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浦路106号红楼
日本领事馆始建于扬子江路位于黄浦路106号。占地3670平方米,原南北各有一幢红楼,1941年,北面一幢红楼重建成灰楼。
红楼:日本建筑师平野勇造设计,协盛营造厂承建,1911年落成。建筑面积2705平方米,砖混结构四层,坐北朝南,古典主义风格。立面分段对称。南立面底层为弧拱门窗,二、三层为连续的券柱式拱廊。中部屋顶作长方形双尖拱。主入口上楣有精美的石雕山墙花,檐口、柱头、勒脚、栏杆等细部均有精致的石雕装饰,清水红砖墙。
1994年2月15日,上海市人民政府公布日本驻沪领事馆旧址为上海市优秀历史建筑。
灰楼:位于红楼北面,中间隔着一个小天井。现称黄浦大楼。1941重建。建筑面积4092平方米,砖混结构四层,坐南朝北,早期现代派风格。北立面中部饰六根有凹槽的巨柱式壁柱。细面花岗岩饰面,窗洞口较小,外观厚实。
1937年“八一三”事变后,日本领事馆成为控制侵占地区的最高行政机构。1945年日本投降后,该处由国民党政府接管。1947年3月28日,亚洲和远东经济委员会(后改名联合国亚洲和太平洋经济社会委员会)秘书处设于此。
左边是坐落在黄浦路106号灰楼,进此弄往南黄浦江畔是一栋红楼。
南立面底层为弧拱门窗,二、三层为连续的券柱式拱廊。中部屋顶作长方形双尖拱。
主入口上楣有精美的石雕山墙花,
檐口、柱头、勒脚、栏杆等细部均有精致的石雕装饰,清水红砖墙。
1935年苏州河河口航拍,图左上角的黄浦路106号北楼形状与1941年重建的差异。
1941年前,黄浦路上的北楼,虽然是黑白照,但入口上楣精美的石雕山墙花,如同南楼,这是当年的一对红楼,可能是体积太小而于1941年重建成灰楼。
黄浦路106号的两幢大楼,历经了一个多世纪的沧海桑田,也见证了上海的时空变迁。
1973年,图中右下角,1941年建成的那栋黄浦路106号现代风格建筑,外观简洁、厚实的建筑,坐南朝北,高六层,钢筋混凝土结构,呈现出早期现代派风格。平面为正方形,立面为竖线条构图,特别是北立面中部饰置六根有凹槽的巨柱式壁柱,直接贯通至四楼。两侧立面细部用花岗岩石饰面,层间窗洞口较小,略显低调。
“灰楼”真正进入公众的视线,要从它与联合国的关联说起。许多的联合国机构在二战结束后陆续在中国设立分支机构,其重要任务之一就是帮助战后中国以及远东尽快复兴。起初,这些机构分散在上海各处办公,后陆续搬入黄浦路106 号大厦内办公。
当时的联合国驻沪机构共有10家,以下为基本介绍:1、联合国上海办事处。2,联合国亚洲及远东经济委员会。3,联合国劝募及救济难童组织远东局。4、国际儿童紧急救济基金中国办事处。5、国际劳工组织远东分局。6、联合国国际难民组织远东局上海署(简称“上海署”)。7、联合国教育科学文化组织东方科学合作馆。8、联合国粮食农业组织特别顾问团办事处。9、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驻中国代表团办事处。10、联合国善后救济总署中国分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