鉴赏■孙小舟:乡村文明的承继者————读许海涛《跑家》
魏锋专访(微风读书会ID:weifeng279965337)
跑家:乡村文明的承继者
——读许海涛《跑家》
文/孙小舟
《跑家:那些埋藏民间的古董传奇》那些埋藏民间的古董传奇,匠人们在故宫里修文物,跑家们在市井乡间寻珍宝。时间的斑驳、流传的艰辛、得到的偶然和必然统统凝聚在一件老物上,焕发出令人难以置信的夺目之光。有那么几年的时间,我像一只麻雀,在乡村漫无目的,又似乎怀揣着所谓的目的不停地飞翔。这家屋檐生了苔藓的青瓦、那家尘灰满面的中堂、这家浸满了油脂和茶垢的炕桌、那家雕镂美丽花纹的房梁、这家丢弃后院硕大的青石条、那家黄土夯筑的院墙……这本书都留下了我翩翩飞翔的记忆。当然,我很幸运出版这本《跑家:那些埋藏民间的古董传奇》,在一座座村庄——这些村庄已经足够衰老,生命用分秒来计算,城市强大的侵略催促他们死亡——活着的最后时刻,结识了很多朋友。
咸阳缑晓晓、魏锋两位先生推荐了许海涛《跑家》,魏锋给我寄来了签名本,一口气读完,这是我去年读的最后一册书。
作者许海涛先生是一个穿乡走户搜罗古董的跑家。
文明的表面看上去是才子佳人、帝王将相。八百里秦川这一片厚重古老的土地上,历经了脏唐臭汉前后数千年,历史的记忆里,宏大叙事深深浸润,人们习惯于廊庙高堂上的华服冕旒、衮衮衣冠,而对此以外数以亿计的黔首苍生,史书着墨不多。但是仔细想来,数千年究其实际而言,还是那些千千万万的没有留下名姓的民众创造的,正是这些人,正是这些人的创造,让五千年的历史有了骨肉血脉,从而让人感觉丰润温暖。
被国家语境长时间抛弃的那些乡村文化,以及她们的衍生物,即就是人们赖以生产生活的物件,被长久的遗弃,而附着在这些物件上的文化,才是华夏文明最为基本的构成部分,收藏、研究、钩沉这些不为二十四史所记叙的物件背后的细节,尤为重要。乡村文化,乡村伦理、乡村一整套自然天成的管理模式,在这些物件里,能体现出来。
▲古董传奇小说《跑家》作者许海涛(摄影:魏锋)
皇权时代的乡村,其实大部分时间是游离于皇权律法之外的自治区域,他们可能并不需要朝廷大言炎炎的圣旨诏书,也不需要冠盖伞扇的鸣锣击鼓,尽管他们的有限认知里,希望自己一生中能遇见爱民如子的青天大老爷,但实际情况下的乡村,朝廷的脚步很难到达。千年以来的乡村,能依靠的是自身数千年形成的完备的管理系统,所有人都在宗族血缘的纽带中从生到死,他们不可能会真正知道大清律或者大明律那些条条框框,但所有人都会知道乡规民约,都会敬重祖先神灵,这些才是他们真正需要一生需要恪守的契约。
读完许海涛先生的书,一直想写下一段文字,记录下来自己对于先生这本书、这本书里那些事情的感知,但一直找不到一个方向,无从着手。写古董,先生是几十年的行家,过手的物件无数,而自己只不过是一个门外汉,怎么写都是贻笑大家。想来想去,还是写文化,写自己熟知的现在基本处于消亡阶段的乡村文化。
说跑家跑乡下搜罗这些物件是为了生计,刚开始或许是这样,但到了后来,我相信绝对不仅仅是为了生活。热爱才是所有的理由,而这些人有很多,是一个群体。
没有与先生见过面,也没有深入交谈,无法知道先生写《跑家》最本初的想法,仅从我自己读书后的理解而言,我认为这些人,当然包括许海涛,是中华文明尤其是乡村文明的守护者,甚至是乡村文明的抢救者,这些随时都可能随着现代电子文明侵袭而消亡的物件,在他们这些人的手里,得以保护,得以传承。那些遗落乡野的门墩、石槽、马桩、门窗、家具、妆饰、等等,承载着数千年缓慢累积的乡村文明,承载着乡村伦理,承载着乡村教化,承载着出生、成长、婚嫁、丧葬、天时、地理、祭祀、巫祝,承载着数千年一代代人的耕耘收获、欢喜悲伤。读懂这些,便读懂了乡村编年史,而守护这些,更是守护了乡村编年史。这部历史,比二十四史更厚重,更温情脉脉,这部历史才是真真正正赓续香火血脉的历史。
《跑家》一书,在记述有形文物的同时,更是大量的记录了关中一代的方言,这些目下看起来土气的话语,当年也是廊庙里的官话。这是《跑家》的另一桩功德,语言的消失与文物的消失一样可怕。语言是文,物件是物,合起来才是文物,保存记录早先的语言与保存保护早先的物件同等重要。
愿先生腿勤、笔健。
2019.3.11凌晨不眠
孙小舟,警察职业,青年作家、收藏家。从小喜欢画画,也喜欢写字的他,致力于泾河文明研究十余年,从神话传说、民俗掌故以及散见于历史记录中的史料碎片入手,认为以姜嫄和公刘肇始的古豳文明,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端,而泾河文明是黄河文明的主要源头,写下了大量的记叙文字。2012年由陕西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读书随笔《书窗札记》,2015年与孙子依合印丝绸之路旅行日记《路上》,研究泾河文明系列散文集《彬州记事》即将出版。他的行文信手随心,文章不拘形式,其文风朴实,文字简洁,内容丰盈,是对历史过往的爬梳钩沉,是对日常现实的追问考量,也是对人性的思考,皆在他的笔下信手而至,有阳春白雪,也有下里巴人。
在文学创作之余,钩沉了许多故乡的风物掌故,老家的影子总是在写作的白天和黑夜出现在眼前,无法抹去。孙小舟开始用钢笔画下了记忆里的家园,随手画在书边、或者书画袋、购物袋上,在这些画里,可以寻见每一位同龄人记忆中的故乡。
【原创文章】如需授权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