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形义溯源(5):月落参横——谈“月”与“参”

本文约4700字,阅读约需要9分钟

(本号逢双日更新,敬请关注)


汉字形义溯源

(5)

月落参横——谈“月”与“参”

朱英贵

有个成语叫“月朗星稀”,它的意思是皓月当空,月光朗朗,因而显得星光隐去,似乎稀少。可见“月”是夜晚天空中最受人瞩目的发光天体。还有个成语叫“月落参横”,它的意思是月亮已落,参星横斜,形容夜已深沉。

那么,汉字的“月”字是如何构造的呢?它像月亮之形吗?参星的“参”字又是如何构造的呢?它为什么称作“参星”呢?本文就来谈谈“月”这个字和“参”这个字。

一、“月”字的字形解读及造字本义

“月”字本是一个象形字,像夜空之月形,然而月有圆缺变化,“月”字则取缺月之形加以描摹,这有“月”的古文字字形为证(参见下图)。

“月”字的字形演变与字源演变

“月”字正是为天上的月亮造的字,古人发现“月”跟“日”的明显区别有二:一是“日”光强烈,故称之为“太阳”,它运行于天空的时候即为“白日”;“月”光柔弱,故称之为“太阴”,它运行于天空的时候即为“夜晚”。二是“日”无圆缺变化,“月”有圆缺变化,而且月满时少,月缺时多。造字的时候,光的强弱在文字上不便表现,遂以残缺的圆形来象形月亮,这便是上图中“月”的古文字形体(甲骨文、金文、篆文)的创造依据。

甲骨文字形的“月”就是这样构形的,多数字形的半圆形内部都有一划指示符号,很多人将其理解为月光的示意,其实这一划跟甲骨文“日”字内部的一点作用是一样的,是甲骨文中某些象实在物体字形的实体标识符号,表示这个半环形是一个实在的物体。

金文“月”字的构字原理与甲骨文一脉相承。战国文字(上图楚国大篆)字形的半环形有所变形,这就为小篆的“月”字形体提供了演变依据。小篆的“月”字在战国文字的基础上演变而来,半环弧线内部出现了平行的两条横线,隶书、楷书等今文字的“月”字形体则是在小篆形体的基础上经过隶变与楷化而形成的。

《说文解字》卷七月部:“月,阙也。大阴之精。象形。凡月之属皆从月。”

段玉裁《說文解字注》:“(月)阙也。大侌(太陰)之精。月阙叠韵。释名曰:月,缺也,满则缺也。象形,象不满之形。”

以上两段话的意思大致是:月,有如太空的阙门,富于阴晴圆缺变化。月是宇宙间太阴的精魂。“月”字与“阙”字的发音是叠韵(属于同一韵部)的,读音相近意思相通,所以可以用“阙”(缺)的意思来解释“月”的意思。“月”字像缺月之形,是因为月满之后就会缺损,所能够见到的月亮大多是缺损的,所以“月”字像不圆满的缺月之形。

许慎《说文》和段注都是从月缺的角度来讲解“月”字的构形理据,又说月是“太阴之精”,这都是可取的,只是许慎最后还有一句“凡月之属皆从月”,意思是所有与月相关的字都可采用“月”字作为表意偏旁。

由于汉字形体的历史演变,许慎这句对“月”字作表意偏旁的解释,如今却不尽然如是了,只可以正面理解为“凡月之属皆从月”,不可以逆推为“凡是用月作偏旁的字都与月有关”。

其中的原因是,小篆字形的“月”字与“肉”字十分相似,但有细微不同:“月”字内部是平行的两横,“肉”字内部是“仌”形的两道折笔。但是由于小篆字形的“月”字与“肉”字的相似性,这就导致了在现代字形合体字中的“月字旁”通常表示的是“肉”而不是“月”,例如“肥、胖、肚、膀、腰、脸、背、脑、脚、脏、胆、腿、脖、肯、胎、臂、膝、膛、胞、肤、胸、肌、肩、股、肺、脊、胃、肢、胫、肠、腔、脉、肘、腹、胁、膏、膘、腮、腕、腥、肪、肿、腻、臀、肝、腑、肋”等等。当然也有少数合体字中的“月字旁”表示的是“月”而不是“肉”,例如“朝、朔、望、明、阴、朗、朦、胧、期”等,这才是真正的“凡月之属皆从月”。

当然,也有个别合体字中的“月字旁”表示的既不是“月”也不是“肉”,例如“朋”字中的“月”实际是“贝”的变形,而“青”字中的“月”实际是“丹”的变形。这些都应该是识别字形与字义的联系时需要注意的。

二、“参”字的字形解读及造字本义

有个成语叫“月没参横”,源自《乐府诗集·相和歌辞十一·善哉行》:“月没参横,北斗阑干;亲友在门,饥不及餐。”另有一说认为这个成语的意思是指月亮已落,参星横斜,形容天色将明,笔者不取此解,恐“饥不及餐”不会是在“天色将明”之时也。

那么“月没参横”究竟是夜深还是天将亮呢?有清代吴趼人《痛史》第十回为证:“二人坐了许久,看看月没参横,大约已是半夜光景。”这“半夜光景”怕只能是夜深而不会是天将亮了吧。

另有一个成语叫“斗转参横”,于是也有人解释为是天将亮的意思,这怕是受《宋史·乐志》:“斗转参横将旦,天开地辟如春”一句的影响,然而这里说的“斗转参横”因为其与“天开地辟”对文,应该不是写实,而是借义,那意思是“斗转参横”之后将会迎来天明。

《乐府诗集》所选《善哉行》一诗的作者是曹操,“月没参横”的下一句诗是“北斗阑干”。至于“北斗阑干”是夜深还是天将亮,可以唐代刘方平的七绝《月夜》为证,其诗云:

更深月色半人家,北斗阑干南斗斜。

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

这首诗就是借夜半更深来抒情达意,朦胧的斜月映照着家家户户,庭院一半笼罩在朗朗月光下,另一半则沉浸在深夜的暗影中。这明暗的对比更显得月夜静谧。天上北斗和南斗二星均已横斜。应该也是为了渲染“夜静更深”的笔墨,可见将曹诗“月没参横,北斗阑干”一句整体理解,怕也只能是夜深之意了。

问题的关键在于“参横”,那么“参”(读作shēn)究竟是一颗什么样的星呢?“参”字的构造理据又作何解呢?这要从“参”字的古文字字形说起。

来看看“参”字的古文字字形及其历史演变(参见下图):

“参”(參)字的字形演变与字源演变

甲骨文未见“参”字,从上面的三个金文字形来看,第一个字形(商代晚期)的上部是“晶”,用三颗星来表示“二十八宿”中的“参宿”星座;下部是“人”,表示此人是星相师。“参宿”星座下面的一横指事符号表示观测的仪器,意思是星相师以参宿星座作为观察坐标,用观测仪器在仰观天象。第二个金文字形(西周中期)省去了表示观测仪器的一横指事符号,而添加了代表须发的符号“彡”,表示仰望头上方三星相连的星座的人是须发飘逸的博学长者。第三个金文字形(西周晚期)将参宿星座的每颗星内部增加了一点,写成了“晶”,其意思没有变化。

“参”字的小篆字形承继第三个(大克鼎)金文字形,将下部的“人”与表示须发的符号“彡”写在一起,构成了“㐱”。隶变与楷化以后的现代汉字则将上部的“晶”简化草写成“厽”,这就是正体字的“參”,汉字简化过程中则又将正体楷书的“厽”省写成“厶”加一横“—”,于是便形成了简化字的“参”。

《说文解字》卷七晶部:“參,商星也。从晶,㐱声。曑,參或省。”

许慎解释的大致意思是:參和商都是星名,參星也就是类似于商星的星。“參”本作“曑”,字形采用“晶”来表意,采用“㐱”来表音。“參”是“曑”的异体字或者省写。

许慎的解释大体接近造字本义。“参”的造字理据应该是:博学长者仰观參星并以之为参照辨别星空。其造字本义应有动词义与名词义两种思维取向:从动词义来说,“参”的造字本义应该是“对照,比较”(读作cān);从名词义来看,“参”的造字本义应该是对照、比较的对象“参星”(读作shēn)。许慎的解释侧重于“参”字的名词义而忽略了“参”字的动词义。

三、附加阅读:曾参的“参”应该怎么读?

以下文字来源于网络,作者匿名,谨致谢忱。

曾子(公元前505年—公元前435年),名参(shēn),字子舆,春秋末年鲁国南武城(今山东临沂市平邑县南武城)人,祖籍鄫国。是中国著名的思想家,孔子的早期弟子之一,与其父曾点同师孔子,是儒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

曾子主张以孝恕忠信为核心的儒家思想,他的修齐治平的政治观,内省、慎独的修养观,以孝为本的孝道观至今仍具有极其宝贵的社会意义和实用价值。曾子参与编制了《论语》、著写了《大学》、《孝经》、《曾子十篇》等作品。

曾子在儒学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被后世尊奉为“宗圣”,是配享孔庙的四配之一。

曾参

关于曾参之名的读音

【原文】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

【注释】曾子,名参(shēn),字子舆,孔子的弟子。

按:古人的名与字,其含义往往相应,曾参字子舆,“参”与“舆”在意义上亦当有所关连。孟轲字“子舆”,可证“舆”与“车”意相关。“曾参”之“参”盖为“骖”之借字,“骖”为拉车之马,故其义与“舆”发生关系。王引之《经义述闻·春秋名字解诂》:“鲁曾参字子舆,'参’读为'骖’。……桓三年《左传》正义云:'初驾马者,以二马夹辕而已。又驾一马,与两服为参,故谓之骖。……’名'骖’字'子舆’者,驾马所以引车也。”由此看来,“曾参”之“参”,其音当为“cān”。有些很常用的字,人们往往不大注意对它们的读法予以深究,例如司马迁字“子长”,其“长”字常被读为“cháng”,从“迁”字表示“上升”之义来看,这个“长”显然应该读为“zhǎng”。又如刘表字景升,从其名、字相应的情况来看,这里的“景”字与“影”音义相同,不应当再读为“风景”之“景”音。

曾参的“参”的读音,王引之从训诂的角度提出了充分的理由,认为参结合“子舆”的字应当读骖,即折合成今音cān的这个音,之后每有人疑此字的读音必引这个例子,确实是很有说服力的。但是,我们看一下前人的例子:

说文:骖,驾三马也。从马,参声。仓含切。

说文:森,木多皃。从林从木,读若曾参之参。所今切。

许慎在解骖字时,标的是仓含切,折合成今音即是cān。在解森字时,明确地说此字读如“曾参之参”,给它标的是所今切。所今切折合成今音,却是shēn一类的音了,可见许慎时代对曾参的参的读音是和今音shēn一类的。

白居易《慈乌夜啼》:“慈乌失其母,哑哑吐哀音,画夜不飞去,经年守故林。夜夜夜半啼,闻者为沾襟。声中如告诉,未尽反哺心。百鸟岂无母,尔独哀怨深?应是母慈重,使尔悲不任。昔有吴起者,母殁丧不临。嗟哉斯徒辈,其心不如禽!慈乌复慈乌,鸟中之曾参。”从白居易的这首诗看出,他押的是广韵中的侵韵,此字他的读法也是所今切,今音shēn一类的音。因为如果他认为曾参的参应读如仓含切的话,那样就属于覃韵的字了,可见他是读所今切。

王安石《次韵平甫喜唐公自契丹归》:“留犁挠酒得戎心,并夹通欢岁月深。奉使由来须陆贾,离亲何必强曾参。”《初去临川》:“东浮溪水渡长林,上坂回头一拊心。已觉省烦非仲叔,安能养志似曾参。”王安石这两首诗作的押韵和白居易一模一样,还是侵韵。

车万育《声律启蒙》:“眉对目,口对心,锦瑟对瑶琴。晓耕对寒钓,晚笛对秋砧。松郁郁,竹森森,闵损对曾参。”他把曾参的参的读音也划入了侵韵。

东汉人许慎,唐朝人白居易,宋朝人王安石,清朝人车万育从古及今一律把曾参的参读为了所今切,而不是仓含切。可以想见,并非只是清代才有优秀的训诂家、经学家,前代的大学问家如许慎郑玄颜师古孔颖达张守节们对曾参这个儒家的著名人物,他的“参”通“骖”,可与“子舆”义通这个并不算很难发现的问题为什么都视若无睹,没有发出一点见解来?我以为这不是个简单的问题。可能曾参的参不读仓含切有三个原因:一,从上古到今天,人们一直讹读。二,名从主人,曾参自己大概就把自己的参读为了所今切,其他人尊重本人的读法,不曾改过,于是传续下来。三,“参”并非不可与“子舆”义通。《汉书·艺文志》录有《堪舆金匮》十四卷,堪舆者何谓?颜师古注汉书时引用了许慎注:“堪,天道。舆,地道。”后世的地图亦多有作“舆图”者,就是以舆为地的用法。而“参”本是天上二十八星宿之一,《说文》:“参,商星也。”《左传》:“迁实沈于大厦,主参。”可证参为星宿。星之在天,舆之为地,亦可成一显见的对应关系。因此曾参,字子舆,参字未必一定通骖,其音也未必一定读如仓含切,这是有待进一步研究的。

相关链接:

  汉字形义溯源(4):星光晶莹——谈“星”与“晶”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