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写下了不少狂诗,为什么在这首诗中,对一个老朋友阿谀奉承
在中国历史上,李白以诗名不朽于世,无论是在当时还是后世,他的名字总是闪耀千古,熠熠生辉。正因为有这样的才华,李白也有资本睥睨天下,放荡不羁,写下了一篇篇狂诗。比如年轻时被李邕轻视的时候,他愤然写下“宣父犹能畏后生,丈夫未可轻年少”,又比如在得到唐玄宗征召时,他对长期看不起自己的妻子抛下这句“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
在李白留下的一千多篇诗歌中,除了极少数低沉的时候,他总是给我们自信、乐观、狂傲的印象。民间更是流传他不事权贵的故事,让杨贵妃磨墨,让高力士脱靴,也许不是真实的,但足见他的洒脱和傲气。
然而,就是这样的李白,在这首《送张秀才谒高中丞》中,他却明显流露出不一样的情绪:
秦帝沦玉镜,留侯降氛氲。感激黄石老,经过沧海君。壮士挥金槌,报仇六国闻。智勇冠终古,萧陈难与群。两龙争斗时,天地动风云。酒酣舞长剑,仓卒解汉纷。宇宙初倒悬,鸿沟势将分。英谋信奇绝,夫子扬清芬。胡月入紫微,三光乱天文。高公镇淮海,谈笑却妖氛。采尔幕中画,戡难光殊勋。我无燕霜感,玉石俱烧焚。但洒一行泪,临歧竟何云。
这首诗前面大篇幅说的是西汉功臣张良的故事:秦始皇残暴不仁,留侯张良才进入人间。感激黄石公培养了张良,而张良在沧海雇佣力士刺杀秦始皇的美名传遍六国。张良的智勇双全,连萧何、陈平都不能相比。楚汉相争时,风云变色,是他在鸿门宴的计策保全了刘邦的性命,这才让胜利的天平开始倒向汉军。他的声名大噪,也让黄石公同样名扬天下。
诗歌的后半部分,才回到当时的形势之中,并且暗示了这首诗的用意:安史之乱搅乱了大唐,也让天象混乱。高适公镇守淮海,谈笑间评定了永王之乱这场妖风。皇上采取您的计谋,很快将会平复天下,您也功勋卓著。我并没有冤屈的感觉,只怕会玉石俱焚。此时唯有洒一行泪,也许它们代表我想说的一切。
这首诗中,李白一改往昔的豪情,突然对于两个人称赞不已。其中张良是古人,而且建立了不世之功,可以理解。那么高适又是什么人,比李白吹捧得如此之高。而且李白又是夸,又是哭,这是为什么呢?我们看这首《送张秀才谒高中丞》之前有个序言:
余时系浔阳狱中,正读《留侯传》。秀才张孟熊蕴灭胡之策,将之广陵,谒高中丞。余嘉子房之风,感激于斯人,因作是诗送之。
原来,李白当时正是在坐牢,在狱中读《留侯传》时,听闻一个叫做张孟熊的秀才要向高适献上平灭安史之乱的计策。李白便感叹高适如同张良一样,写诗赠送给他。其实说白了,就是求高适救自己出狱。
李白和高适的关系,曾经非常密切。我们知道,李白成名很早,盛名满天下,朋友也很多,其中就有诗圣杜甫是他的小跟班,陪他游历了一年多时间。其实,他们之间还有一个叫做高适的诗人,我们熟悉的“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就是出自他的《别董大》。
然而,高适和杜甫一样,对李白仰慕得要死要活。他本人是安东都护高侃的孙子,为人豪放。我估计三人的旅行费用,既不是身为偶像的李白来掏,也不是一贫如洗的杜甫支付,完全是高适赞助的。
然而,这三人四处游历,喝酒作诗,留下了无数佳话。多年后的安史之乱,却改变了三人的命运轨迹。高适突然之间,由默默无闻的诗人,变成了镇守一方的地方大员,他被任命为淮安节度使,是盛唐年间最为位高权重的诗人,《旧唐书》直接称:
有唐已来,诗人之达者,唯适而已。
然而李白却因为加入了永王李璘的幕僚,而李璘却不听中央号令,企图攻下金陵,割据一方。高适就是平定永王叛乱的重要力量,据说也是他的部队将李白投入了大牢。李白因此,托人向他求情。这首诗,表面上是写给带信人张秀才的,其实谁都看得出,这就是送给高适的赞歌。
这首古诗,坦白的来说,艺术性并不高。然而,对于高适却是极度褒扬,甚至与汉初三杰的张良相比。但是,高适却对此置之不理,并没有出手营救李白。还是在宣慰大使崔涣及御史中丞宋若思的帮助下,李白才得以出狱,流放夜郎。
当然,高适并非薄情寡义的小人。他的好友王昌龄被人害死,他千方百计为之复仇。杜甫穷困潦倒,如果不是他的慷慨相助,早饿死好几回了。高适的袖手旁观,说白了还是明哲保身之道,至于说对不对,那得留给读者评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