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潮祖医案精解》——绝经前后诸证(二)
李某,女,53岁,2004年5月3日初诊。
患者绝经2年,近1年出现莫名心烦,伴有全身乍寒乍热,上半身及颜面阵阵烘热,随即汗出,尤其以头面汗出为甚,梦多眠差,头痛头晕,几乎每日都如此发病,苦恼不堪。在陕西某医院诊断为“围绝经期综合征”、“自主神经功能紊乱”等,予以西药“雌激素”,中成药“归脾丸”、“知柏地黄丸”、“逍遥丸”等均罔效。患者到成都探亲,慕名到陈老处诊治。
刻下:症状如上所述,面色萎黄,加之旅途劳顿,睡眠较差,昨晚几乎彻夜难眠,乏力,口苦,舌淡红,苔薄白,脉沉弦。
处方:柴胡桂枝汤加减
柴胡 15g 黄芩 10g 法半夏 20g
生姜 15g 桂枝 15g 生晒参 10g
大枣 15g 白芍 15g 炙甘草 10g
川芎 20g 酸枣仁 30g 五味子 15g
水煎服,每日1剂,3剂
5月6日二诊:服药后睡眠有明显改善,昨晚已经能安睡4个多小时,精神明显好转,但胸口及头面汗出较多,舌脉如初诊。
处方二:于处方一加白术 20g、茯苓 20g、猪苓 20g、泽泻 20g , 7剂,水煎服。
5月13日三诊:服药7剂后,睡眠大有改善,基本能够睡至天亮,汗出明显减少,但每日仍有烘热感,尤以手心头面烘热为甚,舌苔白,脉弦而沉。此次患者心情较好,与一诊之时判若两人。
处方三:于处方二减去五味子、酸枣仁,加栀子 10g、丹皮 10g,7剂,水煎服。
5月20日四诊:心情较好,汗出减少,只有额头鼻头有汗出,烘热感觉也已明显减轻。患者自诉自觉全身通泰,两年以来从未有之。休假将尽,明日回陕西,特来告谢。
处方四:予柴胡桂枝汤原方加白术 20g、泽泻 20g,嘱其常服。
9月某日,患者亲戚就诊,询问之,患者诸症悉平,再无反复。
【侍诊心得】 现代医学认为,围绝经期综合征是由于更年期卵巢功能衰退所致,其发生还与社会、环境、心理等因素有关。西医治疗主要采用激素替代疗法,但是由于长期服用有潜在的致癌危险及其他不良反应,尚难被患者所接受。中医根据更年期综合征临床表现不同而将其分属于脏躁、百合病、绝经前后诸症等范畴。本病多是由于天癸将竭,肾气渐衰,导致全身脏腑、阴阳、气血逆乱失调而致,因此传统治疗也以补肾为主。
但本例患者主要表现为心烦,乍寒乍热,阵阵烘热,随即汗出,眠差等,中医辨证乃属于少阳三焦枢机不利,阴阳气血不和所致,因此选用柴胡桂枝汤为主方。柴胡桂枝汤出自《伤寒论》第146条:“伤寒六七日,发热,微恶寒,支节烦疼,微呕,心下支结,外证未去者。”方由小柴胡汤与桂枝汤合方组成。其中小柴胡汤具有和解少阳,清胆和胃,调畅三焦枢机之功,桂枝汤除具有调和营卫,调和气血之效,二方合用其调和脏腑气血、阴阳之用更佳。酸枣仁、五味子、川芎以调肝宁心安神。
二诊时睡眠改善,精神好转,效果明显。但胸口及头面汗出较多,“三焦者决渎之官,水道出焉”,说明三焦水道不畅,故加白术、茯苓、猪苓、泽泻,与原方桂枝相合即五苓散,以化气行水,利水渗湿,水道得通,津液得下,则头面汗出可除。三诊汗出明显减少,但每日仍有烘热感,而少阳三焦内寄相火,为肝胆热扰所致,故加栀子、丹皮以清肝胆火热,睡眠得安则去酸枣仁、五味子。四诊时烘热感觉也已明显减轻,自觉全身通泰,是三焦气血津液畅通之象。若气血阴阳调和则病从何来?故予柴胡桂枝汤原方加白术、泽泻,以巩固疗效。
【按语】 围绝经期综合征,是女性绝经前后几年一种常见疾病,属于气血津液升降失常,升多于降所致。少阳三焦是其津气升降出入之路,血管夹层也是三焦组成部分;心系血络是其营血环流之所。因此,血络所至,即有少阳三焦随之,所谓“营行脉内,卫行脉外,阴阳相贯,如环无端”,即指此营卫关系言也。
肝主疏泄,涉及气血津液精五类流通物质,与其五系经隧均由肝系筋膜构成有关。妇女经停前后,肝的疏泄功能异常,津血随气运行,升多于降,时有潮热,胸部以上汗出面红见矣!如见舌质偏淡,即可投此。此乃陈老心得,突破了只有阴虚才有肝阳上亢之说,指出也有津随气升病理存在。
——本文摘自《陈潮祖医案精解》
——编辑整理:李汶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