在告诉我们,我们人很多时候都会被环境所影响。

我当时就有一种很清爽的感觉,就像一道困扰自己多年的数学题被解掉一样。

很多人都不喜欢听大道理,因为这些大道理都只是结论,而中国多年的教育都是“灌输式”的,一遍又一遍将道理与结论灌输给你,至于你心中是否有疑惑,他似乎并不关心,他只关心你有没有背下来,有没有记住。

我从小学开始,内心就有很多疑惑,为什么会这样,为什么不是那样等等,但因为问了几次以后被当成了“问题儿童”,所以我在学校的时候一直都是唯唯诺诺,但这些疑惑就是在我心中,挥之不去。换一般人可能两三天之后就没事了,不想了,而我比较执着,总想着有一天要弄明白这些疑惑。

上了大学之后,我的时间多了,自由感也比以前强了,但是困惑越积越多,于是干脆自己去图书馆淘书,或自己买书。可是,那个时候也没人将人类历史上的大神推荐给我,而我对他们一无所知。再加上自己的懒惰,思想上总是浑浑噩噩。就算去书店买书,也不会挑书,都是看别人买什么我就买什么。而大部分人买到的,都是一些像《读懂庄子》、《读懂老子》、《做人的十二条黄金法则》之类的。平心而论,那个时候我没有社会经验,人际关系也较为简单,这样的书都是在炒概念,灌输大道理。我看了一本又一本,说真的,什么都没有留下,也没有触动我的灵魂。

这里要解释一下,我并不是觉得中国传统文化不好,而是里面的水太深。很多出版社都是在捣糨糊,随随便便弄一点鸡汤进来,再把《道德经》拉来,就取名为《读懂老子》,这就像现代自媒体时代一样在消费古人、在消费死人。

我大学的时候还看《易经》,伏羲一画开天地,开创了易经的世界。《易经》中第一卦是乾卦,乾代表天,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第二卦是坤卦,坤代表地,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我现在只记得这两句,还有易经中经常出现“无咎”,意思是没有过失,没有罪过,没有危险。

但是内心的疑惑也来了,为什么君子要自强不息呢?你告诉我啊,不能说天是自强不息的,所以我们人也要自强不息,这没有说服力,只会让我更加糊涂。大道理,谁都会,做人要坚强、面对困难要无所畏惧,才能有所成就,对吧,小时候写作文一直写。

现在,我比过去拥有了更多的阅历和经验,我可以来告诉过去的自己答案,因为很多时候,你除了自强不息,没有别的办法了。除了坚强,无路可走,这是没有选择的选择,这和天没有半毛钱关系。

再如,面对困难的时候,人可以选择视而不见,或者绕过去,也可以选择迎难而上,跟它拼了。至于当事人会如何选择,实际上是取决于他面临的具体情况。如果真的遇到困难就无所畏惧,请问,那些没必要的困难怎么办呢?你前面有一条河,过不去,你一定要和他死磕吗?绕着走,可以吗?再不济,我仔细算计一下,要游泳过去的风险太大,我不去了不行吗?

回到那句“宽以待人,严于律己”,这句话我在学校读书的时候就看到了很多遍,我也非常认可,但我做不到,很多时候我内心想做,但就是做不到。

自从接触了行为经济学之后,我知道了我们大脑中会无时不刻产生偏见,人很多时候并非能完全控制自己,人会被周围的环境影响,会被商家的广告所激励。人会不自觉地说谎,会犯错,很多时候不是他本心如此,而是沦为了“基因的奴隶”或“环境的奴隶”。

这样一想,瞬间豁然开朗,对于别人的小过失,亦或是错误,也就能坦然接受。同时,也警惕自己,要尽量保持时刻的清醒,不要被大脑欺骗了,要去主动选择那些能让自己变好的环境,浸泡自己,这不就是“宽以待人,严于律己”吗?

重要的不是要“知其然”,而是要“知其所以然”。

与君共勉

2021年3月21日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