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一存世的李白真迹,一字千金,几千年文化底蕴尽在于此

诗仙李白的文学作品,对我们来说是太熟悉了。几乎每一个中国人,都是在李白诗歌中慢慢长大的。那一首首豪放不已的作品,涤荡了我们的心灵,净化了我们的灵魂,也成为了中华儿女的文化纽带,让我们彼此不再陌生。然而,很多人会有疑虑,李白的诗歌这么出名,他的书法作品怎么样?

其实,对于这个问题的答案是肯定的。中国古代的顶尖才子,书法造诣都是登峰造极的,比如苏轼,诗词歌赋自成一绝,书法成就也是被列为“宋四家”之一。要说李白的书法作品,因为时间太长,绝大多数已经消失在历史长河之中,唯有北京故宫博物院的《上阳台帖》留存。

这件书法作品,李白就写了25字:

山高水长,物象千万,非有老笔,清壮可穷。十八日,上阳台书,太白。

关于这幅作品的名字以及由来,在史籍上是有记载的。那是在天宝三年时,已经被唐玄宗赐金放归的李白,带着高适和杜甫两个粉丝,前去王屋山。他们此行,是拜访王屋山阳台观的道士司马承祯。李白与司马承祯早在开元十三年就见过面,当时还畅谈人生。一晃二十年过去了,闲来无事的李白决定去探访老友。

可是,当他们赶到阳台观时,才得知司马承祯早已谢世,只是观赏了留下来的画作。睹物思人,李白唏嘘不已,当场挥毫泼墨,留下了这份《上阳台帖》。当然,也有学者考证,认为此阳台并非阳台观,而是东都洛阳的上阳宫。他们认为,这件书法作品,应该与诗歌《上阳白发人》是同期创作的。

如果您到访故宫,有机会的话,一定要欣赏这份伟大的书法作品。它行文不拘一格,并没有按照条条框框来自我约束。每个字之间的长短差异很大,间隔也错落有致,形成了跳跃性的感官刺激。这完全与李白豪放不羁的个性和当时复杂的情绪相吻合。

更为重要的是,这25个字,行文流畅,一气呵成,毫无凝滞感。看到它,往往就会想到“李白斗酒诗百篇”的神采。有专家评价说,即便是放大20倍,也找不出整件书法作品的任何毛病。作为普通的中国人,看到这件作品,会有头皮发麻的感觉。中华几千年的文明精华,尽在寥寥笔墨之中。

就如同一切重要的文物一样,《上阳台帖》也曾遭到质疑,认为并非李白真迹。著名书画鉴定大家徐邦达就认为,它的笔墨特点不太符合唐人习惯,更像是宋人所作。然而,更多的专家学者,却认为它的确是诗仙留下的遗产。

正文的右上方有宋徽宗以瘦金体书写的题签“唐李太白上阳台”,这位皇帝虽然治国无能,却是十足的艺术天才。不仅书法绘画水平罕有对手,鉴赏能力也是一流的。连他都不认为是宋朝人模仿,几乎可以肯定这份书法作品就是李白遗存。

另外,在书法作品上,还有赵孟坚、贾似道、张晏、杜本、欧阳玄、王馀庆、危素、驺鲁等名家的印章、题跋,可见流传有序,得到了名家的认可。乾隆也得到过此帖,并盖有多个收藏、观赏印章。虽然乾隆曾在鉴赏艺术品上有过失手的经历,但以他的眼力和财力,还是远超一般人的。

直到近代,这份作品流出宫廷,在民间颠沛流离。大收藏家张伯驹先生得到过它,启功先生作为近代最有声望的书法家、鉴赏家,同样确认他是真迹无疑。也就是因为历代藏家的薪火递藏,才让如此重要的国宝级文物长流此中,中华文明的底蕴也尽在此中。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