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道走过不觉难 / 文 : 黄高才
戊戌年初夏,应邀到四川广元讲学。讲学结束后,在几个年轻人的陪同下到剑门关访古,走了一次蜀道——金牛道上的一段古栈道。
栈道是修在两座大山的崖壁上的,由于要沿着崖壁盘旋而上,所以十分崎岖和陡峭。由于崎岖,不仅行走艰难,而且拐点多,视野狭小,不知在哪一个转弯处突然会窜出一只野兽或扑出一只飞鸟,吓得人心惊胆战。因为人本来就行走在悬崖边上的,这种情况的出现必然会加重人的恐惧感。由于陡峭,加之架于悬崖边上,行走在栈道上,很多人感到害怕,由于害怕,所以会有“蜀道难”的感叹。
那天,我们行至一处陡峭处时,遇到两个年轻人中途折返。问其缘由,回答说:“太可怕了,不敢走了。”说到可怕,古蜀道上有两种情形最能使人产生恐惧感:一种情形是狭窄而陡峭的栈道旁是悬崖,崖下是万丈深渊;另一种情形是在直立甚至是倒悬的崖体上凿出一个凹槽式的小道,头顶是倒悬的崖体,身旁是万丈深渊。我们走过一段旁边是深渊的凹槽小道时,同行的一个人对我说:“快点走过去吧,万一掉下一块就麻烦了。”他的担心不是没有理由的,因为那一段的山体是由沙质石构成的,看上去十分疏松。
我们由山底踏上栈道后,一路向上,到半山腰时,随行的几个人已明显地体力不支。这时,道路又更加艰险,有一处架在悬崖上的狭窄栈道陡峭得近于直立,旁边又是深渊,沿着它从下面走上来都十分的危险,况且,我们是要从上面走到下面去。人常说“上山容易下山难”。一个年轻人对我说:“老师,我们还是不要下了吧?太危险了。”出于他们安全的考虑,我对随行的几个人说:“你们原路返回吧,我一个人从这里下去。”他们想折返,但又怕我不安全,最终还是陪着我一起走。
我走在最前面,心里想着,万一他们哪个不慎从上面摔下来,我还能挡一下。所以,我从上面往下走的时候,每一步都踩得很实,并且时刻都关注着身后的几个人。等从这一段栈道上下来,我的两腿明显地感到酸胀。再回头看几个年轻人,他们把着山崖,小心翼翼地在栈道上挪着脚步,颤颤巍巍地下来。
两座大山的山腰间架了一座栈桥。走过栈桥,就到了第二座大山的山腰。
刚才,我们沿着栈道爬上第一座大山的半山腰时,俯瞰对面山崖上的栈道,并没有觉得其险。然而,当我们走过栈桥,到了第二座山的山腰时,再仰望对面山上刚才走过的栈道,心中还真是吃了一惊。那依山傍崖架设的栈道,悬于危崖深壑之上,似乎风一吹都能掉下来。尤其是那一段陡峭得近于直立的栈道,旁边是峭壁,下面是深渊,望一眼都足以令人却步。
这时候,我才明白了李白为什么在《蜀道难》一诗中会有“危乎高哉”和“畏途巉岩不可攀”的感叹。不过,说实话,我从这一段古蜀道上一路走过时,并没感觉到害怕。凡事都是一个道理,只要不怕,就不会觉得它难。
这一次蜀道之行,本来是想亲身体验一下“蜀道之难”的,然而走过之后,并没有感觉到困难。不过,感悟还是有的:走过蜀道,既需要胆识和勇气,也需要力量,而且更需要有一种精神。
人生的道路上,难免会有蜀道般的崎岖与陡峭。遇到了,不必畏怯,大胆地走过去。走过去,人生就多一分希望。
作者简介:
黄高才,祖籍山西稷山县,1962年2月生于陕西泾阳。国内知名学者,语言学家、历史文化学家、教育家,全国语文名师。先后担任汉语学术期刊主编、中央机关报副刊执行主编和大学文学院院长等职。1990年,独著的《应用写作》教材获原航空部优秀教材奖;1993年,出任全国统编中专《语文》教材主审。近年来,主编、独著大学人文学科教材24部,出版专著19部,主审大学人文教材15部;主编、主审中小学课本60多本;在国内外公开刊物发表学术论文60余篇;主持并高质量地完成了十多项省部级课题。先后在西安交通大学、四川大学、山东财经大学、陕西师范大学和北方民族大学等二十多所高校讲国学示范课或作中国文化专题报告,现兼任多所高校的特聘教授、客座教授或名誉教授。
图片来源:网络;
图片版权归原图作者
诚邀加盟
《金陵文学家》诚意邀请有缘朋友加入编辑团队:
1. 文字编委: 有较好的文学素养;
2. 朗诵主播: 擅长朗诵或者儿童故事播讲;
3. 版面设计: 熟悉微信平台文字版面设计。
请联系主编 醉卧蘭亭(yf476800)
稿酬规定:主推当日读者打赏金额全部的六成作为稿酬,四成留作平台运作;5元及以下不再发放。无打赏则无稿费。请作者主动联系主编领取稿酬。具体规定参加本刊《征稿启事》。
图片来源:网络;
图片版权归原图作者
诚邀加盟
《金陵文学家》诚意邀请有缘朋友加入编辑团队:
1. 文字编委: 有较好的文学素养;
2. 朗诵主播: 擅长朗诵或者儿童故事播讲;
3. 版面设计: 熟悉微信平台文字版面设计。
请联系主编 醉卧蘭亭(yf476800)
稿酬规定:主推当日读者打赏金额全部的六成作为稿酬,四成留作平台运作;5元及以下不再发放。无打赏则无稿费。请作者主动联系主编领取稿酬。具体规定参加本刊《征稿启事》。
图片来源:网络;
图片版权归原图作者
诚邀加盟
《金陵文学家》诚意邀请有缘朋友加入编辑团队:
1. 文字编委: 有较好的文学素养;
2. 朗诵主播: 擅长朗诵或者儿童故事播讲;
3. 版面设计: 熟悉微信平台文字版面设计。
请联系主编 醉卧蘭亭(yf476800)
稿酬规定:主推当日读者打赏金额全部的六成作为稿酬,四成留作平台运作;5元及以下不再发放。无打赏则无稿费。请作者主动联系主编领取稿酬。具体规定参加本刊《征稿启事》。
往期精选(点击蓝色字体可阅读):
【教师文学-专栏】 我的母亲 / 文:江枫渔者
【教师文学-专栏】睡莲 / 作者:小微
【教师文学-专栏】雨思假愠/作者:茶言闲语
【儿童文学-专栏】玩芭比娃娃 / 文:蒋菁玲;指导老师: 郑向阳
【中师生-专栏】难忘我的凤翔师范生活/ 文:馨怡
[中师生-专栏] 那天,我没敢接过他伸手递来的信! / 文:荷塘月色
【编者按】
从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开始,到1999年完成最后一届中师学生招生,据统计全国共培养有400多万中师生。毕业后,这些十八九岁的年轻人就像蒲公英的种子一样,散向中国最广大的农村,扎根三尺讲台,撑起中小学教育大半个天空。
“中师生”,共和国教育史上一个灿烂的群体,支撑起祖国基础教育的半边天,他们中的大多数如今都已过了不惑之年,甚至知天命的年龄。
然而,如今大多数中等师范学校都已经停办或者改制,几十年后,'中师生"将成为绝唱!
为了重温当年的岁月,让更多的人了解我们这一代中师生群体,《蓝天教师园地》特开设“我们曾是中师生”专栏,希望希望能成为咱们中师生的温暖家园!
各位曾经的中师生师兄师姐师弟师妹们,我们拥有共同的“中师生”身份,怀揣共同的“中师生情结”,欢迎大家踊跃来稿,分享自己当年的中师生活以及毕业后自己的人生故事。
主编:醉卧蘭亭(ID: yf476800)
【主编简介】
醉卧蘭亭:
男,70后,1993年毕业于民权师范学校,做过三年乡村中学教师,现供职于南京某高校。教过十几年英语,现从事美国政治与外交方面教学与研究工作。工作之余执着于少年时的文学梦,写作只是为了留作纪念。
希望结交有情怀的你一起:
品茗、读书、写文章;观云、赏月、念秋霜!
《教师文苑》原创征稿 启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