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发表于大河文学的作品,将自动同步发布于腾讯新闻、腾讯快报、凤凰新闻、网易新闻、360图书馆、一点资讯等六大媒体平台,被多渠道传播。阅读量较高的文章还将发布于人气火爆的今日头条、百家号、搜狐新闻、简书等大河文学融媒体矩阵平台。
在豫西北的牛角川腹地,有一条河,那就是济水;在济水的源头,有一座山,那就是王屋山;在济水滋润的土地上,有一座城,那就是济源。人口不足百万,面积不足20万公顷,那里森林茂盛,沃野千里,经济富庶,民风淳朴,山水宜居,好似镶嵌在王屋山下的一颗璀璨明珠。
那水,就是与“江河淮济”并称为“四渎”之一的济水。《禹贡》记载,济水发源于王屋山天坛峰下的太乙池,古称沇水。沇水穴地伏流,东至平原后在龙潭寺涌出为泉,与济渎庙里的珍珠泉合称为东西二源。二源汇流后,东流至温,潜黄河于荥泽再现,而后又潜伏东流,至陶丘再现,东至菏泽,汇汶水,而独流入海。济水以一弱水,历千余里,遇河而伏,遇山而潜,“三伏三现”,百折不屈,终成大器。《道德经》言:上善若水也。水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又言: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其无以易之。这不正是对济水精神的最好诠释。济水之精神,不以小而自卑,不以弱而自侮,遇强而不示弱,遇弱而不恃强,敢处众人之所恶,蕴涵了济源人不屈不挠、上下求索的文化自信;“满不溢、旱不干”滋养了济源人不骄不躁、踏实肯干的性格品质;“自古称一字,高洁谁与求”丰富了儒家文化“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人生理想;“横贯黄河自不浑”彰显了激浊扬清的道家精神。济水是一部充满智慧的百科全书,为中华文化提供了宝贵的精神元素。那山,就是《愚公移山》的发祥地——王屋山。愚公移山寓言记录于《列子·汤问》。缘于先民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面对自然的态度,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是先人智慧的升华,是先人对古与今、长与短、难与易、愚与智的哲理思考,为中华民族精神的形成提供了哲学基础。那座城,就是因处济水源头而得名的济源。夏时封都原城,春秋晋文公伐原示信,战国时轵国富甲天下,秦设轵县,隋开皇设济源县,千年文脉传承不息。新中国成立后,济源由一座地处豫西北的边陲小城发展成为极具活力的区域中心城市,就是厚植于千年文化的沉淀;就是凭借面对质疑、面对怀疑,敢想敢干、实务重干的性格品质;就是凭借有了一群这样的人,以济水之坚忍、愚公之精神,北开太行,南开王屋,毕十年之功于一役,在太行山的悬崖峭壁上修建了一条造福济孟两县人民的“人工天河”——引沁济蟒工程。这个群体,由一个个鲜活的小人物构成:有十年修一路的“当代愚公”苗天才,有三十年坚守干成一件事的造林劳模朱元英,有育种路上续写“绿茵梦”的侯三元……济源,不以弱小而自卑,济源人,不等不靠,几十年如一日,艰苦创业、砥砺奋进,敢为人先,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五小工业”起步,逐步建立起门类新齐全、装备水平较高的现代制造业体系,成为全国最大的铅锌加工基地和钢铁、能源、化工、机械制造基地。2005年以来,济源先后被确定为河南省城乡一体化试点市、国家产城融合示范区、全国中小城市综合试点市、国家低碳试点市、全省首家开发性金融支持新型城镇化综合改革试点市等7项国家级改革试点和5项省级改革试点。先后摘取了国家文明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国家森林城市、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等多项国家级奖项。那水滋润着那山,那山孕育了那精神,那精神鼓舞着那群人,那群人建设成了那座城市。经过千年的风雨洗礼,济水精神、济水品质已渗透到每个济源人的血脉中,融入到济源城市发展的各个方面,成为济源人独特的文化符号和精神品牌。薪火传承的济水精神激励着济源人将济源由“边缘”变成“前沿”,由“交界”变成“汇通”,由“地区”变成“区域”,创造了一个个令人称奇的“济源速度”、“济源现象”。古诗云:朝宗未到海,千里不能休。济水已湮没在岁月的长河中,但济水之精神、济水之品质愈千年而不灭,和光同尘,历久弥新,成为滋养中华文明生生不息的文化血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