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道广东人必须会粤语吗? | 知乎回答辑录
按照惯例,依然会比我在知乎回答的内容,解释得更全面一些。
知乎现在就是我发现世界的大门(引战钓鱼的除外)——
这次的题目我以前也疑惑过,以为全广东的人都说广东话,后来认识的广东人,母语粤语的少之又少。
这个问题从根本上来说,就是因为我们虽然身为“汉族”其实并太不了解“汉族”。
如果那个人虽然是广东人,却是壮族、瑶族、畲族这样的少数民族,想必就没有此问了。我们天真地以为,汉族这么大的基数里,没有任何族群区分。人数不少的少数民族都可以是拥有多个支系的多元一体,但是汉族却很少人会这么觉得。
之前提到过,客家是汉族重要民系。
相关文章重温 +
而民系则可以被视作为“区域性分支”。我们经常可以看到网上争吵地域差异,却很少人会想到这可能就是汉族内部“区域性分支”之间的矛盾。
岭南地区内部,表现得尤为明显,因为它拥有风格迥异的三大民系——广府人(粤方言)、客家人(客家方言)、潮汕人(闽方言)。
三大民系的分布:
广府民系:主要分布在广州、佛山、东莞以及粤西南的广大地区。
潮汕民系:主要分布在汕头、潮州、揭阳、汕尾等地。
客家民系:主要分布在梅州、河源、惠州、韶关、深圳龙岗等地。
它们同为汉族,历史上经常互看不顺眼,历史上著名的“土客械斗”无异于一场场局部小战争。
1850-1867年的广东西江流域土客大械斗事件,持续12年,械斗双方死伤失踪多达50万人。—— 《基于聚落形态的土楼保护与更新技术研究》
▲ 相关书籍
这三大民系的形成和岭南的地理位置有所关系,它们都不是岭南的土著(百越),而是不同时间迁徙至岭南,并与当地人逐步融合形成的。
广府人的先民来得最早,与当地百越融合。在他们的隔壁,也有一支越人和汉人融合,他们就是潮汕人的先民,他们居于福建,所以不少地方也称潮汕民系为福佬民系。潮汕先民进入岭南,他们避开了广府人所居住的地方,大多沿海扎根。
△ 陸上龍舟舞 - 大埔福佬人2019元旦迎親 / Jack L.
△ 潮州少年出花园当大人 / 网络
相关文章重温 +
客家人来得最晚,所以客家人多居住于山上,生存条件最为恶劣。由于以前的土地资源可以养活的人数是有限的,所以客家人就经常和原本居于当地的“土人”发生冲突,升级版的就是“土客械斗”。我们看到的客家土楼,也算是在这种激烈冲突下的产物。
△ 客家土楼
相关文章重温 +
文中与文末广告是平台提供给公众号创作者的变现方式,根据浏览和点击会产生分成补贴给作者。显示内容是由系统根据大数据自动匹配,每个人都不同,我也无预计大家能看到的。如有打扰,请多包容。
除了三大民系以外,还有一些比较有特殊但是规模不大的民系,比如疍民,居住于水上,基本不上岸。
△ 1969年,香港疍民
相关文章重温 +
疍民被认为是古越人的后裔,出现在福建广东一带,过去的身份与贱民无异,与周围汉人矛盾也很深,双方不通婚,也没有汉人那么强烈的宗族观念。
尽管如此,疍民对于自己独立成为一个民族的诉求却一点也不强烈。民族认定的时候,还有人修宗祠族谱,努力将自己汉化。不过疍民在明清时期,汉化程度的确已经很高了。后来在积极帮扶下,成为了汉族的一个族群。
有一度被识别为少数民族的争取成为汉族,自然也有汉族的移民集团,一直想把自己申请为少数民族,我们之前就谈过《穿青人:穿得不一样的中国第57个民族?| 传统的服饰》。
明末,到贵州游宦经商的人渐多,形成了聚居区。这些人社会身份高,看不起先来的汉人,逐渐形成所谓穿青人和穿蓝人的对立。解放后,穿蓝人登记为汉族,穿青人因怕吃亏,不愿登记为汉族,希望被认为少数民族,从而得到照顾。——费孝通
▲ 相关书籍
不难发现,其实也是迁徙有先后的汉族族群之间产生了矛盾。就好比广府人认定汉族,客家人不开心,想要认定为少数民族,只不过客家对于自己的民族归属一直非常强烈。清末时曾有人编写《广东乡土地理教科书》时,将客家人和福佬人排除在“汉种”以外,客家人里的学术大家们几乎跳起来驳斥。后来关于客家人的研究,开启了汉族的民系研究。
不同民系之间的穿着区别,一定是有的,但是很有限,比如客家人的“冬头帕”,绝到不了穿成两个时空的样子。民系的区别一定是覆盖在民族的共同性之下的,否则民系自己就成民族了。
△ 全南客家妇女头饰——冬头帕 / 网络
△客家凉帽 / 网络
而民族之间的区别也好,民系之间的龃龉也罢,它们才是构成民族或民系的先决条件。就好比,你是客家人,我是客家人,我们是不会感觉到自己是客家人的,只有我们去遇见了广府人、潮汕人,才会强烈地感觉自己是个客家人,并在这个过程中构建彼此之间的边界。所以要认识“汉族”就必须走到更大的世界去看看其他民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