塞满泥沙和狗粪的瓷瓶,拍卖价达4100万,买家毫不犹豫捐给祖国

上海博物馆虽然是地方博物馆,但因为上海本身特殊的经济地位,馆藏极为丰富,特别是在青铜器收藏领域,有文物界“半壁江山”的美誉。其实,瓷器收藏也是上博的特色之一,虽然藏品数量上并不多,但几乎件件精品,比如今天要说的清雍正粉彩蝠桃纹橄榄瓶就是如此。

这个名字很长,但最吸引人们瞩目的就是“雍正粉彩”四个字。中国瓷器之所以享有盛誉,最牛的地方是在各个时代都有精品问世。粉彩是窑工们在五彩瓷的基础上,奉献的又一力作。它发端于康熙年间,因为受到雍正的喜爱,在雍正朝达到极盛。虽然后来慈禧也很喜欢粉彩,但过于浓妆艳抹,失去了粉彩本身特有的温文尔雅气质。

雍正粉彩的胎体细腻,釉面均匀无暇,图案质感灵动,层次分明,特别是小件瓷器被制作得轻巧俊秀,卓尔不凡。但是,这种瓷器优点很多,缺点却也很大,那就是数量实在太少了。正儿八经的雍正官窑粉彩,在当时是供给皇家御用的,即便是略有瑕疵的产品,也会砸碎后掩埋,不准流入民间。经过近三百年的时光,易碎的瓷器越来越少,珍稀程度也与日俱增,不是一般人能够拥有的。

过眼即为拥有,是文物界一句口头禅。那么多国宝级文物,陈列在博物馆中,就是为了供人欣赏学习,这件清雍正粉彩蝠桃纹橄榄瓶也不例外。它是上博的明星,每次展出都是焦点,都会惊艳世界。

这件瓷器高为39.5厘米,因为呈现两头小中间大的橄榄状纤细形,所以被称为橄榄瓶。据说触摸起来,它并不像普通的瓷器那样光滑,而是有一定的粗糙感。小珏没有资格亲自尝试,但在展览区欣赏时,确实能看到哑光的感觉。这就是粉彩的特点之一,也因此被称为“软彩”。这样的磨砂光泽,不仅没有影响到它的艳丽图案,更让整个瓷器的纹饰显得生动立体。

说到图案,这件文物是非常讨喜的。它绘制的是八个寿桃和两只蝙蝠。寿桃由白转红的颜色,娇嫩欲滴,栩栩如生。蝙蝠生动形象,振翅欲飞。它们合起来的寓意,就是“福寿双全”的意思。根据专家考证,这只粉彩橄榄瓶是当时造办处为妃子做寿特意烧制的,难怪处处彰显雍容华贵之处。

更为重要的是,清宫瓷器虽多,传世的雍正粉彩却凤毛麟角,对于这件瓷器,中国瓷器协会会长、上海博物馆副馆长汪庆正更是自豪地说:全球仅此一件,堪称绝世孤品。

可能很多朋友会有疑问,清宫瓷器收藏,那是故宫博物院的强项。按理来说,这件清廷御用瓷器,也应该收藏于故宫,怎么会在上博落户呢?其实,它的来历还真有些惊险。

2002年,香港某知名拍卖公司就承接了拍卖这件瓷器的工作。这也是它第一次在世界范围内亮相,卖主奥格登·里德阐述了它的身世。原来,他们家族的先祖在1920年左右就得到了它,因为缺乏相关知识,一直将其当作普通的瓷器,甚至作为客厅的灯座使用。为了增加这个“灯座”的稳定性,他们甚至在后花园里取来混着狗粪的泥沙装入瓷瓶之中。直到近年来,他们认识到中国瓷器的巨大价值,这才小心翼翼地取出瓷瓶,幸好这件艺术品依然完好无缺。

至于它怎么到家族之中的,里德却含糊其辞。他说先祖曾经和中国人有密切接触,大概也是由于这个原因,才在上世纪初得到了这件稀世珍宝。虽然坊间也流传着它就是八国联军抢走的文物,但时过境迁,也没有了相关的人证物证。

因为它的不同反响,吸引了全世界著名收藏家和博物馆的注意,也成为了当场的焦点。如果落入别国的博物馆,要想回到祖国,就是千难万难了。即便是落在私人藏家的手中,要想再次看到它,又不知道是何年何月的事情。

就在这个时候,香港中华总商会会董、副会长张永珍女士挺身而出,以4150万港元的成交价购得,这也创造了当时清代瓷器市场最高价。张永珍女士从拍卖场得到这件文物后,旋即便慷慨地捐赠给上海博物馆。她生在上海,长在上海,这也是拍卖之前早就做好的打算。也正因为有了她的无私,我们才能有幸看到这样的精美文物。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