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实入虚不可取,工业生产才是国家的本钱
鲁晓芙,财经作家,旅居欧洲,以荷比卢为基地,从事全欧洲投资并购业务。
中国经济已经国际化了,不了解欧洲,有时候,你就不了解中国。
欢迎关注:鲁晓芙看欧洲。 合作请联系微信:Xiaofu_Lu
在这场危及全球的「抗疫战争」面前,人们得到了一个难得的审视机会,得以清晰地意识到,所谓抗疫,拼的既是行政效率、决策力、人力动员、资源调配等「政治治理能力」,更是朴实无华的工业生产力。
其实不仅是呼吸机,检测工具、口罩、手套、消毒液等等,都是工业生产力的体现。
欧洲疫情严重,可是从数据而言,德国却可谓一枝独秀,不到1%的病死率,远低于世界各国。
这一方面或许是因为大量患者都是近期确诊,还没有到最后医疗阶段,但另一方面也是因为,德国是全球医疗级呼吸机的主要生产国之一。早在疫情刚发生时候,德国就准备了1万台呼吸机,德国的人均拥有呼吸机比率,还是人均重症患者床位,都是欧洲最高的。这个老牌工业强国,再次展现出了厚实的实业基础。
中国的情况类似,1月2月期间,湖北在短时间内面对大量病人对医疗体系的挤兑,情形一度异常惨烈,最终能够越过难关,与鱼跃医疗、迈瑞医疗这些厂家,加班加点地生产呼吸机密切相关。
生死关头,正是一个国家的工业生产能力,为其国民提供了强大的保护机制。每一个痊愈的患者,每一个拥有充足防护物资而没有被感染者,都是工业能力的受益人。
可是,工业生产能力又岂是说有就有的?任何一套医疗设备的生产系统,都需要至少三四年的时间方能搭建。而支撑医疗设备制造的相关产业,上下游搭建,又需要更长时间的积累。
二战之后,尤其是冷战之后,国际社会迈入资本全球化时代,「富国」大多追求利益最大化,将产业链向低生产成本的国家转移,脱实入虚;有资源的「穷国」大多仰仗自然资源,产业单一;没资源的「穷国」,则陷入了出口劳工,依赖旅游的窘境,甚至仰仗人力农业。为何仅有极少数国家,成功构建起了成体系的工业实力?
在这些领域,中国通过过去几十年的耕耘和铺垫,确实取得了令国民满意的成绩。而正是这些「成绩」,让国民在面对此次疫情的考验时,获得了相对较好的保护,尤其是考虑到中国是首个遭受疫情肆虐的地区,没有其他可供参鉴的案例,中国对于疫情控制的经验,更加珍贵。
归根结底,社会的安全、政治的稳定、政策的延续性和可预测性、受过基础教育或技能培训的劳动力充沛、出口渠道的畅通、资金技术人才的流入,这些都是决定一个国家,能否顺利构建工业生产力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