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问题可能是方法越来越多,智慧越来越少
这是公众号第415篇内容,2019年第46篇。
今天的主题是方法与智慧。灵感来源于赖声川的课程。
可能很多人不太熟悉赖声川,大概介绍一下。赖声川(Stan Lai),江西会昌客家人,1954年10月25日出生于美国华盛顿。中国台湾剧作家、导演,毕业于美国加州柏克利大学。台北艺术大学戏剧学院院长、美国斯坦佛大学客座教授及驻校艺术家。可以说,赖声川是华人中大师级的艺术家。
我听到的是赖声川2018年在混沌大学首次游轮上关于创意金字塔的课程。这节课我没有现场听,由于人数和课程数量不匹配,每个人只能选六门课中的四门课。当时我在游轮房间里大概看了一段直播,也没有留下太深的印象。前几天在混沌大学app里再次学习,醍醐灌顶一般的领悟:我们需要的是智慧,而所有的学习教的都是方法。从一个艺术家的口中听到这样的话,我深感意外。
这绝对是超越种族、国度、历史,对人类命运的反思!
多么洞穿世事的深刻,多么穿越时空的凝练,多么视尘世于浮云的超脱!
简单一句话,说出的一刹那,仿佛解答了我所有的困惑、不解和疑虑,也揭示了太多人不幸和苦痛的真谛。
什么是智慧,可能是这个世界最难回答的问题。智慧可以是化繁为简、可以是洞悉世事、可以是穿越时空、可以是微言大义。但这都只是外在表现形式,而非内容本身。能被准确定义的,很可能并不是真正的内涵。所有有价值有意义的问题,都存在这个共同的现象。在我看来,很多人还是有判断智慧的直觉的,这几乎类似于一种嗅觉或者直觉。拥有这种能力的人,当看到一篇文字、一段对话,就能知道是离智慧更远还是更近。比如在台湾大学洪兰教授的课程上,我听到她分享的:小事由脑、大事由心。这就是更偏向智慧的。(显然写下上面这段话,意味着我认为自己是具备这种能力的人。我想经常看公众号的朋友对此是相信的。)
对智慧的追求会让我们越来越接近本真,而对方法的追求只会让我们越来越靠近焦虑。方法只是我们解决具体问题的工具。财务有三张表的工具、投资有募、投、管、退的工具、人力资源有引、育、用、留、退的工具,等等等等。见过很多人,思维已经严重被刻下方法论的烙印。面对任何的问题,一言不合就问有没有工具和方法,而不是先去思考为什么会有这个问题。这是带有普遍性的思维方式。
我们的教育,无论任何学科,都几乎只教给我们具体的方法论。越是偏向后端的教育,越是聚焦具体的方法,无论职业教育还是普通高等教育,莫不如此。然后我们不断刻意练习这样的方法论,反复不断练习。我们变得越来越擅长处理具体的问题,我们的工具箱里有太多的方法论。每遇到一个问题,我们就拿出相应的方法。久而久之,我们会根本没有发现自己远离了智慧。
远离了智慧,会使我们忘记了自己要去哪,只想通过方法走得更快,结果有可能是距离自己的目标更加遥远;忘记了自己在做什么,只想做得更好,结果有可能是把错误的事做出了更大的结果;忘记了有的得到是自己不需要的,只想把所有都收入囊中,结果是可有可无的反而使我们付出了最大的代价。这都有可能是靠近方法、远离智慧的后果。
过去我无论是看书还是学习、听课,都更喜欢听到有丰富经历的人的感悟,而不是系统的方法论。曾经我对此不太理解,甚至经常怀疑自己:为什么对于满满干货的方法论不感兴趣,反而喜欢听看似吹牛的感悟。现在我终于明白了。我不但喜欢接近智慧的一切,还学会了以自己的经历来派生自己灵魂感悟出的智慧。在这个公众号中,可以说过去很多内容都是对智慧的分享和讨论,都是不断接近智慧的,而今天更是直点主题。昨晚喝酒的时候,一个朋友还能记得我在公众号生日会上分享的七点感言,那都是我从学习思考中感悟到的智慧。我在交流和分享中,擅长由灵感激发而随机说出很多接近智慧的语言。原来我是有着严重智慧偏好的人,这是我的自我发现的重要部分。很庆幸我没有受到太多应试教育毒害,得以保持好奇心驱动的学习。
赖声川在斯坦福讲课的时候,给出了智慧和方法的问题。他的学生回答,他们来到斯坦福只是为了学习更有效的方法,因为这样可以挣到更多的钱。如果说智慧可以让人生更有意义更幸福,方法就是可以挣到更多的钱。
随着认识的人足够多,我突然发现:高贵的灵魂往往徘徊在基本物质条件的边缘,但他们内心富足、充满幸福。而空洞的灵魂挣回了好多个零的年薪,却无比焦虑。到底哪种生活才是更值得过的呢?
也许这根本不是问题吧。在现在的中国,高贵的灵魂注定高贵到不会追求太多物质,空洞的灵魂空洞到只好用方法填满灵魂。这是中国商业社会不成熟的表现之一。在成熟的商业社会,巴菲特也是可以成为首富的。我常想,中国没有出现巴菲特不是缺乏这样的人,而是相应的环境和土壤还没有真正到来和出现。
说来说去,不是让大家放弃方法,而是要有智慧的警觉。其实我觉得大部分人是不需要太多智慧的,始终铭记一两条最简单的就够了。但现实的匪夷所思在于,没有智慧,就很可能拥有愚蠢。我自己在三十岁之前,也做过好几件愚蠢的决定。前几天听到一位朋友戏称:如果没有走过那么多弯路,怎么可能看到那么多风景呢。我喜欢这个自嘲,我之所以可以写出这么多内容,就是走了太多弯路。理解、接受自己的愚蠢和弯路,我们才能不断成长、靠近智慧吧。如果说智慧是奢侈品,那愚蠢是毒品。毒品比奢侈品更奢侈!破解愚蠢的方法只有靠多阅读智慧的书了。
就我目前阅读、学习的范围来看,我更喜欢、觉得更接近智慧的人包括:西方的亚里士多德、巴菲特、查理芒格、塔勒布、格拉德威尔,东方的老子、王东岳,日本的大前研一。
我之所以会喜欢价值投资,会愿意相信日新投资的成功,很大原因是巴菲特、查理芒格都是拥有智慧的高人。到底是因为价值投资赋予了他们智慧,还是因为他们拥有智慧才获得了价值投资的成功,事实上更可能的是后者。在阅读他们的著作时,更多学到的是智慧,而不仅仅是投资。《巴菲特之道》和《穷查理宝典》,是我经常推荐给身边朋友的书。这几天正在读大前研一的《思考的技术》,我发现他的内容是充满智慧的方法论,很奇妙的中和。
多读一读他们的书,我想我们就可以离智慧近一些,离愚蠢远一些了。
今天最后要送给朋友们的一句话是:少一些方法,多一些智慧,我们也许走得慢了一点,但不太会走错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