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前劳工部长:共享经济是瞎话!它创造了新的“奴役制度”(深度内幕)
共享经济是什么?真的是人人可以分到的糖果吗?
还是说,只是披着糖果外衣的新型剥削武器呢?
美国前劳工部长,早已经看透了这一切。
图片说明:美国前劳工部长赖克(Robert Reich)
▋ 创业公司,到底在搞什么?
“你的公司不是你的家人。”这是LinkedIn身价数百亿美元的创办人兼董事长霍夫曼(Reid Hoffman) ,在《联盟世代:在网络时代管理人才》(The Alliance: Managing Talent In The Networked Age)书中写的。
霍夫曼表示,员工应该把工作看成服役,别期望待太久。在他看来,工作如同交易,由员工提供服务、获得报酬,然后继续前进。
除了在LinkedIn的职位外,霍夫曼也是顶尖创投资本公司格雷洛克资本(Greylock Capital)的合伙人。《福布斯》杂志称他为“硅谷人脉最广的人”。他广受尊重与尊敬,他对劳资关系的看法,也影响了整个时代的创业家,把他的话奉为金科玉律。
实际上只是旧酒换新瓶,同样是资本家剥削劳工的戏码。
差别在于,这回剥削带着一张大笑脸。这个新职场的一切,从夸张的装潢、改变世界的高调、英雄的神话旅程,到不是福利的福利,所有东西的存在,都只为一个理由,就是压低劳力成本,让投资人的报酬最大化。
但是,残酷的现实是,我们是团队,不是一家人。如同大联盟的棒球选手,随便哪一天,都可能无预警遭开除。
▋ 这是糖果,让你在幸福的泡沫中,烂光所有的牙齿
这种资本主义,不同之处在于科技公司懂得,把坏事瞎掰成好事。
HubSpot提供无限期的休假,并大肆宣扬这项福利。真相是这个政策,能为公司省钱。
当企业使用传统休假制度时,法律规定公司必须提拨准备金,以支付积欠员工休假日的薪水。等到员工辞职或被开除时,雇主必须按员工累积的休假日折现。但如果企业没有休假制度,公司就不必提拨准备金,更棒的是,还能开除员工,而不必按应计休假时间给钱。
待了11个月就被开除的Peggy,总共只休5天假。如果在传统公司,她应该拿到一到两周的休假薪资,但在HubSpot,什么也拿不到。想想看有多少人,在HubSpot这种公司,进进出出,总共省下多少钱。
另一个压低成本的方法,就是一开始就不给“员工”的身份。
共享汽车服务业者Uber节省成本的做法是,把司机归类为独立承包商,而不是员工。Uber坚称,司机偏好这种模式,因为享有更多自由。Uber和其他共享经济业者创造了新型态的奴役制度,孕育出一群领低薪、没福利的下层“类员工”(quasi-employees)。
美国前劳工部长赖克(Robert Reich) 2015年6月在脸书贴文表示:“共享经济是瞎话,已经成为‘共享馊水’(share the scraps)经济。“
新经济下,老板吃肉,员工吃汤都喝不上,只能喝馊水地沟油。”
科技公司也不断敦促美国政府,允许更多技术劳工,持H-1B签证进入美国,赖克说这也是压低人力成本的方法之一。
赖克回忆说,1990年代他任职期间,硅谷雇主宣称,他们在美国找不到技术劳工,“实际上他们只是不想花更高的薪水,聘用美国人”。
赖克说,外籍劳工很容易被恐吓,因为要是他们饭碗不保,就必须离开美国。
▋ 为什么科技公司,这么着迷于削减成本?
其实你看看看他们的财报就知道,许多公司根本没有获利。
之前的那些老派科技公司,如微软和莲花软件公司(Lotus Development),最大的差异,是老派科技公司从创业之初,就创造庞大获利。
但现今许多科技公司连年亏损,甚至挂牌上市后也一样。因此,他们必须经常压低成本。
一个更有趣的问题是,为什么这么多亏钱的公司还能继续经营?这似乎是很古怪的商业模式。创办企业的目的,就是为了有利可图,至少过去是这样。
到了1990年代,第一波网络经济泡沬期间,情况开始改变,硅谷孕育出新品种的公司,这些公司可以连年亏损,甚至根本不曾获利,却还是能替公司创办人与投资人,带来巨额财富。
公司亏损不断扩大,但营收数字攀升。基本上,这家公司是买1美元的钞票,然后以75美分出售,但这无所谓,因为散户投资人,只关心营收成长率。他们被灌输,只要公司成长得够大、够快,获利终究会出现。
只不过有时候事与愿违,Zynga、Groupon、推特就是几个著名的例子。根据向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申报的10K表格,从2010年到2014年的5年间,Zynga的总年度亏损额,超过8亿美元;Groupon亏损,将近10亿美元;推特的年度净损失,总计超过15亿美元
最高阶层的主管,分到的饼最大。这已经够令人厌恶,更令人恼火的是,你会发现有些创办人,赚进这么多钱,但经营的公司毫无获利,对待员工的方式,更是20年前难以想像的。
“我们最重要的资产,就是每天晚上走出公司大门。”这是我1980到1990年代,报导科技公司新闻时,那些执行长的口头禅。在微软“人人都赚到钱,包括秘书”。
曾在微软工作的朋友麦可回忆道:“微软制造出几万名百万富翁。该公司极为照顾遭遇个人问题的员工。如果你得了癌症,公司会保留你的职位,而且不要求你进公司,同时为你负担所有医疗费用。”
在那个年代,科技公司执行长最注重如何留住人才。没有一家公司会告诉员工,把工作当成短期的“服役”契约,或告诉他们“我们不是一家人”。
身为公司创办人兼创投资本家的霍夫曼,支持“我们不是一家人”的想法,但这不足为奇,他向来是“快速成长-亏损-挂牌上市”商业模式的最大受益者。让霍夫曼赚大钱的第一家公司PayPal,在亏损期间挂牌上市。
2002年,霍夫曼共同创办LinkedIn,这家公司营运迄今的13年间,只有3年有获利,其余10年都出现亏损;近来的亏损十分惊人,2015年前9个月,亏损达1.5亿美元。
然而,霍夫曼的身价近50亿美元。
网络零售商亚马逊已有21年历史,但从未出现高额获利,创办人贝佐斯(Jeff Bezos)的身价,却有600亿美元。
软件公司Salesforce.com, 从2011年到2014年,总共亏损7.5亿美元,但创办人贝尼奥夫(Marc Benioff)的身价,却达到40亿美元。
▋ 总是有人得承担损失,不是你难道还能是谁?
我和一位知名的硅谷创业家派特谈话,他是一家私人公司的执行长,也是一个天使投资人。我们谈到私人公司的估值大幅飙升,一夕间硅谷充满了独角兽公司,也就是估值数十亿、甚至数百亿美元的未上市企业。
现在,市场上约有145只独角兽,几乎是7个月前的两倍。
“你知道谁会受伤,对吧?”派特问。
“我不知道,是创投资本家吗?”我问。
“当然不是!投资人受到保护。”
派特解释,以高得离谱的价位投资,在后阶段创业企业的基金,会要求并得到称作棘齿(ratchet)的保证,即创业公司承诺,如果挂牌上市时的价格,低于私募投资人投资的价位,就必须分给他们更多股票做为补偿。
有些投资人,甚至获得至少20%的投资保证。除非出现市场大崩盘,投资人根本不可能亏钱。
▋ 他们承担的风险,几乎是零。
创办人也变卖股票,赚进大把现金。Groupon在IPO前的最后一轮私募中,筹得11亿美元创投资金,但只有一小部分钱流入公司,据报导多达9.46亿美元,流入创投资本家的内部人口袋。
“所以创办人很安全,他们在私募阶段,以高估值卖出持股。”派特说:“他们在这个时候,就把钱拿走,而不是等到IPO。所以受伤的是谁?”
我说,我不确定。
“老天,笨。是员工!”
派特解释,员工的薪酬一部分是股票选择权,选择权的履约价是以选择权发放时,公司的估值计算。如果你后期才进公司,你的履约价可能很高。如果公司以较低的估值挂牌上市,员工的选择权,可能会一文不值。
许多独角兽公司,肯定会碰上这种状况,派特说。每当有后期投资者进来,以更离谱的估值投资公司时,以较低估值上市,就越可能发生。派特说:“员工倒楣的可能性,就越高。”
公司会挂牌上市,创投资本家会大捞一笔,公司创办人也会赚进斗金,但员工几乎什么都分不到。到2015年12月,《彭博》报导过这种现象,文章的标题将是“大规模IPO,许多创业公司员工,只赚到蝇头小利”。
听到科技业员工抱怨他们的公司上市,却没让他们变成百万富翁,可能难以令人感到同情。这取决于你的观点,以及你把选择权视为红利、潜在的意外之财或薪酬的一部分。
创业公司的员工,往往放弃一部分薪水,以交换股票选择权,并把选择权视为薪资的一部分。
但现在有人发现,他们拿到的是大富翁游戏(Monopoly)的钞票。好嘲讽的人也许会说,这要怪他们自己,他们冒险加入创业公司,结果失败了。
问题是这些风险分摊,其实并不平均,企业高层在这场游戏中,根本是靠作弊获利。
鲁晓芙,财经作家,旅居欧洲。
中国经济已经国际化了,不了解欧洲,有时候,你就不了解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