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中国盆景的发展(一)。
原文来源徐晓白等老师,经授权在公众号《盆景大视界》发布与引用,旨在正面的分享、交流、学习,商用必究。
配图均来自网络
中国盆景作为传统艺术,历经沧桑,流传至今。其发展历史,大致可分为起源、形成、进展、兴盛和复兴五个阶段。
我国对观赏植物的栽培,并模仿自然山林,进行造园,早在三千多年前的殷周时代就开始了。
汉代巨富袁广汉已有'构石为山'的私家园林。
发掘出土的汉代陶砚,砚面塑有十二个山峰,形成重峦叠嶂,盛水其中,山影水光,已具盆景特色。
我国的陶瓷工业历史悠久,汉代已大量生产日用陶瓷品。陶瓷的发展为盆景提供了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盆钵。
据考古发现,河北望都东汉(25~220年)的墓壁画上绘有圆盆,栽着六枝红花,盆下还配有方形几座;
把植物、盆钵、几架三位形成一体,这种盆栽就是树木盆景的雏形。
魏晋以后,由于社会动乱,士大夫中间追求隐逸的风气很盛。他们以山林为乐土,以隐居为清高,将理想的生活与山林之秀美结合起来。
晋朝南渡之后,江南经济得到较大发展,贵族地主大量建筑园林别业,过着游山玩水的清闲生活。当时盛行的玄学,引导士大夫从自然山水中寻求人生的哲理与趣味;
这种崇尚清高的风气,促进了我国的田园诗和山水画的形成,也促进了盆景艺术的发展。
南北朝(420~589 年)时,梁代萧子显曾在《南齐书》中提到∶ '会嵇刻县刻石山,相传为名'。
还载有'永明六年(488 年)赤城山云雾开朗,见石桥瀑布,从来所罕见也。山道士朱僧标以闻,上遣主书董仲民案视,以为神瑞。
太乐令郑义泰案孙兴公赋造天台山伎,作莓苔石桥,道士扪翠屏之状,寻又省焉。'
从上述记载中可以看出,那时就已有制作假山和模仿山林景色之举了。
唐代(618~907年)中国封建社会的盛世,在文化艺术方面取得了辉煌的成就,盆景艺术也有了进展。
它的发展可以追溯到南北朝时期。
名画家宗炳在他的《画山水序》中写道∶'昆阀之形,可围于方寸之内,竖划三寸,当千仞之高,横墨数尺,体百里之回。'
并把生平作的山水画,张挂室内,以供卧游。
1972 年在陕西乾陵发掘的章怀太子墓,见到甬道东壁上,绘有侍女双手托一盆景,中有假山和小树,当能证明唐代已形成盆景。
故宫收藏唐画家阎立本的《职贡图》,其中绘有一人手托浅盆,盆中立有一块玲珑剔透的山石,也是唐代盆景形成的一个很好佐证。
西安西郊中堡村唐墓出土三彩砚高 18 厘米,砚上彩绘山峰和水池相连,水池两侧及前面都凹进如花瓣形;
山峰上有树木花草小鸟,山涂以蓝绿、赭黄、黄绿釉,鸟涂以蓝黄釉,池中心无釉,成白色。比汉代的陶砚艺术水平更加进步了。
唐人冯贽《记事珠》一书记述∶'王维以黄瓷斗贮兰蕙,养以绮石,累年弥盛。'王维是诗人兼画家,北宋苏东坡认为他'画中有诗,诗中有画';
无怪他能制出富于'诗情画意'的盆景来。'贮兰蕙,养绮石',这与现在的水石盆景甚为相似。
唐代著名诗人白居易作了许多关于盆景的诗句,如吟假山的诗∶'烟萃三秋色,波涛万古痕。
削成青玉片,截断碧云根。风气通岩穴,苔文护洞门。三峰具体小,应是华山孙'。
'云根'是指石头,可见那时就懂得截石造景的手法。又如《双石》一诗中写道∶
'苍然两片石,厥状怪且丑';'峭绝高数尺,坳泓容一斗',这是指的较大型山石盆景。
还有著名诗人李贺作的《五粒小松歌》,歌中有∶'绿波浸叶满浓光,细束龙髯较铰刀剪'的诗句,可见那时对树木盆景已进行修剪加工。
又从韩愈五道'盆池诗'中可以看出,当时已有将盆埋在地上,盆内贮水,种植藕梢和养鱼的一种水盆景。
从上述的出土文物以及诗歌文献记载可以看出,唐代已形成盆景,并有较丰富的形式和较高的技艺水平,具备了树木盆景、山水盆景、花草盆景、水旱盆景等类别。
树木盆景有直干式、曲干式、附石式等形式; 山水盆景有三峰式、十二峰式等形式。当时盆景不仅在民间广泛流行,同时传入宫廷官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