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在意他人看法的人,其实越自我
一般我们认为,在乎他人的看法,是因为把别人的感受看得比自己更重要,担心自己的所作所为会让别人不舒服,所以宁可自己受委屈,把自己摆在了更低的位置。
但是,在《被讨厌的勇气》中,阿德勒推翻了这个说法。他认为,认可欲求,也就是希望获得别人认可这个想法的实质,是关注「他人如何评价自己」,重心在「自己」而不是他人。
受这种认可欲求束缚的人,看似在看着他人,但实际上眼里却只有自己。
当你选择是否做某件事的评判标准,变成由「别人会怎么看我」来主导的时候,此时虽然你的行为看似在拼尽全力迎合别人,但实质上你关心的只有「我」,「我是不是够漂亮、聪明、有品位」「我是不是很厉害」等等,也就是以自我为中心。
这样的心态,其实是时时刻刻将自己作为世界的中心和舞台的主角,将别人都当作是配合「我」来演出的配角,他们的使命就是塑造「我」的主角光环。
阿德勒这一论断可谓是醍醐灌顶,毫不留情的戳穿了很多「我是为了你好所以才牺牲自己」这一类行为表层的伪装,直达问题核心——其实你都是为了「自己」。
当你委屈了自己,别人却没有表现出你期待中的感激、尊重的时候,你往往会大失所望并感觉受到了极大的屈辱,而且还会非常愤慨,产生诸如“那个人什么也没有为我做”“那个人辜负了我的期望”或者“那个人不再是朋友而是敌人”之类的想法。
比如,你因为男朋友而选择牺牲自己的事业换到一个全新的城市,如果男朋友之后没有表现得对你的这种行为感激涕零,你会感觉「我为你牺牲了这么多,你怎么可以这样对我,还有没有良心」。
其实,你当初为了男朋友换城市,是因为你权衡利弊,不想失去这段感情,或者到新的城市对你的事业影响没那么大,你选择了要当一个“为了爱奋不顾身的女朋友”,是因为「你自己」的缘故,才做出了这个决定。
比如,父母为了孩子学业,即便感情不睦,也要坚持等到孩子高考完再离婚。如果孩子以后表现出对父母这种选择的不认可的时候,会感觉「我为了你牺牲这么大,你竟然如此不孝,你对得起我吗?」
其实,你们选择不离婚,是因为你权衡利弊,觉得当下维持这么一种婚姻状态也可以忍受,你选择了要当一个“伟大无私的父母”,是因为「你自己」的缘故,才做出了这个决定。
这两个案例中,你都将自己当成了世界的主角,别人都要对你做出你期待中的反应,才能够让你满意。
阿德勒认为,要建立令人愉悦的人际关系,需要认识到自己并不是世界的中心,认识到他人不是为了服务于你而存在的。并不会因为你做了什么,就表现出你期待中的回馈。
有一句话说得好,「每个人都是自己世界的主人公」。
你作为自己人生的主人公,选择了往前一步,别人会怎么反应呢?可能会如你所愿也向前一步,也可能会无动于衷,甚至后退一步,或者干脆无视你,这都是别人作为他们自己的人生主人公的选择,你无权干涉。
而所谓成熟,就是要有在人际关系中甘当配角的觉悟,理解别人有他们自己的行为逻辑,不是服务于你的主线剧情的工具人,不会每件事都顺着你的预期来,这是岂能尽如人意;而自己面对人际关系课题,先主动迈出一步,做你自己认为对的事情,表达出对对方的友好善意,做到但求无愧我心。
这也就是我们前面几集一直在讲的课题分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