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华民|大家精华:知青的故事之(五)渴望亲情

渴望亲情
                                       ――知青的故事之五
作者:霍华民
现在一说起“上山下乡”的事儿,好像因为遥远还有点浪漫的情愫。其实,那个时候的现实,绝没有感觉到什么浪漫,而是真真实实的感受到艰苦生活和劳动强度很大的工作。
在我们进入新区(大兴安岭无人的地方,当年称为新区)后,头一年多的时间在当地没有见到过老人和孩子。和铁道兵在一起修铁路,他们全是清一色的年轻人;我们连队也都是一水水的小青年。当时,第一个春节,由于连队战备紧张,一律不放假。没出远离过家门的大孩子,都有些忍不住。但是,由于组织和纪律的约束,大都留在连队过了一个革命化的春节(记得,有一两个人,不放假自己跑回家了,归队后组织给他一个处分)。可是,在除夕的晚上,大家无论如何也乐不起来。基本上都是十七八岁的青年人,年龄大一些的不是太多。大都是头一次远离父母,破天荒第一次在外面过春节,那心情是可想而知的。准确地说,是悲悲的凄凉的,也是惨惨的孤寂的。尽管,有二百多人这样一个大集体。但是,仍代替不了亲人的团聚。当晚,从一个帐篷里突然释放出了哭声。这旋律像是那一时刻的流行乐。旋即,引来了好几栋帐篷的哭声。这哭声,是一种情感的倾诉、是一种心灵的折射、是一种无奈的宣泄,也是一种走向成熟的过程吧。这悲观之声,在大兴安岭空旷的原始森林里徜徉,显得是那么至洁至纯。
 一些知青的这个第一次的泪水,应该说是创业者的泪。这泪水,好比浇在烧红的铁上,是一种焠火。我们不是软弱了,是把我们激顽强了。同时,也把我们思念亲人的情感更新了。
 一年后,我们都有了一个共同的新感觉:那就是一见到老年人,依稀就认为是看到了自己的长辈;一看到小孩,犹如见了自己手足。总之,都有一种从没有过的无比亲切的感觉。也难怪,作家丛维熙的笔下,曾描写过劳改犯们那男人的世界里,对女人的渴望。看来,社会上男人女人老人和孩子,谁也不能缺少。倘若,社会上缺哪个成分,都会造成人们心理的不平衡或畸形。这个道理,是在那个时候从生活中体味出来的,不是从书本上读到的。所以,印象太深刻了。这种感受,应该比哲学家的分析要强的多。
 一年多以后,开始有家长来连队看望子女了。被看望的人自然高兴得不得了,但全连队的人也都无比高兴。好像我们终究没有被人遗忘。这是一种什么样的幸福呢?在那特定的历史和环境里,大家高兴的形式也很特别。凡是来连队的家长,大家伙儿都是一窝蜂地去给买罐头(因为当地实在没有什么可买)。这是最好的礼物,也是唯一的礼物。然后,像过年走亲戚一样,把罐头统统送到来连队的家长手上。当时,大家全住帐篷,没有放东西的地方。只要是“从海外”来人的那天,是谁家来的人,那谁的床铺上就会出现堆成小山似的罐头。那情景十分壮观。当时,我们都有一个共同的感觉:送东西是一种开心。当然,收到多少罐头也直接反映该人在连队的人缘。
现在想起来,特殊的时期,那是一种人生的饥渴。当然,留下了一段特殊的情感。作为一个大家庭,就是需要有不同年龄段的不同性别的各种人物。难怪国家“十一五”规划,把政治、经济、文化、社会,都囊括为一体。人啊,如果都多一点儿纯真,多一点儿爱心真好!
难怪有人说,家庭是灵魂的浴室。我认为,战场更是人类灵魂的浴室。
投 稿
A、微信投稿版块:http://www.dajiawenxue.com/forum.php?mod=forumdisplay&fid=122&page=1
 B、《大家文学网》投稿网址:www.dajiawenxue.com 
..
已有1048位文学爱好者关注大家网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