橡树 | 由草原到中原——说说匈奴、东胡、蒙古少为人知的那些事

五代十国:由黄巢到石敬瑭

山口百惠,不熄灭的一种憧憬

塞上悲歌——蒙古侵略西夏简述

流氓对邪恶的打教!——纽约犹太黑帮与纳粹愤青往事

火力悬殊,使得抗战如此艰苦

新过秦论

七月抗战战史新系列:

庄户会战——被忘却的北京抗战往事(上)

庄户会战——被忘却的北京抗战往事(下)

火力悬殊,使得抗战如此艰苦

功著旂常第一军——淞沪会战与胡宗南

淞沪会战:宁折不屈,钢军浴血蕰藻浜

山海关大战,灭亡明帝国的决定性战役

哭庙案与金圣叹之死

前文参考:宋蒙战争之血战两淮:历史在人性底线上的惨烈搏杀

——这是一篇由口水话改编的历史论文,其中观点,谢绝抄袭。

蒙古帝国,即大蒙古国,是1206年铁木真扫平蒙兀室韦人的塔塔尔、泰赤乌、蔑儿乞、乃蛮、克烈、汪古部、以尼伦和迭列斤等各部后,在斡难河源头举尊汗号为成吉思汗 ,继而建立的一个与华夏文明并列的游牧帝国。

斡难河,位于蒙古和俄国。

在地缘上,斡难河显然与现在的内蒙古无关。

其余除却极少的民族文化习俗之外,历史上的这个蒙古帝国与现在的内蒙古,确实没有太多的关系。

当然,如果非要说蒙古帝国和我们有关系,我想,也只有侵略与抵抗的关系。

其实对欧亚大陆而言,蒙古帝国在历史上留给如此辽阔,如此广袤的土地上的历史刻痕,无非侵略与毁灭。

蒙古帝国如何出现?如何在中世纪成为所向无敌的强大军事帝国?

这要从东胡说起。

在古代中原,人们坚信自己身处世界的中央,所以,非中原的世界成为中原的可有可无的补丁,被称为四方。

在古代中原人认知之外的遥远北方,东胡直到在姬周时期,才以碎片化与蒙昧化的方式,断断续续出现在中原的史籍。

蒙古人,及蒙兀室韦人,最大概率可能源出早期的东胡。

东胡,其实既不是国名,也不是民族,更不特指方向。

而是早期居住在中原的人们随手一指,对遥远的那个神秘方向的所有陌生的人类族群和邦国的泛称。

东周春秋之后,东胡文明高速发展,日渐强大,频繁西进、南下,激起若干游牧文化和农耕文明的大碰撞。

与东湖关联的征服与反征服战争,丰富了古人们坐井观天的单薄、苍白的传统史籍。

也因为东胡,现在去认知逶迤而来的历史,才有了后来的匈奴,拓跋鲜卑,慕容鲜卑,秃发鲜卑,乌桓,柔然,吐谷浑,奚,以及回鹘、契丹、女真、蒙古等等新鲜的内容。

南北朝以后,在中原的匈奴、鲜卑、羯、氐、羌人全部融入中国,为后来的唐人。

——其实,智人走出非洲以后,对中原而言,无论欧亚,遥远的陌生人,其实一直都客观存在。

只是古人古籍太过于习惯囿于中原,仅仅在身处历史演变的关头,等到外来者闯进了中原古人们平静的生活,那些陌生人这才被中原文化逐渐了解,开始有了中原译音的名字。

农耕文明发展到一定程度,才会在农业文明发展基础上进行社会分工,出现畜牧业。

游牧文明和农耕文明谁更高明,值得学术商榷。

不过,在逻辑上可以理解的是,中原并没有主动走出去,而是在看似平静、甜美的田园生活里,非常被动地等来了北方的入侵。

姬周时期,甚至更早的时期,无论中原或者四方,生产力落后。

青铜武器和棍棒相加的战争,威胁毕竟有限。

所以,最早称霸亚洲东部的东胡对遥远的中原的入侵,往往局限中原东北皮毛,对中原根本,形成不了根本性威胁。

于是,朝廷是史官们索性两眼一闭。东胡如何强大,史书自然少于记载。

不过,大致同步汤武时期,东胡征服了地广人稀的亚洲贝加尔湖以东,西伯利亚、漠北、远东等广袤地区,这确是不争的事实。

偶尔冲进中原视线的陌生人,无非是东胡手下的西狄若干游牧邦国。

匈奴,其主体便源出西狄。

在秦汉期间崛起、强大的匈奴最是为人们熟知。当年的匈奴就是东胡游牧联邦控制下的其中一个邦国。

进入铁器时代,没有菜刀管制,刀具泛滥,杀戮烈度加剧,战争更为频繁。

对中原文明最早的威胁,还是自河西走廊向东而来。

现在,熟读史记、中学历史课本的朋友提起披发左衽的匈奴,往往情不自禁以历史正统自居,咬牙切齿,口称犯我强汉虽远必诛。

然而,匈奴可能对中原文明影响最为深沉,这确实是无法回避的事实。

最早的匈奴,其实也不是单一民族,而是包括月氏、楼兰、乌孙、呼揭、卢水胡、塞种人等几十个游牧小国联邦。

现在史书,说起中原文明之外的文明,往往简单定论为部落,似乎中原之外,文明再无存在。

然而,我们确实无法根据传统的史书,闭门臆想着评判当时的游牧文明和农耕文明比较,谁更发达。

——古代希伯来人就是典型的游牧民族。但是,谁也无法否定,这票游牧民族照样是先于亚洲点燃人类文明的民族。所以,教科书式的一元化农耕文明领先游牧文明的说法,实则,无稽之谈。

影视剧演绎的刑罚。从现在可查询的诸多文献来看,当年中原、东胡、匈奴,同属滥杀的霸道之国。

中原、东胡、匈奴,猎头习俗都是他们各自传统文化核心的保留节目。

汉武帝执政,灭大臣满门,杀自己亲子,这是历史。

鼎烹腰斩,灭门杀降,猎头求赏,种种蒙昧、落后的文化通过史书记载的故事随处可见。游牧、农耕,实则彼此彼此。

尤其在国人最看重的性文明方面,中原、东胡、匈奴三方,在同期同样都有不相上下的不伦记载。

沿袭古代史家本来就受限的认知,非要强调秦汉时期的文明领先匈奴、东胡,其实不免偏颇。

个人浅见,简单理解这段历史,其实东胡、中原、匈奴,正是当时亚洲贝加尔湖以东,西伯利亚、蒙古高原、中原、远东最为强势的,文明高速发育的三个集团。

这可能才是史上最真实的三国志。

然而,三个集团并没有和平相处。

第一个转折,发生在战国、秦汉之际。

现代人画作的秦灭六国,秦始皇脚踏芸芸众生。

当时,介于匈奴与中原之间的半游牧、半农耕的专制体制下的军事帝国嬴秦,向中原诸多王国发起了吞并战争。

为抵抗来自西方的入侵,中原东方各国不得不调集举国国力、军力全力以赴。

然而,这一阶段,强大的东胡游牧王国联邦武装并没有借此机会,南下袭扰中原北方诸国。中原的北方风平浪静,中原的史书自然极少有来自北方的记载。

原来,正在秦灭六国战争期间,匈奴也在北方与强大的东胡进行生死存亡的鏖战。

为争夺中原以北的亚洲贝加尔湖以东,西伯利亚、漠北、远东的霸权,匈奴和东胡集中精力,全力死磕,无暇南下。

北方和中原都在战争中忘却了对方。

在秦帝国一统中原,以及楚汉战争结束,汉帝国立国,等到中原从容完成由简单的农耕文明向更为复杂的半农耕、半商业的大一统体制转型之后,同样经过漫长的战争,匈奴也彻底地崩溃了东胡,一统漠北。

这时,东胡游牧王国的四分五裂,南方的中原汉帝国和北方的匈奴游牧王国联邦,成为亚洲东方的两个超级大国。

现在考古匈奴墓葬,在贝加尔湖以东,西伯利亚、蒙古高原、中原、远东,以及中原北方均有发现。

相比之下,当时的汉王朝墓葬,并无这般宽广。

可见,匈奴和汉帝国确为名不虚传的亚洲东方的两个超级大国。

汉匈战争持续近300年,两个超级大国死磕、苦耗对方,双双由此走向历史的终点。

既然都是靠霸道建国、立国,两个超级大国同样充满自信,捏紧簸箕大的拳头,彼此不服。

打吧!

于是,自白登之围开始,游牧联邦文明和大一统体制下的半农耕、半商业文明开始了亚洲历史上最为惊天动地的大碰撞。

第二次历史的转折,发生在公元前119年。

漠北之战,匈奴大败,匈奴游牧联邦文明遭到前所未有的沉重打击。

然而,匈奴并没有为此惨败被彻底击垮,反而,在很长的时间,匈奴更是把强汉视为头号敌人,两者之间,在和谈与战争中进行无休止的消耗。

汉匈战争导致了西汉王朝的崩盘,并且在东汉复兴后,以连绵不断的战争引爆了东汉王朝的最后乱世。

然而,匈奴为此同样付出了极为惨重的代价。

相比汉帝国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大一统体制,在匈奴的游牧联邦体制下,最高统治者单于的权力,客观上受到分散、制约。

汉匈战争无休止持续进行,受战争、天灾消磨,匈奴联邦最早开始瓦解。

东汉中期的亚洲地图。实际上汉帝国有效控制地区比地图较少。同样,北匈奴有效控制面积也小于地图。

随后,从匈奴核心分权,五单于并列,到南北匈奴分裂,再到占有河西走廊、河套平原的南匈奴内附汉帝国,北匈奴彻底退回漠北,匈奴联邦随着分化、分裂加剧,领土、人口急遽减小,实力大大衰减,名存实亡。

在东汉进入三国乱世,最终灭亡的同时,北匈奴远走高飞,南匈奴再次分裂为五部,匈奴单于王朝和匈奴联邦就此彻底终结。

争强好胜之后,两败俱伤。

随着两个古代超级大国的灭亡,亚洲贝加尔湖以东,西伯利亚、漠北、中原和远东变成霸权的真空。

被匈奴击溃、瓦解而分散在漠北各地的东胡诸多小国,因而幸运地得到了死灰复燃的空间。

画作上的永嘉南渡的秦汉遗民。

源出东胡的乌桓、鲜卑、柔然等游牧联邦在宽松、富庶的军事与物资的环境里,无声无息地生息、崛起。

等到这些源出东胡的游牧联邦发展壮大、卷土重来,广袤的北方的霸权的真空,直接诱发了亚洲史上空前惊悚的混乱。

来自中部、东部亚洲北方的空前威胁,悄然袭向中原。

当时,晋帝国虽然一统三国,然而,经历长年战乱,这时的中原,再无法与战国、秦汉时期相提并论。

积贫积弱之下,勉强继承汉统的晋帝国矛盾四起,内乱不息。

群雄崛起,逐鹿中原,便是演绎那个空前惨烈、血腥时代的主题词。

由此,在晋帝国与匈奴、鲜卑、羯、氐、羌等游牧联邦势力之间,爆发了混乱的、惨烈的、长期的、你死我活的搏杀。

期间,长期与刘汉帝国和亲的匈奴后裔,以刘汉血统、正统自居,继而争取人心,得到了王霸天下的机会。

五胡十六国之乱,匈奴后裔率先起兵,最早成就霸业者,无不自称汉王、汉天王。

永嘉南渡,秦汉遗民纷纷南渡。

中原彻底空虚,源出匈奴、东胡游牧联邦的以匈奴、鲜卑、羯、氐、羌人为核心的集团,相继由河西走廊、蒙古高原、辽西走廊,全面冲击中原。

于是,来自北方的游牧联邦文明进入中原,与退守南方的大一统体制下的半农耕、半商业中原文明隔江对峙、并存,中原史籍记载的历史,也就进入了南北朝时代。

客观而言,南北朝时代确实算是中国文明的一次大融合。

南北朝时期是华夏文明的一次重要的重塑,游牧风格深入融合对传统农耕文明影响极为深刻。

战乱,分拆、重组,重组,战乱,再分拆。

再分拆,再战乱,再重组,再重组,再战乱,再分拆。

秦汉遗民被压制在南方,匈奴、鲜卑、羯、氐、羌人等等北方游牧联邦不断南下,涌向中原。

随着游牧人口向南迁徙,他们的北方故地日渐空虚。

于是,留在贝加尔湖以东,西伯利亚、漠北、中原和远东的更小、更多、结构更复杂游牧联邦,循路填空,渐渐成势。

在史籍惯于囿于中原历史的视线之外,就在南北朝对峙血战的同时,在中原之外,北方游牧联邦的血腥混战,由远东而中亚,由中原而漠北,年年不得消停。

可是,游牧文化既没有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大一统体制,一味凭借国力、军力冲击南方,旷日持久,在战争消耗下重蹈覆辙,不断瓦解。

胡人无百年国运,袁腾飞曾经就这一历史现象津津有味有所总结。

然而,袁腾飞其实并不知道,汉唐以降至南北朝期间,藏在胡人无百年国运这一现象深处的最根本的原因,就是北方游牧邦国都以联邦形式存在。

游牧邦国很大程度各行其是,无论东胡、匈奴、苻秦等等,强盛一时,却并没有形成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大一统体制。

顺时一哄而上,逆境一哄而散。

由秦汉到满清,阴沉沉的王朝、帝王,堪为历史之梦魇。

所以,游牧联邦往往不像中原王朝这般无忧无虑地世代传承。

胡人无百年国运,与其拿来起哄、嗤笑说是胡人的不幸,不如说是中原历史自秦汉缠绵至满清,逶迤数千年而来的踏踏实实的悲哀。

说到胡人无百年之运。今天继续。

经过五胡十六国、南北朝的大混战,北方游牧文明南下之后,在旷日持久的摸爬滚打间,终于悟透了传统的中原帝国的立国秘术:

大一统!

大一统体制简单明了。

——没有技术含量,是纯粹靠自上而下的强势、粗暴、霸道,就能轻松完成的事情。

于是,在南北朝时期,恍然大悟的鲜卑人兴致勃勃,前后两次,进行了游牧联邦体制向大一统体制的转型。

鲜卑人的北魏帝国进行的这场改革,标志着历史上中原曾经的秦皇汉武版本的,初具雏形的大一统军事帝国,在融入游牧军事元素之后,开始高速发展。

当然,按照史籍记载,这两场改革完全出于鲜卑人沿袭游牧民族传统,在进入中原,因为深度缺乏民族自信,情不自禁惭愧、自卑。

由此,他们洗心革面,奋发图强,集体在户口上改名换姓,加入汉族的汉化改革。

然而,通过眼花缭乱历史表象和历史表述,心平气和再看这场改革,其实质,无外乎是鲜卑人在政体、军事、经济等方面,全盘照搬秦汉体制,对传统游牧联邦分散的权力,进行了高度集中。

调整体制为适应在中原更为复杂化的持久武斗,这才是鲜卑北魏进行这场改革的根本目的。

桀骜不驯的各部鲜卑被大一统体制锤炼成一块铁板。

空前强大的鲜卑北魏帝国就此横空出世。

南征北伐,所向无敌。

很快,游牧文明向大一统体制转型的北魏,一口气灭掉胡夏、北燕、北凉,成为地跨中原、漠北、远东、西州的超级大国。

鲜卑人这两场改革,自古以来评价极高,似乎完美无缺。

然而,这次游牧文化与中原农商大一统的融合历经坎坷。

两种文化在权力捏合下强行融合,自然导致鲜卑人内部为此强烈反弹,继而急遽分化。

最终,在中原的剽悍的鲜卑人习惯了两膝隐地体危阢也

——自秦汉以来,以卑见尊的跪的文化,加速了鲜卑人的游牧文明彻底融入了大一统。

隋唐时期回鹘人形象。回鹘人经历演变,融入中国。

鲜卑人的两次改革,北魏帝国由游牧文明向半游牧、半农商的大一统军事帝国的成功转型,为北方游牧联邦进入中原享百年国运,打下来体制上的基础。

在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和北周等五朝,虽然年年战争不断,然而,游牧民族稳坐中原,再无东胡、匈奴、苻秦那般顺时一哄而上,逆境一哄而散尴尬。

近200年的战争和宫斗,不断加速着两种文化强行融合,并且由此产生了全新的文化。于是,在新文化的极端改造下,半游牧、半农商大一统的军事帝国渐成中原文明正宗。

隋、唐时代,光荣来临。

隋、唐帝国,在继承北魏衣钵并且发扬光大后,走向了半游牧、半农商大一统的军事帝国的巅峰。

隋、唐帝国在大一统体制下,兼容游牧文明、农商文明,缔造了一个崭新的文明。

中原一统不说,原属北方游牧邦国的广袤土地也成为中原大一统军事帝国的国土。

古代中国雏形初现。

这时候的唐人,经过长期融合,显然与纯粹的、传统的秦汉遗民关系不大了。

把唐人等同于秦汉遗民,这显然不着边际。

这期间,随着游牧文明进入中原,中原王朝的政治、文化和外交等等活动自然也是风格大变。

隋、唐以降,进入中原的老的一批、已经完成大一统改制的游牧族群,一方面南下加速与江南秦汉遗民交融,一方面受族群本能引导,以战争、贸易等等手段,继续着对四方的界新的探索。

盛唐时期,随着中原帝国不断主动走向四方,中原半游牧、半农商大一统的军事帝国频繁碰撞四方传统文明。

唐墓壁画的唐人,深蕴鲜卑、突厥及西域之风。

在和盛唐暴力碰撞中,越来越多的北方游牧联邦吃尽苦头,他们却为此豁然开朗。

原来,进行大一统军国改制,还真是一管立竿见影的鸡血。

都不缺脑子,在东部亚洲大陆的各个游牧联邦,打鸡血蔚然成风。

当时,最为出名的突厥人、沙陀人、契丹人、鲜卑人、女真人等等游牧联邦,一旦成势,便先后进行大一统军国改制,拥有了属于自己的强大的帝国。

更多的游牧、半游牧的大一统军事帝国,出现在盛唐的四方。

于是,由鲜卑人改革走来的李唐大一统军事帝国,随时间推移,独享的大一统体制的战争优势不再,危机隐隐而来。

历史,走进了血雨腥风的安史之乱、五代十国。

人烟稠密的李唐疆域在混战、杀戮间四分五裂,继南北朝之后,中原为主体的半游牧、半农商大一统帝国与四方新生代游牧大一统帝国持续进行战争。

这次,旷日持久,长达百年的战争没有使得游牧文化如解体。

唐人、突厥人、沙陀人、契丹人、女真人的帝国在战争中重复着五胡十六国和南北朝的往事。

战乱,分拆、重组,重组,战乱,再分拆。

再分拆,再战乱,再重组,再重组,再战乱,再分拆。

东亚出现了历史上最为出名的西夏、宋国、辽国和金国。

于是,围绕辽、宋、夏、金之间的竞争与碰撞,历史拉开南北方之间白热化的、更为惨烈的活剧。

宋朝可能是历史上同期登顶世界文明巅峰的朝代。

这是历史上地理扩展以后的又一次战国时期。

辽、宋、夏、金等同属游牧,或者半游牧半农商大一统军国发迹。

然而,相比辽、夏、金等帝国占有的国土幅员和战略扩展空间之辽阔,盛产冷兵器时代最为重要的战争资源马匹等等优势,宋帝国囿于传统的中原、江南,自立国之初,便处于战略被动位置。

西北,失去了河西走廊;北方,失去了山西、太行;东北,失去了辽西走廊,更失去了华北平原大部。

西方,西南,吐蕃和大理虎视眈眈。

最为致命的,是宋帝国失去了自北魏、隋唐以来,中原大一统帝国赖以生存与发展的欧亚大陆丝绸之路。

两宋,放佛是低洼地上的一口池塘。

为形势逼迫,宋帝国如要发展,只能向南方的大海寻找出路。

于是,在这场空前激烈的南、北方竞争中,宋帝国立国三百年,在建国早期的半游牧半农商大一统军国基础上,最终在南宋时期,开创了东亚大陆历史上空前绝后的独特文明形态。

即海洋型商业军事帝国。

宋帝国贸易海路大致示意图。

彼时,两宋帝国,尤其南宋,航海业高度发达,东到朝鲜,日本,西至阿拉伯半岛与非洲沿岸的海洋上,随处可见两宋帝国的商船。

帝国境内,蕃坊、蕃市、蕃学盛行。

泉州、潮州、广州等地晋级为世界性数一数二的贸易海港。

海外贸易催生两宋帝国的政体、司法、经济、金融、制造、军事等等,在传统游牧文明、农耕文明、农商文明基础上,脱胎换骨,进行了空前的飞跃。

是的,确实是脱胎换骨的飞跃。

两宋期间,君权得到君臣共治理念的最大限制。

随着三司、宰执、枢密使并立制衡,以及政府监察体制的完善,两宋的大一统体制在文明发育层面得到相当的修正。

环境宽松,文化与科技也随之飞跃发展。

宋帝国,尤其南宋帝国阶段,其政体、司法、经济、金融、制造、军事等高度发达,领先全球,创造了历史上强汉盛唐望尘莫及的文明奇迹。

南宋尚处在战争压力下,其财政收入即数倍领先盛唐。

宋人的日常。

两宋在思想、文化、科技取得成就之辉煌,民生之富足,前有汉、唐,后有明、清,均难以与之比肩。

在军事上,两宋帝国位处战略被动,又先后被亚洲大陆空前强大辽、西夏、金、蒙古等军事帝国威胁、挤压。

能够立国300余年,就是两宋军事在中世纪世界史上的奇迹。

——关于两宋,在元蒙时期,以及自认继承蒙元大统的明帝国,以满蒙为主体满清帝国,其真实的历史和后来南宋抗蒙战争,绝大多数被官修历史挤压到极限的边缘。

要在宋史、宋词、清明上河图等碎片化的只言片语里一探究竟,谈何容易。

自蒙元时期延至至今,所谓两宋,尤其南宋,因为皇帝集权、百官权力分散、重文轻武,军事上内重外轻,积贫积弱,毫无成就等口碑相传的附会,犹如迷雾,让现在的人们为之腾云驾雾,实属必然。

——明史、明逻辑,实属开启民智之匙。

用重文轻武、积贫积弱说宋史,这是一个比较低段位的无稽之谈。

随着两宋,尤其南宋转型为海洋型商业军事帝国,两宋在国防、军事理念,军制、军事科技等等方面,也就渐行渐远地脱离了自汉、唐以及鲜卑、沙陀等传承而来的轨道。

看上去,有着雄厚、先进的国力、财力、科技和战争理念的支撑,两宋军队无论战争理念、装备和作战技术,本该领先北方、西方那些传统意义上的游牧与半游牧的军事帝国。

然而,历史总是充满变数。

两宋的北方,并没有停在游牧、半游牧的大一统军事帝国的原地。

在贝加尔湖以东,西伯利亚、蒙古高原、华北、河西走廊及远东等游牧联邦故地,随着东胡、匈奴、鲜卑、突厥、沙陀、契丹、女真的消亡和南下,曾经依附他们的蒙古人留在了原地,得到了露头的空间。

蒙古帝国出现了。

——传统史籍少见蒙古帝国来历,但是,这不意味着蒙古人就是在1206年才从树上爬下来,由猴子变成了人类。

蒙古人同样有着数以千年、万年的文明进程。

和远古无数原始部落一样,蒙古人在大约与秦帝国先祖秦非子同期,步入游牧文明。

如同早期先进的农耕文明会吞并落后的农耕文明一样,蒙古人经历东胡、匈奴、鲜卑、突厥、沙陀、契丹、女真等数以千年的压制,依然存在。

靠着为这些强大的联邦、帝国跑腿,蒙古人勉强维持相对独立的存在,这本身也是世界史上的奇迹。

只是,铁木真出现之前,蒙古人没有秦人席卷八荒,创建秦帝国而名扬古今的运气。

现代影视演绎的蒙古骑兵。

隋唐以降,蒙古人迁徙漠北蒙古高原,先后依附回纥汗廷、唐帝国、契丹及女真人。

他们走南闯北,学会了战争和贸易。

在北方强大的帝国威胁和内部的不断分化中,被边缘化的蒙古人艰难求生,自然看惯了残酷、血腥、奸诈和市侩。

然而,他们终于等来了属于他们的黄金时代。

随着远东、漠北、中亚的游牧联邦、帝国不断碰撞,中世纪期间,欧亚文明空前交融,欧亚大陆商贸为之空前活跃。

当时,大航海时代尚未到来,丝绸之路穿越地欧亚大陆,所到之处,商业高度发育,城市高度繁华。

除却强大的帝国分布在丝绸之路的两端之外,在地广人稀的丝绸之路上,一个又一个的国家,由游牧、农耕文明迅速向商业文明转型。

欧亚丝绸之路热火朝天,变成了直接关系着欧亚大大小小诸多国家兴衰的命脉之路。

1206年出现的蒙古帝国,得地利之便,于衔接辽、金往漠北、中亚的途中,正处于遏制欧亚丝绸之路东段的要害位置。

铁木真一统蒙古诸部,建立蒙古帝国,即沿袭游牧集权军事帝国体制。

早期,蒙古帝国无法与亚洲大陆的金、夏等强大帝国抗衡,得地利之便,于是战略转身,向丝绸之路沿途无数的富庶的商业小国发起频繁入侵。

没有国联,没有联合国,那时,蒙古军队不顾信义的倚强凌弱的军事侵略,完全不受约束。

他们所到之处,地广人稀的丝绸之路沿途,无数商业小国无不土崩瓦解。

初步成势的蒙古帝国。蒙古攻略,一目了然。

然而,东西方超级帝国酣睡如泥,谁也没有发觉蒙古帝国由此正在迅速膨胀。

短期之内,靠着暴力征服,掠夺,蒙古帝国不仅完成了天文数字的财富积累,更是彻底控制了丝绸之路,垄断了东方由欧亚丝绸之路向西方的贸易。

蒙古帝国随即由集权军事帝国,向着集权商业军事帝国进化。

铁木真亲自控制之下的蒙古帝国的军队和商队沿丝绸之路,开始一次比一次规模更大的远征。

一来二去,昨天还在蒙古高原穷得叮当响的蒙古帝国,转眼之间,便成为世界首富之国。

与此同时,失去丝绸之路,金、夏、西辽、花剌子模等等欧亚大陆帝国的发展便迟缓下来。

——当时,那些帝国没有发现这一致命的问题。同样,现在研究蒙古帝国历史的学人也没有充分去认识这一关键史实。

对金、夏、西辽、花剌子模等等欧亚大陆帝国来说,丧失丝绸之路,缺少如丝绸之路这般宽广的战略拓展空间,被蒙古帝国后来居上,继而远远抛在身后,纯属极为自然的事情。

靠着军事和贸易的两手,蒙古帝国控制丝绸之路,垄断东西贸易,以东方的技术、财富力量西征,再以西方的技术、财富力量南下,这就是蒙古帝国纵横欧亚大陆创造的军事神话戳破之后的根本原因。

所谓军神、战神,不过后世文人自作聪明对铁木真低眉顺眼的讴歌。

就像王思聪,他要泡妞,有着人人明了的他爹给他的天赋。

媒体文人们如非要讴歌王思聪是情圣、情神,不免就会让人感到肉麻。

把王思聪放在深圳、北京的某个写字楼啃方便面,或者把铁木真放在远离丝绸之路的其他地方,结局大概率一样。

——在新闻和历史里,他们都会是默默无闻的小人物。

1230年左右,蒙古帝国灭金帝国前夕的欧亚地图。丝绸之路尽被蒙古控制。

当然,如果仅靠绝对领先的财富,蒙古帝国要在百余年间,实现几何数字的膨胀,成为地跨欧亚大陆,迄今为止,世界上最为庞大的帝国,似乎还有其他原因。

这个原因,便是蒙古帝国在军事和商业入侵上的毫无底线。

蒙古帝国苦熬数以千年,一夜暴富,为人行事自然悖离常人想象。

端平大屠杀、撒马尔罕大屠杀、兴庆府大屠杀、成都大屠杀——蒙古大军铁蹄到处,血腥杀戮惨绝古今。

靠着杀戮以消耗对手人口资源,震慑对手反抗意志,蒙古帝国踩踏着屡屡劣迹,成就了蒙古帝国的军事神话。

毫无人性底线,可能是蒙古帝国所向披靡,速战速胜的主要原因。

1234年,在蒙古帝国数次巨斧砍树的征伐中,东亚军事最强大的金帝国轰然倒塌。

这时,蒙古帝国已经征服漠北、华北、远东、西藏、西域、中亚、西亚、东欧等辽阔大地,成为史上幅员最大的超级帝国。

——实际上,这个历史上的蒙古帝国,和现在的蒙古、内蒙古,除却拥有同样的蒙古称谓之外,无论文化、血统,其实并没有太多的关系。

蒙古帝国虽然以和林为核心,整个帝国包含钦察汗国,察合台汗国,窝阔台汗国、伊儿汗国和拖雷汗国。

其中,建都大都的元蒙,不过是窝阔台汗国的主要部分。

蒙古帝国瓦解之后,铁木真家族分散欧亚,而自崩溃后极少回到蒙古高原的蒙古人,既经历充分的混血,又带回了欧亚各地的宗教、文化。

当然,这是闲话。

第三次南宋抗蒙战争前的欧亚大陆。

与如此巨无霸的蒙古帝国接壤,宋帝国遭遇空前危机。

偏居江南的南宋帝国在人口上,远远少于蒙古帝国,兵员过少。

随着蒙古帝国对花剌子模的占领,在欧亚大陆的全面封锁,南宋航海被客观压缩,在军事技术的交流、发展也随之迟缓下来。

1235年,蒙古帝国终于大举南侵,宋蒙战争就此爆发。

这时,宋蒙战争的本质已经不再是历史上一个国家与另外一个国家的战争。

这时候的南宋,面对的,是包括蒙古人、契丹人、女真人、唐人、以及阿拉伯人、突厥人等等在内的,原来整个欧亚大陆数十个国家的入侵。

这是历史上空前绝后的一个人打十个的战争。

胜败毫无悬念。

崖山之变图。中国历史再次全面刷新。

然而,历史上的宋人最终还是以他们先进的文明和刚烈的血性,为蒙古人本来毫无悬念的征服,奋力制造了让今天人们为之肃然的悬念。

宋人击退了蒙古帝国在1235年至1241年的第一次入侵;

宋人再次击退了蒙古帝国在1253年至1259年的第二次入侵,并且击毙了蒙古帝国的蒙哥大汗。

在蒙古整合欧亚大陆优势资源发起第三次入侵时,越战越弱的宋人在蒙古大军全面进逼下,寸土寸血,殊死抵抗十三年,屡败屡战,步步退向属于他们的大海。

1279年3月19日,包括皇帝、官员、军人、家眷、平民在内的最后一批坚持抵抗的宋人,与他们创造的宋文明一起,在绝望中,于崖山蹈海。

大一统时代彻底降临东亚大陆。

这天,历史异常残酷、无情地为东亚大陆彻底关闭了通往海洋文明的大门。

——明清专制的序幕徐徐拉开。

个人视角粗略解释中国历史与游牧文化关系,北方游牧大国的粗线条走向。辛苦写作,有闲有空,不妨三点一转。多谢。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