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新阳:再谈《赵氏孤儿》等 戏中“提”字的读音
再谈“提”字的读音(刘新阳)
先后在今年21、34两期的《梨园周刊》上,看到两位先生分别就(左传》中人物提弥明(此人曾出现在京剧《赵氏孤儿》和《闹朝扑犬》等戏中)这一人名中的“提”字读“是”音,还是读“题”音而发表的不同意见,这也引起了我个人对此的兴趣。
新近,查《汉语大字典》(湖北辞书出版社、四川辞书出版社出版1992年12月第1版),首次发现“提”字共有五种读音,按字典中所排顺序分别为:
这样作为《汉语大字典》便补充了《辞海》(1989年版)中没有收录的“提”
字的第五种读音“chi”(“迟”音)。而在《汉语大字典》中“提“字“chi”音后的释义部分则明确标定为姓,并在引文部分中引用的就是提弥明。现将字典释义引文的原文誊录如下:
(二)chi《广韵》是支切,平支禅,支部。
①安。也作“ネ是”。(下略)
②姓。《续通志・氏族六略》:“提,周提弥明。”《左传・宜公二年):“其(赵盾)右提弥明知之。”
可见,作为“提”字中古音“chi”的存在还是以《广的》的反切为依据的。因此,“提”字做时应读“chi”。
1998年10月18日
原载《戏剧电影报·梨园周刊》1999 年 11 月 15 日
附记 1:拙文是笔者在见到天津市艺术研究所研究员刘琦先生与安徽大学中文系教授孙 以昭先生就“提”字读音展开的讨论后,经查《汉语大字典》而随笔写成的。拙文发表后, 孙以昭教授又在这一年第 49 期的《梨园周刊》上,发表了题为《还谈“提”字的读音》 的文章,文中孙教授不仅觉得“刘说似是而非”,而且还认为“《汉语大字典》注音有误”, 并按清代著名学者钱大昕提出的“古无舌上音”之说,仍然认为“提”字做姓氏时读“题” 音。最终,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吴小如先生在 2000 年第 2 期的《梨园周刊》上,发表了 题为《也谈“提”字读音》的文章,方结束了这次关于“提”字读音的讨论。为了借助 当时的文字资料,弄清 1999 年至 2000 年间发生在《梨园周刊》上关于“'提’字读音” 讨论的始末缘由及其结论,笔者在征得吴小如教授的同意后,将吴教授“一锤定音”的《也 谈“提”字读音》和先此发表于《今晚报》的《汉字古音异读》两篇大作(这两篇文章 后均被吴教授编入由福建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常谈一束——吴小如学术随笔自选集》) 作为附录编入拙著,以供对此感兴趣的朋友们参考,并向吴小如教授表示感谢!2005 年 7 月 30 日于沈阳东郊。
附录:
也谈“提”字读音(吴小如)
《梨园周刊》是谈戏的刊物,却为一个字的读音进行了争鸣,应该 说这是好现象。
问题是由《赵氏孤儿》中一个角色“提弥明”引起的。刘琦同志认 为“提”字应读 shi,孙以昭同志则认为就读“题”(ti),刘新阳同志 则又认为应读“迟”(chi)。孙以昭同志坚持己见,认为《汉语大词典》 注音有误,作为春秋时人名就是读“题”。对此,我想发表一点拙见。
首先,我认为刘琦同志的意见并不错。《左传》宣公二年所载的人 名“提弥明”,“提”字在《史记·晋世家》里写作“目示”,这个从“目”、 从“示”的字就是今天“视”字的异体字(古写字)。“视”和读为“是 支切”的“提”字,同在“禅”纽,足见自先秦至西汉,作为人名的“提”, 是应该读 shi 的。刘琦同志的意见本无可非议。孙以昭同志据后世考订 姓氏的书来论先秦至西汉时的读音,似乎略嫌隔着一层了。
至于《汉语大词典》的注音,也并不是笔误。因为在《广韵·支韵》“禅”纽“提”字下面的同音字有“匙”字(均为“是支切”),此字今天正 读“迟”,故用来标“提”字的音,这并不错,只是 Chi 与 Shi 在现代 汉语中略异罢了(在古今汉语读音中,zhi、chi、shi 都是可以互通的)。
此外,孙以昭同志引钱大昕说,所谓古无舌上音,与此亦不相干。钱大昕是指古代“知彻澄娘”和“端透定泥”这两个声系的互转,与“照 穿床审禅”这一声系无关,而“是”(《广韵》作“承纸切”)、“提” (是支切)、“视”(承矢切)都是“禅”纽字。依孙说,难道“是” 字在秦、汉时也读“题”么?岂非把问题弄混淆了?
原载《戏剧电影报·梨园周刊》2000 年 1 月 10 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