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作学院院长告诉你,该如何学好「解剖列车」体系认证课
1、解剖列车第一阶段包含一个认证课(入门)和六个模块课,建议学员从认证课开始学习,先了解解剖列车体系的大概内容,然后再深入学习每一个模块,了解每一个身体部位的更多详细知识。
2、了解 ATSI 体系的重要词汇:倾、移、弯、旋(刚开始学的同学可能还不太习惯解剖列车的用语,但要慢慢熟悉);
3、解剖列车体系学习包括:全新的解剖学视角、对姿态的观察、对动作的观察;
4、建议购买 FRSB 书籍配套学习。
注:不爱看书的同学,建议从图片入手,不用看手法治疗的图片,只看解剖相关图片以及相关注释。
1、全新的解剖学视角
很多人学习解剖喜欢用纵向串联的方式学习,学习身体每一块肌肉的名字和位置以及他们周边有哪些肌肉,解剖列车教我们要通过双重视角来学习解剖,纵向串联、横向并联。横向学习解剖可以让我们更好地了解组织和组织之间的关系,肌肉的占比,在身体活动中的重要程度。
▲ 大腿横切面(图片来源于解剖列车)
解剖列车中还有很多身体横切面的图片,课上老师会带领大家学习。
01、髂胫束的全新理解
传统解剖学知识中对「髂胫束」的定义认为:髂胫束是贴在大腿外侧的致密的筋膜组织,解剖列车角度中髂胫束是围绕着大腿不同肌肉在侧面的增厚,比如股四头肌、腘绳肌、阔筋膜张肌等组织在大腿侧面的增厚。
▲ 切下来的髂胫束,可以看到里面的横向纤维是围着大腿的,所以这就是一个液压放大器的效果
实际上在实验室进行大体解剖时我们试图把髂胫束给剥离出来但是没有成功,而很多解剖书上展示的髂胫束都是切下来的,想要单独把髂胫束掀起来是不可能的,剥离髂胫束时它会跟着所连接的肌肉一起被剥离,比如与股外侧肌一起或者与骨中间肌一起,一圈一圈的与不同的肌肉产生连接。
解剖时我们发现髂胫束的纤维走向不仅有纵向的也有横向的,走路时往下蹬地往上反弹等,都使用的是筋膜纵向串联的力量。筋膜还有很多并联的力量,这些横向纤维都是每一次大腿肌肉收缩时,所有组织向外膨胀,包裹这些组织的筋膜向里挤压形成的,而这个过程不断地重复,在大腿外侧留下的痕迹。
筋膜生长的走向取决于我们对它施加了什么样的力量,我们的身体非常聪明,我们在哪一个方向施加的力量大,它们就会在这个方向产生更多的胶原纤维结成网,使得这个地方更加稳定,这是筋膜一个适应性的特定。
这一重点概念在解剖列车结构要素「足弓与腿部」模块中会重点讲到(液压放大器)。
一块神秘的小肌肉——趾肌(Plantaris)
上课时老师会讲到,小腿深层有一块肌肉,很早以前解剖学家并没有发现这个肌肉有什么具体的功能,觉得跟跟腱差不多,但又比跟腱小很多,可能作用不大。因此做膝关节相关手术时,医生会把这块肌肉取下来替代膝关节的某些韧带使用。
▲ 趾肌(Plantaris)
这些手术虽然很成功,但后来发现术后的效果并不好,这些患者的踝关节、跟腱损伤的几率大大增加,原来这块肌肉存在的价值并不是为了产生力量的,而是去监控地面给足的冲击力。
这块肌肉对于牵张的反应很快,刚有一点张力的变化,这块肌肉马上就能感受到,然后再调动其他大块的肌肉去发力来维持稳定,如果把这块肌肉去掉破坏了这个部位的整体性,那么足部对于张力变化的反应就变慢了,那么损伤几率也就大大增加了。
同样还有很多看似不起眼的小肌肉都在我们身体中产生着大作用。
03、产生动作时,肌肉的四个功能
解剖列车视角下的功能解剖,还需要你了解当产生动作时肌肉的四个功能:开链功能、闭链功能、向心功能和离心功能。
我们知道胫骨前肌的主要功能是踝背屈,这是它的向心功能;其实胫骨前肌还有另外一个更为重要的功能——为跖屈减速,这是它的离心功能,这个功能使得我们走路或者跑步时不至于脚跟一落地脚掌就立刻拍在地上。
因此,我们走一步或者跑一步都会使用到胫骨前肌的向心功能和离心功能。
胫骨前肌如果与胫骨贴的太紧或者与很多其他筋膜粘的太紧,在走路过程中又会不断地产生离心和向心收缩,跑起来时离心力量还会更大,因此对于很多人来说走路或者跑步时间长了就容易产生疲劳。
我们可以通过滚动泡沫轴来放松这块肌肉,但是泡沫轴给的压力太表层了,很难深入到肌肉内部,所以放松的效果往往不佳。
「足弓与腿部」课程中讲解了很多处理胫骨前肌的手法,比如表层的提拉手法、将胫骨前肌与胫骨分离的手法、胫骨前肌深层部位处理手法等,都可以十分有效的缓解这个部位的疼痛。
另外还有个关于「腘绳肌」的小实验,可以在直播里了解,十分有意思。
当然,除了局部肌肉的手法操作,解剖列车最终还是要回归到整个筋膜链的视角。
2、对姿态的观察
在解剖列车结构要素「髋部的扇面」中,对髋周围肌肉的分类非常独特,从FRSB书的目录中就有所体现,了解这些对处理弹响髋,骨盆左右高低不一致等都十分重要。
以往提到骨盆前后倾我们更多关注的是大腿前面和后面的肌肉,比如腘绳肌、股直肌等,但更为重要的是要关注那些连接骨盆面积更大的组织,可以自上而下或自下而上的逐一考虑。
比如内收肌连接着坐骨支,就像自下而上抓住骨盆,所以它与骨盆前后倾的关系也很大。除了关注内收肌以外,还应该考虑这块肌肉前后的「肌间隔」,因为肌肉和肌肉之间的发力方向往往是不一样的,也可以通过处理肌间隔来调整的骨盆的位置。
「髋部的扇面」中还讲到,如果骨盆和足同时出现一种模式应该怎么做,比如骨盆前倾和足弓塌陷一起出现应该怎么处理,骨盆前倾和足内翻或者外翻一起出现又该怎么处理等。
3、对动作的观察
举例来说:步态观察,走路时足是怎么工作的?
▲ 线上课中会有关于足部如何运动的视频
「走路」就是跟骨内倾后的一些列连锁反应。走路时,跟骨先落地产生内倾,距骨开始向前向下滑动,其他的骨头也跟着一起滑动,足弓慢慢下降,在这条腿的胫骨内旋的同时,重心往支撑脚移动,这时另一条腿开始向前迈,会自上而下的带动支撑腿一点点外旋。
然后支撑腿脚踝产生踝背屈,距上关节锁定,此时重心再往前移的时候,移动到大脚趾的下面,脚趾一蹬地然后这个力量就可以穿透过来,完成蹬地向前这一步的移动。
所以根据解剖列车的讲解,我们评估客户的步态时要观察是不是每一个步骤都正常产生,足弓有没有下降,胫骨有没有内旋,重心有没有转移等等,还要通过解剖列车特有的评估方法去感知患者的步态。
解剖列车「足弓和腿部」中还讲到了足部两个重要的概念,足的三脚架和四个足弓,这一点对我们日常生活和训练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 足的三脚架和四个足弓
从解剖列车步态部分的学习中,丹玥院长给普通人走路的要领是:眼睛往前看、胳膊摆动起来、脚趾蹬地。
此外,解剖列车不只对我们的解剖和手法治疗有指导,对我们日常训练也有很多帮助。通过解剖列车可以知道,前深线自下而上踇长屈肌、趾长屈肌、胫骨后肌、腘肌、内收肌群、盆底肌,所以前深线在训练中十分重要。
训练时可以通过足弓的支撑来增加膝和髋的稳定。
足抓地时,通过前深线的三块肌肉拇长屈肌、趾长屈肌、胫骨后肌将足弓拉起,膝盖上提,内收肌和髋外旋肌、臀大肌共同发力将骨盆锁紧,带来很强的髋的外旋扭矩,从而创造更多的骨盆稳定性。
另外,内收肌连接到坐骨支,坐骨支连接到闭孔内肌,闭孔内肌连接到骨盆底肌,激活内收肌、激活前深浅可以创造更多的核心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