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斗诗失败非常不甘心,十几年后赋诗一首,成为千古佳作

开元十六年(公元728年)的夏天,李白和好友韦冰游玩江夏,并一同来到了黄鹤楼。当时的李白可是名满天下,身后跟随的粉丝也是摩肩接踵,李白此次来黄鹤楼,就是想为黄鹤楼题一首代言诗。

李白慢悠悠地在黄鹤楼的题诗壁前踱步,顺便观看一下其他诗人是如何写的,首先映入眼帘的是这么一句“清江度暖日,黄鹤弄晴烟”,下面的作者是宋之问,李白看后心中暗想:这首诗太平了,完全没有融入自己的思想感情。

紧接着映入眼帘的是王维的“城下沧浪水,江边黄鹤楼”,李白也是暗自摇头,这首诗景色写得虽好,但是留给读者的想象空间不足。

李白一边观看,一边摇头,于是对全场的之人说道:“并非我瞧不起题诗的各位,今天所过之处,这面题诗壁可以刷掉了!”

李白刚拿起笔准备泼墨挥毫之际,忽然看见墙角处又是一首诗映入眼帘: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李白看后这首诗,急忙去找作者的署名,只见下面清楚的两个大字:崔颢。

这首诗前面写诗人登临古迹,眼观景物,随后即景生情,景色自然宏丽,信手拈来,后面又匠心独运,用“日暮乡关何处是”来感怀人生的终极归宿,余味悠长,绵绵不绝,简直是七言律诗的巅峰之作啊!

李白彻底傻眼了,根据元代《唐才子传》记载,李白看到此诗后,长叹一声随后离去,只留下“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的无奈之语。
既然黄鹤楼的代言诗写不了,也不能空手而回。李白又来到了江心的鹦鹉洲上,想到了自己的遭遇以及郁郁不得志的苦闷,一首《鹦鹉洲》便在此时诞生了:

鹦鹉来过吴江水,江上洲传鹦鹉名。

鹦鹉西飞陇山去,芳洲之树何青青。

烟开兰叶香风暖,岸夹桃花锦浪生。

迁客此时徒极目,长洲孤月向谁明。

但是,李白的这首《鹦鹉洲》写得虽好,但是和崔颢的《黄鹤楼》相比,实在是相差甚远。李白当然也知道自己的这首《鹦鹉洲》不如《黄鹤楼》,但是李大哥是一位要强之人,这件事一直在他心中久久挥之不去,甚至还成为了他的心结。
李白再次亮剑
一晃过了19年,天宝六载(公元747年),李白奉命被“赐金还山”,一路南游来到了金陵(今南京),登上了凤凰山,李白一边喝着酒,一边回看自身,顿时觉得心中之气无处宣泄,忽然又想到了崔颢的《黄鹤楼》,忽然眼前一亮,是时候和崔颢一较高下了,于是一首《登金陵凤凰台》横空出世,而这一首诗,也是向崔颢的《黄鹤楼》再次发出了挑战: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不得不说,这一次李白写得很走心。
这首诗壮观辽阔,意境悠长,颇有一种“意到笔到”的境界,最后作者写“不见长安”的辛酸和无奈,又把凤凰台的“空”和“疏朗”融为一体,堪称是李白诗集中为数不多的经典七言律诗之一。
《黄鹤楼》PK《登金陵凤凰台
那么究竟是崔颢的《黄鹤楼》写得好,还是李白在时隔多年后的《登金陵凤凰台》更胜一筹呢?自己说得不算,且看后人如何点评。
首先看支持李白的,比如明代瞿(qú)佑认为,《凤凰台》比《黄鹤楼》,就像诸葛亮之才十倍于曹丕。
还有北宋的张表臣曾在《珊瑚钩诗话》中说,凤凰台是李白的绝唱。
著名现代学者施蛰存先生,也曾说李白的《凤凰台》不论从思想高度还是格律方面,都比《黄鹤楼》技高一筹。
我们再来看站在崔颢这边的队伍,首先就是清代毒舌评论家金圣叹,认为李白的《凤凰台》写得不如崔颢的《黄鹤楼》,李白就应该藏拙,何必出丑?
明代的《唐诗品汇》说,李白的这首诗,就是最后两句写得好,而最后两句又是效仿了崔颢的《黄鹤楼》,模仿痕迹太过严重,所以还是崔颢的《黄鹤楼》胜出。
古人对这两首诗孰优孰劣,一直是争论不休,直到如今人们依旧拿不出一个准确的答案。本来艺术就无分高低,有的人喜欢李白,也自然爱屋及乌,连带他所有的诗一并喜欢,而有的人却唯独钟情于崔颢的《黄鹤楼》,甚至被冠以七律之首,当然也是有一番道理。
如果让你投票,你更喜欢崔颢的《黄鹤楼》,还是李白的《登金陵凤凰台》?欢迎在下方写出自己的观点,我们一起讨论和交流。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