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内人都说这套文物太假,专家仅凭照片就斥巨资购买,现已是国宝
说起晋侯苏钟,想必大家并不会太过于陌生,它是我国首批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可谓是国宝之中的国宝。对文物更为了解的朋友,也一定知道,这套编钟原有16件,却分别存放在两个博物馆中。其中14件被上海博物馆收藏,另外两件则被陕西博物院收藏。出现这种情况,还有一个惊心动魄的故事。
在1992年,时任上海博物馆馆长的马承源先生收到香港朋友的一些照片,并附带了一封信件。该朋友的大意是他发现在香港某家古玩店中,正在出售一套编钟,共有14件。因为当时山西省侯马市曲沃县八座晋侯墓被盗,他很怀疑这些编钟就是被盗文物之一。
但是,这位朋友也很坦率地表示,这些编钟存在一个致命的问题。那就是它的铭文有明显的刻制痕迹,所以香港当地的文物界普遍不看好。因此,老板心里没底,也急于出手,它们的价格很低,还不到100万港币。
香港朋友还特意寄来编钟的照片,就是想请教马承源先生。马承源师从商承祚、容庚这样的大家,潜心研究,从来不计较回报和个人得失。他极力保护和挽救了许多文物,并在青铜器、简牍等方面有着非常独到的见解,甚至被誉为“青铜第一人”。
我们再来说说青铜器的铭文问题。按理来说,在商朝及西周时期,因为铁器冶炼还没有出现,铭文一般都是随同器皿铸造时就已经制作好了。这种方法一直沿用下来,即使是在铁器已经广泛应用的战国时代,仍然保留。然而,在这套编钟之上的铭文,却明显留有利器刻凿的痕迹。
这个破绽实在是太大了,为此所有的香港专家,包括内陆得到风声的文物专家,都不看好此套编钟。即便它的形制、锈色等方面都无懈可击,但古玩界判断判断真品还是赝品,只要有一处不符就可以否定了。
马承源先生看到照片之后,立即组织工作人员和学生进行讨论。就在众人认定是假货,并且说得头头是道的时候,马承源却立即拍板:迅速筹措资金,抢救国宝。他一方面向上级申请,另一方面则直接找到香港老板,表示预定文物,不要再转让他人。
此事立即引起了轩然大波,很多人都不明白马承源的用意,甚至有了一些无端的猜想。然而,马承源却坚持己见,最终迎回了这套编钟。当编钟进入上海博物馆时,谁也不会想到,几年之后它就回洗刷不白之冤,当时那100万港币,恐怕连最小的那个编钟都买不到。
那是在我们前面所说的山西省侯马市曲沃县被盗晋侯墓的清理工作中,有了重大发现。原来,还有两件编钟并没有被盗墓贼带走,而是遗落在原地。因为发掘地在山西,它们顺理成章被山西博物院收藏。考古工作者惊讶地发现,这两件编钟上的铭文,风格与上海博物馆收藏编钟的铭文居然一模一样,也有明显的锐器凿刻痕迹。
这充分说明,在西周时期,青铜器制作,包括铭文并不是一成不变,僵化刻板的。由使用铸造方式制作铭文的,也有使用工具凿刻铭文的。而且,伟大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已经找到像钢铁一样坚硬的工具在青铜器上刻字,这是冶炼史上的重要资料。更为神奇的是,编钟还不像别的青铜器。它是乐器,是要发出声音的,这种凿刻是在不影响编钟音质的基础上进行的,更为不可思议。
马承源先生再次用他渊博的知识和丰富的阅历,为祖国赢回了国宝。如果不是他的自信和坚持,也许晋侯苏钟将会流落他乡。而它们现在,虽然分居两个不同的博物馆,但毕竟都在中国,成为了传奇历史的见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