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成义:寒暑湿燥论,西医所忽视的致病因素:物性原理
因为公众号更改推送机制,推文不再按照时间线显示,可能你在时间线里面就看不到“易简经方”的文章了。如果你希望可以及时看到文章,可以这样做:
接上文:
黄成义:论脾胃的生理及疾病证治(胃溃疡、痔疮、胃炎、食道癌、便秘等)
黄成义:论肾、小肠、膀胱的生理(肾亏、尿频、尿血、尿不出等)
黄成义:论心与小肠的生理(脑膜炎、心脏瓣膜闭锁不全、心肌梗塞等)
医云:气行脉外,这个气包含水气与血气,是体功能化气,气才能穿经走脉供应细胞所需或移出秽物,寒则凝,气凝为水,血凝为瘀。
气血行不顺则身重疼痛矣!伤寒论:寒伤荣(血),是寒,最容易伤血气,因血为高单位营养生成物,属火之故。洗头不吹干,水的汽化热相当高(539卡/克),所需的热除来自大气外,就是头,头上热气被夺则转寒,寒凝则气血不通,此寒凝痛的主因。
女人做月子,气血已弱,怎堪如此折磨,犯之,必为大病。吃冰也是一大问题,冰的溶解热虽然每克只有八十卡,它却足以造成血凝气滞,寒性下沉,易伤精室,男人精冷无子,女人则凝血而为子宫肌瘤类,久则化脓转属子宫癌。寒凝气为水瘤类,如卵巢水瘤,也有乳房水瘤,水蓄则筋弛,脏腑下垂,或为寒疝,病变尚不止此,自己再想想,或参考医书吧!
寒凝气或血,常造成阻塞,其后段的细胞因得不到供养,则有帕金森氏症的颤抖,或肌肉萎缩、甚至痿跛不能行。若双膝有瘀血,则常见气行血不通,造成膝下水肿。其治则为温散化瘀法,严重的要配合拔罐除瘀,否则药剂过量,反伤心血。更严重的会阻断经脉之气,细胞得不到营养,还渐无力萎缩,渐冻人岂不就是这类患者?
暑伤(水)气,中暑者系因气为暑热所伤,造成气不足,气不足则缺氧晕眩,万不可移到阴凉处,甚至开着冷气的救护车,冷则气不生,气不生则无以送氧,终至脑缺氧而死,西医就是这样整死了不少中暑者,这是错误的救治法,为何不愿改,或许是人太多了吧!按中暑者乃伤气,气乃热所化,所以不单不能让他凉,更要让他热,才能化水为气,再用清暑益气汤、白虎汤或人参白虎汤类治之,才是正途。
热火上行,则脉胀,破裂则为无菌性脑膜炎,气不行则人昏倒,缺氧故也,气滞则血瘀,等到秽物无法清除时,则伤脑神经,神昏谵语,是为暑风证,命在旦夕矣,急用安宫牛黄丸、至宝丹、紫雪类。
热迫血脉妄行,则吐血衄血,造成各肿血症,有的甚至血球本身胀破,这就是噬血性登革热类。血球破裂死亡,腐菌增生,由红变白,散于血液中,谓白血球过多的血癌,大清血中之热就好了,是你不了解病因,不会医,不知如何下药,有什么好紧张的。怕的是治不得法,热伤心主,则神仙难救矣!大热必伤阴水,气血不足而虚弱,高烧要先除,但必须小心,这类烧通常是虚火过旺,非但不能清热退烧,反而要大补气血,脉为空虚芤脉,或沉细小者即是,要用甘温退大热法,可参考之方剂有八珍、六君加四物、十全大补类,不得有误。
湿为水渗入细胞中,造成细胞液过淡,气无法顺利进入细胞中,造成缺氧缺营养的现象,使人困倦嗜卧,四肢不举,身如负重,骨节得不到正常滋养而疼痛,更糟糕的是水浸骨伤的风湿痛,汗出入水中,汗瘀关节的历节痛,兼挟热伤则为痛风。瘀血化水,内夹腐菌,伤骨如锥刺,则为退化性关节炎,严重的会造成骨头消蚀。
筋为湿伤,则延伸而缺少拉力,最常见的是脱臼,骨节移位,脏腑悬吊的筋受湿则下垂,如胃下垂、子宫下垂,用切除法,日后再下垂时,又再切不成,湿气除掉筋自缩,也就回归原位了,有必要动手术吗?细胞膨胀,脉气受到压迫,无法顺利供应组织所需的养分,轻则疼痛,重则肌肉积水。在肉中的小筋受湿,则痠软无力,在肠胃道则蠕动不良。在脸上最常见的就是口眼喎斜,两边拉力不平衡故也,大多数是瘀血化水造成,属于颜面神经麻痹,严重的有双手或双足,或者半身瘫软无力者,属瘫痪证,胃湿伤,绝非脑中风,医者当明,不可误治。
【补湿伤治则为参考】
久居东南或海岛则湿土(胃)生痰,痰生热,热生风,清燥汤主之。内中暑湿者,脾土本虚,不能制湿,或食生冷、水湿之物或厚味醇酒,停于三焦,注于肌肉,则湿从内中,宜渗湿汤,外中湿者,或山岚瘴气,或天雨湿蒸,或远行涉水,或久卧湿地,则湿从外中矣,其证头重,体痛,四肢倦怠,腿膝肿痛,身重浮肿,大便泄泻,小便黄赤,宜除湿羌活汤,虚者独活寄生汤。
由此观之,湿之伤人,外因环境之湿,内因饮食之湿,也有内外相合之湿,无论何者,都是水入细胞中,造成细胞肿大,人也跟着肿胀,此非肥胖,乃湿积也,欲使湿出,一为利水,一为发汗,然则湿除气也必定跟着流失,用药不宜过重,病重药轻,又难达效果,故病难速已。最好的除湿法是运动出汗,汗为心液,血转浓,则细胞内的水就容易外渗而排出,既省钱又可防止药伤,何乐而不为,此类患者,喝水都会胖,西医要人多喝水,若肾弱无法运作,积腹中则下利,积在体内则成湿病,错讲的观念,必须彻底改正,否则怎么死的都搞不清楚。
另外热伤气,气转浓而为痰,积在皮里膜外,则为痰肿,这类患者,则当除痰行气,人会胖,不出此二者。今人谓饮食卡路里太多,才会胖,就是营养过剩之火,伤气为痰,尤其是肉食太过者,治宜毒药,泻其有余之火,除了饮食改以清淡外,还是除痰为主。会胃口奇佳,属中消矣!参看糖尿病篇。
胃为生痰之器,喜温燥而恶寒润,肺为贮痰之器,喜凉润而恶温燥,但勿过于凉润以伤中洲,稍用脾药以生肺金,方为善治。
治痰不理脾胃,非其治也。然则气虚寒凝,则痰凝为瘤,中医称为痰核,西医称为脂肪瘤,随胃气滞留肌层,而为硬块,治宜木香流气饮、消核丸类,即使开刀取出也无妨,因其虚寒不除,复发的机率相当高,缓治之,病根与核一齐除,方为上策,不理它,也未尝不可。
燥则筋缩,因此抽筋、胃痉挛,皮肤干裂,大便硬而不通,小便涩而不利,筋骨屈而不伸……都是燥病,有汗大出无以润筋,有血不能荣筋,有大失水,有大出血,湿阻窍道,瘀阻血道,风寒湿痹,湿热痹,严重的火燥更可造成大抽筋,病名曰痉,令人角弓反张,背部离席一竖掌者死,总归是气血不能润筋,但是成因却有太多了。正如温病条辨所言,秋燥系肃杀之气,万物萧条,本是秋高气爽的温气,但前承暑火,后蓄寒凉、寒水,其证变幻莫测,惟识者一一辨明,在此不再多说,有心人仔细研读吧,所有医书最难懂也最难说得清楚的,就是这一段。
【提示】:更多“黄成义中医”的医库,请扫描如下二维码:
【提示】:”方剂大词典”收录历代名医的经典方剂,“按中药组成查方”,请扫描如下二维码:
【提示】:更多“国医大师有效经验方”资料,请扫描如下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