掏耳朵这件事有多爽?古人用发簪回答你

写《古代没有皮筋和发夹,要怎么扎头发?》的时候,想到可以聊聊“耳挖簪”,古人大概真的很享受这种掏耳朵的快感,以至于几千年都放不下对它的爱!

耳挖簪:灵犀一点通

因为我个性懒散又粗心,所以我虽然也留长发、并且日常盘头发,却很少用一些古风簪子。在《3秒钟完成这个操作,立刻get清凉复古发型》一文里,我用来装饰的就是一个“耳挖簪”,不过是日式的。

△ 日式耳挖簪(某宝十几块一根)

所以它为啥叫这个名字也一目了然了,它就是长成了一个“耳挖勺”的样子。

清代时期,耳挖簪极为盛行,尽管我们常说清代的服饰要区分旗装和汉装,但耳挖簪却是双发都喜欢的物件。旗女的两把头和钿子上可以看到它的踪影,民女的“三绺梳头”上也可以看到。

△ 玫贵妃春贵人行乐图轴

△ 清代耳挖簪

△ 清代耳挖簪

挖耳簪细长小巧,一般只是用作最后的点缀,这大概是它曾经保留的实用性决定的,这样才便于取用。它装饰的位置,也往往十分恣意,常常是飞扬着支棱出去的,有时候你甚至会觉得它是不是有点突兀了?

在中国流行的同时,挖耳簪也传播至日本,浮世绘的画里随处可见插满了挖耳簪的女子,比中国的版本更“张牙舞爪”。

△ 浮世绘画

和它的中国亲戚一样,挖耳簪因其逐渐褪去的实用性,而变大也变得复杂。

△ 日本挖耳簪

挖耳簪的装饰一般在那个小小的勺子下面开始,并会留出比较长的簪脚便于随意插入发髻。但在一些案例中,这个小小的勺子也逐渐被简化,从而成为了整体装饰的一部分。

△ 清代耳挖簪

这个过程不是的迭代式,而是选择发展式。应该这么说,绝大多数的改变,虽然有时间发展上的先后,但最终都只是一种选择。使用的可以掏耳朵的挖耳簪始终都是存在着的,只是有另一群人选择了这种纯装饰性的挖耳簪。

在民间,尽管做不到上面这样精工细作,但是变化也很多。杨柳青年画中就出现了挂有流苏的设计。晚清真的在繁琐累赘之中,杀出一股仙气,怪不得大家纷纷“真香”附体。

△ 杨柳青年画和耳挖簪

时至今日,在保留着传统发髻的地区,耳挖簪依然是一个很独特的标记。它的小和它的不容忽视,成为了一股暗暗涌动的惯性,很是强劲。

△ 苏南水乡发型

(相关盘发教程见《苏南水乡妇女“䰉䰉头”梳理装饰教程 | 传统发髻资料分享16》)

△ 福建簪花围

(相关发髻介绍见《簪花围:海风千万里,不如花开四季插满头 | 传统的服饰》,盘发教程见《福建蟳埔“簪花围”盘发教程 | 传统发髻资料分享13》)

耳挖簪不仅仅是统一了旗民的审美,更是不分贵贱男女。《金瓶梅》中就有一段凑份子钱时拔下耳挖簪的桥段,希望古装剧不要再动辄典当个玉佩镯子了,耳挖簪考虑一下不?

应伯爵道:“可见的俺们只是白嚼,你家孤老就还不起个东道?”于是向头上拨下一根闹银耳斡儿来,重一钱……

——《金瓶梅》

文中与文末广告是平台提供给公众号创作者的变现方式,根据浏览和点击会产生分成补贴给作者。显示内容是由系统根据大数据自动匹配,每个人都不同,我也无预计大家能看到的。如有打扰,请多包容。

耳挖勺:身怀小绝技

古人有多离不开掏耳朵这件事,其实我们在《压襟:抱歉,这个名字我没听过!》里已经谈到过。忽然之间从古风圈名扬天下的“压襟”,其实是古人的“事件”,或叫做“X事儿”,它的基础组合就是牙签、镊子和掏耳勺。为此古人将它打造得精巧无比,用链子串起来,挂在衣襟上。

△ 金事件

不过这并没有满足古人的需求,否则就没有耳挖簪这档子事儿了。

“事件”里有个耳挖勺,已经是令现代人感到诧异的事儿了,然而“消息”也是用来掏耳朵的,不同的是,“消息”更直接,它单纯就是个给耳朵止痒的。

耳挖勺的一头是个勺子,而他一头则带有毛球,平时也是可以收纳在一个筒里随身携带。

△ 《清俗纪闻》

△ 某宝商品

冯梦龙收编过几首民歌,虽然将“消息子”的特征描绘得很是到位,却也显露出了几分别样的意思,导致有不少人认为“消息子”可能是一种淫具。

消息子,我的乖,你识人孔窍,捱身进,抽身出,踅上几遭。捻一捻,眼朦胧,浑身都麻到。捻重了把眉头皱,捻轻时痒又难熬。捻到那不痒不疼也,你好把涎唾儿收住了。

不过这些大概是和相声中那个关于粽子的谜语差不多,什么“宽衣解带任君游”,只不过是添加了一些模棱两可的句子让人想入非非。

生在江南地界,流落塞北幽州。实指望金盏配玉瓯,不料想,拿我胡诌。内有红娘为伴,外有锦被蒙头。宽衣解带任君游,好俊一身白肉!

通过这种有颜色的擦边球,获得一种乐趣而已,即便在如今观念开放的时代,人们依然会觉得非常可乐,更别说旧时了。同时,这也是说出来掏耳朵的那种享受和快感。

采耳:爽在悬崖边

给人掏耳朵,在古代也算是一份行当,如今有一些地方将此列入非遗(非遗其实有很多级别,世界级、国家级、省级等,目前新闻上看到的似乎只是个区级),更有人将采耳如同洗脚店、按摩店一样开成了专门服务的店铺。

新闻里列出的工具,其实也就是我们上面提到的这些,镊子、耳挖勺以及带毛球的耳捻子。

尽管医生们一再告诫,过渡采耳是有危害的,但这不妨碍我们从很久很久以前就喜欢挖耳朵。妇好墓中就出土过挖耳勺,并雕琢成鱼形,鱼眼钻了孔,可以佩戴,可见当时就非常重视这种享受了。

△ 妇好墓出土挖耳勺

那这种小东西是何时爬上我们的脑袋,成为了簪钗首饰中的一员呢?从考古发现看,至少在魏晋时期它已经被做得十分精巧了。

南昌三国东吴高荣墓里,出土过一件龙形小物件,龙尾尖是牙签,龙舌是挖耳勺,这可太有趣,可惜只有几十年前啥也看不清的渣图(扬之水描述说是对弯双股钗,两只钗脚分别为耳挖和牙签)。锦州北魏墓则出土了一支长达26厘米的挖耳簪,根据清理简报写“勺部呈吃螭口吞勺形”。设计巧思与生动性丝毫不属于明清时期。

宋元明时期,挖耳簪依然存在,形态细长而简约。

△ 元代挖耳簪

△ 明代挖耳簪

直到清代,它才来迎来自己的全盛时期。

△ 慈竹延清(慈安)

△ 清代耳挖簪

有学者考证,《红楼梦》中提到的“一丈青”也是一种耳挖簪,只不过形态高大一些。《儿女英雄传》里就记录了一个很有趣的形象:

头上梳着短短的两把头儿,扎着大壮的猩红头把儿,别着一枝大如意头的扁方儿,一对三道线儿玉簪棒儿,一枝一丈青的小耳挖子,却不插在头顶上,倒掖在头把儿的后边。

——《儿女英雄传》

耳挖簪也随之向周边服设,前面提到的日本,除了比较抓马的造型,也有仅仅使用耳挖簪的简约模样。个人觉得,生活里的古风造型,简简单单像这样就很好了,梳子(见之前的文章《古代没有皮筋和发夹,要怎么扎头发?》)、耳挖簪都是很实用很轻巧的配件,没必要好似把全副身家都戴在头上一样。

而琉球的发髻更简单,但耳挖簪就发展得十分高大粗壮,算是另一种装饰化的路线吧。

这么大的挖耳簪,显然只能挖挖冰激凌了。

以小窥大的世界

挖耳簪是非常有趣的话题,从掏耳朵这样一件平常又似乎上不了台面的事儿出发,人们演绎出这么多的答案。

其实世间万物都不是凭空长成如今的模样,往前一点点探索,就能找到古人趣味的演变,从而去窥探他们的内心世界和外在故事。

每个人喜欢古物的动机都不太一样,有的人可能会被庄严的仪仗所震撼,有的人会被扬起的裙裾所吸引,而我更喜欢千金裘换美酒的江湖侠气。如果没有裘皮大衣,从脑袋上拔下一支挖耳簪换酒钱,也极有市井的味道。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