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师之路——新时代影响力书画名家彭成梁云媒体访谈录
为进一步激发广大书画名家的创作热情,努力推出精品,推出人才, “大师之路——新时代影响力书画名家云媒体访谈录”的活动,甄选出长期活跃在中国书画创作前沿的书画名家。访谈从名家作品、从艺路径、创作体悟、学术思想等方面导入,通过作者自身的感性亲历和理性提炼,力求客观呈现出各自的艺术人生和创作状态。全程记录了每位书画名家的心路历程,也是记录当代书画名家数十年来书画探索与艺术人生的一个真实而朴素的缩影。
彭成梁,1940年10月生,贵州织金人,贵大中文系毕业;曾任原广播电影电视部(国家广电总局)总编室文艺处长、副编审、原国家广电总局机关老年文学协会会长。
系中国书画家联谊会、中国电影家协会、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中国电影评论学会会员,
中国文化艺术发展联合会常务理事,
中外名人文化研究会文化艺委会高级书画师、研究员,
北京书法家协会会员、联合国和平书画院院士等。
彭成梁访谈录:
采访时间:2020年9月
记者:您学习书法是从哪种书体入手的?您的学习路径是什么?
彭成梁:我爱书画。仅在小学、初中美术课时上过基础课。因此课成绩优秀,知道的人,在需要时总推我做些写、画宣传等活动。此后,其它时间,很少接触文房四宝。直到退休后走进广电总局老年大学,在书法班、国画班重提毛笔,向名师各学过数十课时,书画水平得到提高。尔后,于中国书法家协会书法培训中心研修班深造两个学年,期满结业。在全国十多位一流书法家的集体面授及其讲稿的辅导下,有了较为系统的书法知识。从此,通过广读字帖、画册,浏览诸家(较杂),自觉学王羲之、孙过庭、文征明、怀素等大家字体,多在行草书体方面有所追求,并学习一些有关理论知识,尝试参加全国性的一些书法赛事,不经意间走进书画领域,在书法行草体方面比其他书体收获较为突出。
记者:行草这种书体最能表达个人的情怀、情愫,您选择行草,跟您的个性是有吻合的地方吗?
彭成梁:书法的数种字体我都喜欢,但觉时间有限,博大精深的艺术难以学全。自认为行草体书法学、写较省时,一提笔,主要就练习行草书,于是有所偏爱。行草书体的灵动、活泼、自然流畅,确实与我性格有关。我是个好动之人,爱好广泛,从事的是电影宣传、审查、评奖等工作,因之几乎走遍全国(台湾是退休后去的)。曾作为中国电影代表团成员出席过国际和世界电影节。看过的影视片和影视剧本难计其数,业余看书、学诗、学音乐、学摄影等其它艺术。退休后十数年中,与家人飞越半个地球,去过二十多个国家。每到一处,都想去参观艺术殿堂,曾去过巴黎“卢浮宫”、维也纳音乐“金色大厅”等参观过美展、欣赏过名曲。各门艺术有相通之处,互相促进,真可谓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对我书法的进步起到不小的作用。
记者:您在追求艺术创作的道路上,有没有遇到过什么困难和阻力?
彭成梁:因爱好广泛,并有其它工作,练习书法不是每天都能坚持。年岁大了,与外界的交流少,仅借参与些赛事,得到有关专家、学者、行家的赏识、认可,有所收获、慰藉。但因世存“山寨协会”和一些不法“公司”,家属怕受骗上当,曾阻止参赛活动而失去一些正当交流的机会。
记者:如今每年大大小小的展览数不胜数,书法爱好者都争先恐后的投稿去参展,您怎么看待这种现象?
彭成梁:习书画,有笔会、展览等交流活动,有学习并听取书家、观赏者意见的机会,对自己的进步是有好处的。但对一些乘机要高价、借发不义之财的人,我是不屑一顾的。这种扰乱正常书画活动的现象,不仅妨碍了书画艺术的正常发展,而且降低了艺术的品位。不法的所谓展览等活动,是应该取缔的。
记者:在如今浮躁的社会里,您有什么建议或者宝贵的经验来分享给那些还未找到自己定位的书法家们来借鉴、学习?
彭成梁:作为书画爱好者,目的、意趣应该放在陶冶情操、提高自己欣赏和创作水平上。参加笔会、展览及赛事等活动,为的是得到学习和交流的机会。但得认清有关活动是否是合法、正当的,别盲目去参与。信息时代,有互联网,学习条件好、机会多,只要潜心学习、专研并能坚持,便能求进。“酒香不怕巷子深”,有水平、有好作品,是不会被埋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