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治“外寒里湿”的拿手方子!寒气 湿气...
中医治“外寒里湿”的拿手方子!寒气+湿气,三味药扫净,请学习
前几天,我看到后台有人向我提问,说如何解决“外寒内湿”。就是说,自己外头有寒气,里头有湿气。
说实在话,我真的不知道她所说的“外头有寒气,里头有湿气”,是如何界定的,是谁给她诊断的。
现在啊,有很多对健康关注,对中医感兴趣的人,就喜欢给自己下结论,诸如“外寒内湿”、“上热下寒”、“外寒里热”等等。大家伙把自己归纳得可“清楚”了。
其实,我个人认为,中医的辩证是必须有严格要求的。我们不能凭感觉,就说自己“外寒里湿”、“上热下寒”。如果整天把这些挂在心上,会严重影响你的保健。
现在,我就跟你说说,中医所谓的“外寒内湿”到底是啥,中医用什么法子来应对它。
其实啊,外寒内湿,最容易出现在夏天,尤其是暑天。在这种季节里,我们受自然气候影响,以及贪嗜冷饮的影响,导致体内湿邪聚集。这个时候,如果你再想凉快凉快,外感寒邪了,这就造成寒邪郁于肌表,湿邪困有体内的局面。这个时候的人,就会出现恶寒发热、头痛、身痛无汗这样的外感寒邪症状,也会出现胸闷、腹胀、四肢倦怠,甚至腹痛呕吐腹泻等有内湿的症状。脉象,往往是浮的。舌苔,往往是白腻的。
这个现象,中医管它叫做“阴暑”。夏季的胃肠型感冒、急性胃肠炎等病症,容易出现此类状况。
我个人认为,这个才算是标准的“外寒内湿”。有的人,说自己大便黏马桶,浑身不爱动,同时又比较怕冷,这算是外寒内湿吗?我认为,这不算。这种情况往往要从脾阳不足、寒湿内生的角度考虑。它和真正意义上的“外寒内湿”,是两回事儿。
那么,如我方才所说的阴暑、外寒内湿,用什么办法应对呢?
其实,早在《太平惠民和剂局方》里头,就有一张配伍,专门管这个事儿,就是香薷散。
香薷散的组成,为香薷、白扁豆、厚朴。原方是香薷500克,白扁豆和厚朴各250克。研成粗末,混匀,每次服用三钱,即差不多9克。现在一般都是水煎服,三味药的比例按顺序是2:1:1。
这里头的香薷,外散寒邪,内化湿邪。白扁豆祛暑化湿。厚朴化湿行气除满。三味药配合,贯彻内外,外散寒邪,内化湿邪,是比较不错的。
我记得,我跟我老师到农村做医疗服务的时候,到了夏天,我老师经常给乡亲们开这个香薷散配伍。这些人,往往都是夏天在田里待了很久,或者在农村大院里头睡着了,结果第二天就发烧、浑身疼、怕冷,另外还有点拉肚子、恶心、吃不下饭、腹胀。我老师随手用这个配伍,很快见效。主要舌脉指标,就是苔白腻而脉象浮。
我把这个写出来,您就当做一个科普吧。说老实话,现在用香薷散的人也不多了。您只要记住,这个所谓的“外寒内湿”,中医到底是如何理解的,就可以。
总之,您记住,中医里头的一些症候,不是自己随便就安上去的。它们有自己严格的界定标准和治疗方案。咱们可不能随便给自己下结论啊。#健康明星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