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安石对李白“其识污下,妇人与酒”的评论是否过于毒辣
王安石在评价李杜其诗中尝言,“白之歌诗豪放飘逸,人固莫及。然其格止于此而已,不知变也。至于甫,则悲欢穷泰,发敛抑扬,疾徐纵横,无施不可……此甫之所以光掩前人,而后来无继也。”又言:“李白诗词迅快,无疏脱处,然其识污下,十句九句言妇人、酒耳”。王安石直言李白诗格调不高、陈旧僵化,不如杜诗情感饱满、境情多变,尤其是诗的内容大多与女人和酒有关,没什么见识。诗界的李杜王者之争延续千年,不作缀论,只针对王安石评价李白之辞浅述个人愚见。
一、王安石究竟有没有资格评论李白
先不妨看看王安石何许人。
王安石(1021年12月18日-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号半山,临川人,北宋著名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改革家。 庆历二年(1042年)进士。历任扬州签判、鄞县知县、舒州通判,政绩显著。熙宁二年(1069年)任参知政事,次年拜相,主持变法。因守旧派反对,熙宁七年(1074年)罢相。元祐元年(1086年),保守派得势,新法皆废,郁然病逝于钟山,追赠太傅。绍圣元年(1094年),获谥“文”,故世称王文公。有《王临川集》《临川集拾遗》等存世。
(1)文学修养极深,诗词书文皆擅。
王安石勤学苦读,记忆力惊人。其文长于说理,言简意阂,笔力雄健,见识过人。他知诗词遒劲清新,豪气纵横,对后来的苏辛豪放派诗词有直接的影响。其著颇丰,有《临川集》、《临川集拾遗》、《三经新义》(残卷)、《唐宋百家诗选》、《诗义钩沉》等。
北宋文坛大佬欧阳修称赞王安石:“翰林风月三千首,吏部文章二百年。老去自怜心尚在,后来谁与子争先”。王安石的书法在当时十分风靡,苏东坡称其书“无法之法,然不可学”;黄庭坚说他“书法奇古,得晋人笔墨之意”、“比来士大夫,惟荆公有古人气质,而不端正,然笔间甚遒”;米芾说“文公学杨凝式,人鲜知之”。
今时有网友慨言,王介甫治国大才,文学只是副业,却躺进“唐宋八大家”。
(2)颇具政治才能,堪称大国重器。
1070年王安石任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位同宰相,上任即力推新法。财政上推行均输法、青苗法、市易法、免役法、方田均税法、农田水利法;军事上推行置将法、保甲法、保马法等;同时大力改革科举制度,为推行新法培育人才。他还亲自撰写《周礼义》、《书义》、《诗义》,即《三经新义》,也称“荆公新学”,为学校教育改革提供了新教材。
新法促进了农田水利事业的发展,国家财政状况有所改善,军事力量也得以加强,但变法也不同程度的损伤了地主豪强的利益,使改革面临重重阻力。为此,他大声疾呼“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坚定不移地推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全方位变革。最终使这次变法成为中国古代史上继商鞅变法之后又一次规模巨大、威武雄壮的社会变革运动。
(3)为人处事口碑不错,人品很能打。
经科考入仕,先后在多地主政一方,体恤民生疾苦,屡次上书朝廷,建议兴利除弊,减轻百姓负担。甚至敢于突破常规,在青黄不接时,开官仓放存粮,帮助穷苦百姓躲过地方豪强的重利盘剥,体现了难得的“担当”精神。他一生笃行儒家的孝悌仁义之道,用“恩信”治理百姓,曾“历岁不笞一人”。
对待政敌不仅不落井下石,反而敢于仗义直言竭力求保,亦可见其磊落一丈夫。因政见不同,身为宰相的王安石曾把苏轼操练得够呛,不仅反对重用他,还将其降职外调。为官为政,作为上司,谁都不可能重用跟自已“唱反调”的下属,这本就无可厚非。“乌台诗案”时,苏东坡扛不住重罚,已经屈打成招,身旁亲友无一敢言,都怕沾上“政治血腥”,只有已经辞官的王安石挺身而出上书皇帝,谏言“岂有圣世而杀才士乎”?要知道,苏东坡“犯事”正是因为蔟击了新政,王安石却能摒弃私见主持公道,亦见其品格之高、格局之大。
综上:王安石的一生,的确称得上是一位顶天立地的大丈夫。除了写诗,王安石在为官、为政、为文上均出于李白,是有资格评价李白的。
二、王安石对李白的评价是否客观?
(1)王安石话说得这么难听,为什么历史上鲜有名家大手公开抨击王安石的此番评价?抱庸认为主要有两点原因:一是宋后的诗词评论家扬杜抑李的占多数。二是王安石此语有前因后果,根属学术之争。“老不读李白,少不读杜甫”,浪漫主义的李白在年轻人群中始终有着超高人气,但对于学内之人,常更重诗圣。
(2)李杜之争,看看历朝各代的文学大腕是何种态度。
①李杜势均力敌。 韩愈有言“李杜文章在,光芒万丈长”。 苏东坡说:“李太白、杜子美以英玮绝世之姿,凌跨百代,古今诗人尽废。然魏、晋以来,高风绝尘亦少衰矣。” 明人徐增称,“吾于天才得李太白,于地才得杜子美,于人才得王摩诘。太白以气韵胜,子美以格律胜,摩诘以理趣胜。太白千秋逸调,子美一代规模”。
②崇李抑杜。 四明狂客贺知章最先提出“谪仙”的称号。 为见李白半年跋涉三千里的狂热粉丝魏颢在《李翰林集序》中有言:“白与古人争长,三字九言,鬼出神入。” 即便杜甫本人,也极敬李白,称其诗“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在《春日忆李白》诗中盛誉:“白诗也无敌,飘然思不群。”
3.扬杜抑李。元稹的评价是,“李白壮浪纵恣,摆去拘束,诚亦差肩子美矣。至若铺陈终始,排比声韵,大或千言,犹次数百,词气豪迈,而风调情深,属对律切,而脱弃凡近,则李尚不能历其藩翰,况堂奥乎”?白乐天说,“杜诗贯穿今古,尽工尽善,殆过于李”。
(3)历史怎么说?李杜当时,正逢大唐盛世,开放包容,极崇风雅。李白之名先于杜甫,但总体上是李杜并尊的。从元白之后,杜甫地位抬升,逐渐超越了李白。及宋,“扬杜抑李”之风更甚。王安石编选《四家诗》,分别是“杜韩欧李”,李白排第四。苏辙的评价更是不留情面:“李白诗类其人,骏发豪放,华而不实,好事喜名,而不知义理之所在”。《韵语阳秋》的著者葛立方更直接:“杜甫诗唐朝以来一人而已,岂白所能望耶!”史言有宋一代,堪称“千家注杜”。之后的宋元明清,虽是双雄并举,实则诗圣的地位仍略高于诗仙。
三、综述。
学界倾向于认为,杜诗是近体诗的最终奠基人和集大成者。杜诗真正引领并开启了元白新乐府运动,后世诗人多依近体为宗,皆因受杜诗影响。另外,杜诗又称诗史,杜诗颇具时代情野家国情怀,它深刻反映了那个时代的民生世治,为后人研究史学提供了宝贵的历史资料。
抱庸认为,后人称李白为诗仙、杜甫为诗圣,是十分贴切靠谱的。李白崇道,有仙气;老杜尊儒,接地气。李白玩的是风度性情,老杜玩的是家国情怀,二人都是顶尖高手,各怀必杀之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