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大旱,苏轼求雨引得少女围观,随口作词便是千古名作
在封建社会,人们抵御天灾的能力很低,大自然总是让人敬畏。每到灾荒,举行各种祭祀活动是避免不了的,就连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文人苏轼也不例外。元丰元年即公元1078年,天下大旱,苏轼治下的徐州也没有幸免。他以太守的身份,参与了求雨祭祀。
也许有人会吹毛求疵,认为这是封建迷信活动。其实,我们不能脱离时代考虑问题。现代人当然明白,下不下雨和所谓的神灵没有半毛钱关系,但在1000多年前的北宋,人们只能以此慰藉,安抚恐慌的民众。
从史料上来看,苏轼对求雨是很诚心的。他所写的《徐州祈雨青词》,不仅是向龙王求情,更是在向龙王讲述道理,辨别是非,希望用这种方式感动上天,普降甘霖。除了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的求雨清词外。旱灾过后,苏轼又和百姓一起赴石潭谢雨。他的心情在这个时候自然大好,以沿途见闻填了一组词,其中这首《浣溪沙·旋抹红妆看使君》趣味盎然,是其中的佳作。
浣溪沙·旋抹红妆看使君
旋抹红妆看使君,三三五五棘篱门,相挨踏破茜罗裙。
老幼扶摧收麦社,乌鸢翔舞赛神村,道逢醉叟卧黄昏。
在上阕中,苏轼所写的是沿途遇到的少女们。原来,听说当地的太守要来,这些少女都迫不及待地前来围观。“旋抹红妆看使君”中的“旋”字可谓用心独到,它不仅描述的少女动作麻利,更是有着双重的含义。一方面因为太守是朝廷命官,又是名满天下的才子,这些姑娘自然不敢放肆,极力梳理自己的妆容,生怕有所失礼。另一方面,姑娘们急切见到苏轼,她们来不及细细化妆,便匆匆出门。
棘篱门实际上是小门,这些姑娘们三三五五地挤在一起,竞相目睹太守的风采。由于地方太小,人数太多,互相之间甚至踩着裙子。这个场面是何等地生动,百姓又是何等淳朴。相信见惯了官场尔虞我诈的苏轼,一定会为此欣慰一笑。
描写这个场面,当然不是苏轼的自恋,而是体现了百姓的善良质朴。尽管刚刚经过了旱灾,或有亲人离散,或有缺粮的切肤之痛,但他们却看到了朝廷的努力,哪怕只是求雨仪式,也认为朝廷没有抛弃他们。这也说明,只要做一点点好事,百姓就能将他记一辈子。
下阕描写的对象为之一变,反映的精神实质却并没有多少改变。它的起笔写道男女老幼都去祭祀,剩余的祭品引来乌鸢在村头盘旋不去。苏轼在此非常高明,他并没有直接描写祭祀的宏大场面,却侧面描写了祭品多得吃不完,甚至引来了鸟雀的注意。这种婉转的笔法,将看似简单的祭祀写得富有生气。
最后一句,貌似漫不经心,却体现出苏轼举重若轻的写作水平。“道逢醉叟卧黄昏”说的是在路上还遇到了喝醉酒的老头,一睡就睡到了黄昏。表面上,这个场景好像与主题并没有多大关系,作为结尾并不应该如此随性,实际上,苏轼却反映出求雨成功后百姓的舒畅轻松心情。人们再也不用那么紧张了,这才会将一醉到晚,大醉而归。这种尽兴而醉,从慵懒的姿态上来看,就远不是借酒浇愁。
苏轼还是在讴歌百姓的坚忍淳朴,生活只要稍有转机,百姓都会抱着安居乐业的心情守护家园。作为父母官,百姓的这一点点愿望被他看在眼里,怎么会不尽心竭力地操劳奔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