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年轻的优势,只剩下了“年轻”,就几乎一文不值
无论团队大小,有时候都会陷入一种奇怪的攀比。
比年轻,比学历。这边厢,先忽悠住上上下下的打工人,猛打鸡血,猛灌鸡汤。有些办公室里,不分岗位类别,人手一张多功能折叠椅加床。那边厢,瞅着了机会就到处嚷:咱们团队多年轻,平均年龄多少;咱们团队学历高,人均985和211。明着暗着就这个意思:客户们,你们不选姆们家,没眼光没见识不说,简直就是你们的重大损失。
似乎年轻人多加上学历高,就成了必胜法宝。
客观地说,这的确是个法宝。年轻人相对来说,身体好,脑子快,对新生事物的接受度高。而学历高,至少说明这个人读书的能力不太差,考试的本事也有一些。两样加一起,竞争力当然大过年老体衰没知识。
但这绝不是必胜的法宝。放在数十年前,法宝的胜率或许要大一些。但是放到今天,胜率就很难说了。
从身体条件看,不够理想。按道理,生活条件越来越好,身体素质也应该越来越强。营养方面倒是没有大问题,但是身体素质却未必越来越强。喜欢锻炼的人不多,能做到科学锻炼的更少。有些年轻人热衷于健身练肌肉,但有时陷入盲目,反而伤了身。有些沉迷游戏和网络,日常的姿势就是各种躺和瘫。再加上熬夜和暴饮暴食,很多年轻人的身体,真的不大行。
从头脑条件看,优势难说。很多人缺乏独立思考能力,讲到什么事情,动不动就变成了二级的管子。而且,信息传播的迅捷,给他们带来一个假象:上网找找,啥都知道。于是以为自己什么都懂,不需要别人指点。不少人在工作中碰到问题,不是过于自信,就是手足无措,心里素质堪忧。
从学历看,高学历的含金量大不如前。
首先,从数字上说,相对优势下降。不错,现在大学学历总体比例依然不算高。按照官方数字,截止到2019年,本科毕业生在总人口的占比为3.8%。因此,甭管几本,甭管是否几流,只要大学毕业,就算得上是比较高的学历。但是,从总体人数上说,近年的本科毕业生人数(约400万),是2000年时候(约50万)的8倍左右(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就好比,今天的小张,在周围人群里是百里挑一;但是二十年前的另一个小张,是八百里挑一。相对优势的下降,显而易见。
其次,从实际水平上说,一言难尽。不要拿那些金字塔尖的人说事儿。顶尖的人群一定有,但既然顶尖,数量极其稀少,给普罗大众的参考意义不大。总体的水平是什么样,很多人心里有数。好一点的学校,还有一些学习上进的氛围。但是有一些地方,就真的是混日子细菌的培养皿。出来的人,即使有张证书,也说明不了什么。学习是终身的事业。在学校里就没学会学习,更不要指望他能在工作中有多大进步。
这里并没有说年轻不好的意思。年轻当然好。但如果年轻的优势,就只剩下了“年轻”,那么五年十年之后呢?年轻只是很短的一个阶段,很快就会不复存在。如果只仰仗年纪轻,其他方面不抓紧跟上。那么,这种“年轻”的优势,还有多大价值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