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唯一一个展示书院与文化教育发展的博物馆,书院爱好者的精神家园
书海泛舟,人间清欢
书院虽非地方官学,但以独特的教学方法,与相对完善的教育体制,为社会培养了大量的人才,成为了宋代以来主要的教育机构。下图中的「青出于蓝」匾额,便表达了书院希望培养出能「治国平天下」的佐治人才的美好愿景。而,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书院逐渐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教学方法,这也是书院区别于官学、私学的主要特征之一。书院山长在教学时会非常注重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要求学生将「道」贯穿于衣食住行、饮食起居中,不单单只是对经文、辞句的逐字解读。
它一般以自习为主,每节课时常大约在一个时辰左右,上课期间学生可站可坐,可聆听山长讲课,可对山长的观点提出疑问,然后在山长的引导下,继续对这个问题进行深入的探索。
可见,当时的书院教学是启发式的,与我们现在的填鸭式教学有着很明显区别的。与我们现在的学校一样,书院办学同样需要有充足的教学经费。前面已经说了,书院是独立于官方教育系统之外的私学,因此,统治者虽然会赐予书院一些费用,但这并不是制度性拨款,也就是说是不固定的。书院的学田是书院的主要财产,有的书院的学田能够多达上千亩。于是,书院便会把这些田地租给当地的农户,然后靠着收取佃租、租谷、租银来维持书院的开销。
除了学田,书院还会收到社会的捐赠。然后,他们会将这些银两存入钱庄,就是当时的银行,靠着从中获得的利息,来充当书院的运转经费。由于这些利息相对来说都是固定的,因此书院不会因为收入波动受到影响,这就是书院得以长期存在,为国家培养人才的经济基础。
由于书院不是官学,决定了它可以不受官方的限制,能进行相对自由的讲学。于是,南宋以后,书院便成为了理学家研究、宣讲和传播学术的重要机构。比如,集中体现南宋理学家张栻学术思想的《孟子说》《论语解》等著作,都是作为书院讲义而撰写的。比如,《南轩文集》自二十卷至三十二卷的《答问》部分都是张栻与其弟子讨论学术问题的回答,由学生先阐述对理学的看法,然后由张栻指出其不当指出,引导学生对此做进一步的研究。由于他们当时谈论的问题,都是备受争议、没有固定答案的话题,因此,其在探讨中闪现思想的火花,提出新颖的见解,本就是一种学术研究。比如,南宋淳熙八年(1181年),南宋心学的创办者,与朱熹齐名的陆九渊,便应朱熹的邀请前往白鹿洞书院讲学。当时陆九渊以「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为主题发表演讲,他直抒见解,旁征博引,听讲诸生包括朱熹都备受感动,认为陆九渊的讲解非常深刻,切中时弊。演讲结束后,朱熹亲自为其撰写跋语,并将讲义、跋语刻成石碑,即《二贤洞教碑》,以兹纪念。书院的追求体现了书院的学术追求、道德价值取向,既有时代性,又有鲜明的地域特征。很多书院都有专门规定祭祀规章制度,对祭祀的程序、经费等方面做出了详细的规定。其中,书院的祭祀对象随着书院的发展逐渐丰富,除了有孔子及其弟子、学术代表人物,还有书院创始人、修复者等等。下图里是一个以前祭祀场景的复原模型,可见当时祭祀时除了案台、蜡烛、牌位,还有许多别的东西~这里的藏书区是「箴言书院」的复刻场景,后者在湖南益阳,是胡林翼于咸丰三年(1853)创建的。书院藏书楼有藏书1533部(31738余卷),院内外读书人均可来借书,因此前去借书的人络绎不绝,成为了当地一个重要的文化机构。古代的书院,作为重要的藏书场所,除了有皇帝赐书、官府购买、社会捐助,还有书院自行购买的图书,有的馆藏十分丰富,达到数千乃至数万卷。除了收藏书,书院还有一个刻书的职能,与现在的出版社类似,对印刷事业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得益于书院的再出版,才使得许多珍贵的古籍保留了下来,供我们后人学习。这一篇里,我们讲到了书院的各项制度,不知道你在读完后,对古代书院是不是又多了几分了解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