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构大运河历史,演绎小人物故事 ——读徐则臣《北上》
每届茅盾文学奖的作品我都会认真读,因为第十届茅奖结果公布前坊间的一些传闻,极大地降低了我对本届获奖作品的期待。
徐则臣的《北上》是我阅读的第十届茅奖的第一部作品,虽然比原定的读书计划迟了一些,可我还是要坚持读下去。获茅奖作品的水平不一定是当前最高的,我先前读过东北作家徐庆的《唇典》,我觉得水平就非常高,可惜没有入围。理论上,获奖作品水平应该还是可以的,毕竟这些人差不多一辈子都在文学圈里面混,不说艺术水准,起码在形式上应该比一般作家写的要新颖一些。
《北上》是青年作家徐则臣的长篇小说,故事说的是一百多年间,几个家庭关于运河的故事。
故事的主人公叫马福德,他原本是意大利人,家里以运营“刚朵拉”为生,由于对中国运河的向往,他跟随意大利军队混编入侵略中国的八国联军。1900年,八国联军侵入北京,意大利人马福德见证并参与了联军从天津到北京的杀戮,他受伤后逃出了部队,带着一条瘸腿去天津杨柳青寻找他心爱的年画姑娘秦如玉。
他的到来不仅没有受到秦如玉父母的欢迎,反而成为竞争对手陷害老秦家的依据,他们向义和团举报,说秦家通匪。在一个夜晚,马福德带着秦如玉夹着家里的一块传家雕版乘水路来到北京通州,秦如玉的父母跟着他们的家一起被义和团的拳民化为灰烬。
马福德通过乔装打扮,以哑巴的身份在北京通州活了下来,他被当地人视为西北的少数民族,没有人怀疑他的中国人身份。在离开军队之前,马福德给家里写了一封简短的信,大意是,自己可能永远地留在中国了,希望父母和哥哥不要惦记自己,只当着他没有出现过。
小说是以这封信开头的,故事是从马福德的哥哥小波罗来中国考察运河开始,他雇了一名翻译叫谢平遥,脚夫邵常来,他们从无锡出发,沿运河北上。
他们先后到过镇江、扬州,结果,在高邮镇他们被船家老夏放了鸽子,因为他们的行踪被义和团的人盯上了,船家怕给自己招来杀身之祸。于是,他们只好另雇船只北上。
他们处处留着小心,可他们还是被孙过程抓获到义和团分舵,孙过程和哥哥孙过路都是义和团的成员。在将要遭遇义和团毒手的前夕,孙过路牺牲自己,让弟弟孙过程带着小波罗一行逃离了魔掌。
不久后,在临清,小波罗一行还是受到了义和团的偷袭,小波罗受重伤,由于沿途缺医少药,加上几次意外,最终,小波罗客死在中国通州运河里的一艘船上。
小波罗的死也揭开了一些秘密,他因为崇拜先辈马可·波罗,所以对中国的运河发生了兴趣,可他真实的目的还是为了寻找他先前在中国失踪的弟弟马福德。
时间变幻到100年后的2014年,大运河申遗成功,由于陆上运输的飞速发展,运河的功能已经逐渐退出历史舞台。
邵常来的后人在济宁定居,他们世代以运河上运输为业。他的当世后人准备弃船登岸。父亲邵秉义要求儿子邵星池必须在大婚之后才能回到岸上重新生活。邵星池大婚的场景被孙过程的后人孙宴临拍下并放到网站上,孙宴临现居住在淮安,她在一所大学教书,专业是绘画。
谢平遥的后人谢望和在北京通州开了一家影视制作公司,他准备拍一部反映大运河前世今生的纪录片《大河谭》,在进行到一半的时候,谢望和不仅艺术上遭遇了瓶颈,且资金上也遇到了困难,先前答应投资的某电视台变卦了。
网上孙宴临的照片让谢望和感觉自己在黑暗中发现了一丝亮光。他借着替父亲回家乡淮阴祭祖的名义,找到了老家人及孙宴临,他不仅得到了孙宴临的全力帮助,而且还俘获了孙宴临的芳心。
马福德和秦如玉死于日本人之手,他们的后人中有一个成了胡教授,从事考古研究,阴差阳错,胡教授也介入到运河考古事业中。
小说以大团圆结局,一百多年前的那几个人的后人聚齐了,《大河谭》重新得到资金支持,由于新添了很多人文故事,《大河谭》一定能大获成功,就像大运河能成功申遗一样。
作为茅奖的获奖作品,《北上》无疑是优秀的。其优秀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一个史诗级的背景。
茅奖获奖作品大多需要一个气势,这个气势通常取材于特殊的历史阶段、重大历史事件,或者山水等宏大的自然景观,再或者是戏剧、舞台这样特别有场景化的元素,当然还有别的。
《北上》是以大运河为写作素材,这个选题让如我一样的读者眼前一亮。京杭大运河是世界上最长的大运河。所谓运河就是人工开凿的河流,一部运河史就是一部中国古代文明史,大运河的历史远到春秋战国时期吴王开挖的邗沟,再到隋炀帝为了攻打高丽,而开凿运河激起天下民变,再就是明清时期的漕运。运河不仅将农业生产带到北方,更为重要的是,运河将南方的粮食运到北方,平衡了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
能借助大运河申遗成功这一重大事件为切入点,将故事孕育于大运河之上,无形之中就显出了历史的厚重和故事的厚度。与此同时,作者还将故事建立在1900年的义和团、八国联军入侵等重大历史事件上,这也就成就了作品具有史诗级的震撼力。
2、丰富的知识体系作为支撑。
如很多名著一样,《北上》的写作需要作者有丰富庞杂的知识体系作为支撑。经初略梳理,小说中涉及以下的知识:一是运河的历史知识,运河沿岸城镇的风土人情,这是本书的核心知识,假如对大运河全程没有一个了然于胸的认知,是不敢动笔写大运河的,由此说明,作者在写《北上》之前,一定做了多年的知识积累,以及调研经验的沉淀。二是漕运和行船知识,《北上》最精彩的部分我觉得是第二章《鸬鹚与罗盘》,即介绍邵秉义的船民生活,这些知识非常冷门和偏门,只有细心和热心观察生活,并有亲身生活体验的人才能写出那种具象化的生活场景,我甚至觉得作者就是渔民的后人,不然,他难以完成如此具象化和生活化的描写。三是百科知识,这些知识有历史的、文学的、地理的、摄影的、戏曲的、考古的、收藏的等等,丰富的知识体系不仅增加了书的可读性,更增添了小说的耐读性。
3、时空切换逻辑紧密和情节衔接密致。
小说的结构采取了时空切换的设计,主要是1901年、2012年和2014年三个时间段进行切换。整部小说除了时间上的切换,还有场景上的切换,场景有济宁的邵家、通州的谢家和淮阴的孙家,此外还有通州胡教授的故事,镜头切换不仅没有让读者感受到断片、混乱,反而是随着镜头的推进,故事越来越清晰,构思越来越明朗。
《北上》的写作无疑是受到了福克纳的《喧哗与骚动》的影响,所不同的是,《喧哗与骚动》从四个人的视角说了同一个故事,而《北上》说的是三个时空下四个家族的故事,最后,将故事都积蓄到大运河上,历史与现实、自然与人文在小说里实现了精美的衔接。
4、语言比较精细且有哲理。
一部好的小说,不仅有历史,不仅有故事,语言也是非常重要的因素之一。好的小说语言必须优美,这是易读和好读的前提,虽然书中没有刻意地对人物的外貌进行描写,但是,通过鲜活和生动的语言,将人物勾勒的栩栩如生。在确保语言优美的同时,作者在语言的哲理性方面下了很多功夫,这是本书的一大特色。
(因为跟徐则臣没有任何的厉害关系,好话说完了,明天就该说该书的不足了,有兴趣的朋友明天继续关注。)
朱晔(古磨盘州人)
安徽望江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金融作家协会理事;2008年开始文学创作,已出版著作6部,累计出版200万字。
已出版作品
历史散文(3部):《理说明朝》《理说宋朝(北宋篇)》《理说宋朝(南宋篇)》
旅行随笔(1部):《一车一世界》
长篇小说(2部):《最后一个磨盘州人》《银圈子》
期刊发表作品若干:散见于《文艺报》《厦门文学》《中外文摘》《金融时报》《安庆日报》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