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南亚珠饰的出土记录以及年份分期

法国考古学家Bellina指出,考古和人类学研究的主要任务是重建和理解文化交流的模式。一个多世纪以来,印度与东南亚之间的文化交流被称为“印度化”,因为这导致印度宗教,政治和艺术特征向东南亚的重大转移。

所以一度大家认为东南亚珠饰的材料的来源和制作的地点都是印度,但是对珠子的研究表明,其制造地点和原材料来源其实分布广泛。玛瑙的来源目前有印度尼西亚,西爪哇(加鲁特,邦布鲁昂山脉)和东苏门答腊(卡伦达,南蓬地区),这就否定了印度是唯一可能的珠饰材料提供者。另外事实证明,红玉髓和玛瑙装饰物是在东南亚制造的,在东南亚各国国家,都发现了不同制造阶段的未完成珠子的例子。最新的研究还初步确定了缅甸也是珠子的一个大的生产地。 经过统计对比分析发现,印度珠饰和东南亚珠饰之间以及不同东南亚子区域之间的珠饰随时间变化,也存在显着差异。

:比普罗瓦(Piprahwa)佛塔出土的珠子,这些珠子是由英国殖民地的工程师William Claxton Peppe于1896年在他自家位于比普罗瓦的庄园中发现的,比普罗瓦是位于印度北部北方邦希达特纳贾尔县的一个乡镇,非常靠近尼泊尔边界,此地位于佛祖家乡附近,距离蓝毗尼(Lumbini),即传说中佛祖出生地约12英里处。除了当地特产火山黑盐、香料和大米外,这里相传是古代释迦牟尼入灭以后,火化所得到的舍利分别分到八个窣堵坡(舍利塔)分别供奉,此地传说中有一座。印度的珠饰打磨工艺与东南亚前期沿海珠饰类似,但是形制和造型相对更加固定,材质种类也相对较少。

:泰国藏家收藏的关于南部海上丝绸之路的东南亚前期珠饰,对比同时期印度珠饰材质种类更加多样,同时尺寸相对较大,珠饰的形制更多,明显有更多其他文明元素的结合。

Bellina将东南亚的珠饰分成了两个时期,其中前期是指公元前最后几个世纪,后期是指公元后一千年间东南亚制作的珠饰。

:Bellina将东南亚的珠饰分成了两个时期,其中前期是指公元前最后几个世纪(列表左边两列),后期是指公元后一千年间东南亚制作的珠饰(列表右边一列)。

东南亚前期珠饰对应到缅甸的历史是萨孟时期,距今两千年以上,从技术上讲,东南亚前期的珠饰和印度的珠饰相同,但是它们的质量很高,这在印度本地并不常见,并且通常具有更复杂的形态,例如二十面体和双锥体形状的珠子。这些高质量的珠子已在泰国中部的地点发现,例如Ban Don Tha Phet,泰国的半岛地点,Khao Sam Kaeo,Sa Huynh文化的越南沿海地点(Sa Huynh,Giong Ca Vo,Phu Hoa),以及菲律宾,塔邦在巴拉望岛上洞穴。这些珠子被认为是印度工匠制作的,有可能是东南亚国家向印度定制属于他们自己文化属性的珠饰,由印度工匠在印度按照要求制作完成后再带回到东南亚国家;也有可能是印度的工匠带着他们的技术在东南亚工坊制作。

我有幸参与了缅甸南部相关海域考古调查,在当地我们发现了大量的珠饰制作的半成品和工坊,而且对应的年份属于东南亚前期珠饰。同时我们对比观察了上缅甸和泰国中部出土的珠饰与缅甸泰国南部海域出土珠饰,发现他们虽然同属于东南亚前期珠饰,但是在形制和大小尺寸,以及选材上面完全不一样。

东南亚内陆的前期珠饰:

尺寸更大,形制相对固定,材质也比较少,大多只有玛瑙玉髓木化石,少量有琉璃制品。有大量的蚀花珠饰,像上缅甸的蚀花珠饰圆雕件,三色蚀花珠饰,黑白橙白蚀花珠饰等等,以及泰国内陆出土的类似的蚀花珠饰等等。这与印度同时期的珠饰类似,印度同时期大量制作蚀花珠饰。

:泰国内陆出土的东南亚前期珠饰,来自泰国曼谷国家博物馆。珠饰尺寸比海上丝路珠饰更大,形制较为统一,材质种类较为稀少。

:缅甸内陆出土的萨孟时期东南亚前期珠饰,珠饰尺寸比海上丝路珠饰更大,形制较为统一,材质种类较为稀少。

东南亚沿海上丝路前期珠饰:

南部海域由于受到海上丝绸之路文化的交流影响,在材质上面有更多的选择(各种宝石半宝石以及多色的琉璃被使用,但是很少使用木化石),同时会出现各个文明特有的珠饰形制甚至有不同文明结合的产物(常见的大象乌龟与本土就形态不一致,乌龟的形态是海龟的形制,同时会有古埃及文明动物雕件以及地中海文明和波斯文明的印章出现),尺寸也是本土的珠饰要比沿海的珠饰大很多。 可能原因是本土珠饰更多是服务于族群中的上层社会,所以从印度进口时候要求更加精细的制作和大的尺寸。而南亚海域的珠饰,更多是本土制作再出口到其他的国家,是以量大的商品呈现,所以形制会更小而且形态各异,以满足海上丝绸之路各个不同文明族群的喜好。

:越南沙黄文化所出土耳饰和珠饰,越南国家博物馆藏。属于东南亚海上丝路前期珠饰,包含各类特殊形制的珠饰,材质有琉璃、地方玉,红玉髓,水晶宝石等等。

:越南东山青铜文化的典型器,越南国家博物馆藏。属于东南亚海上丝路前期珠饰,材质有琉璃和地方玉等等。

:海上丝绸之路上面的东南亚前期珠饰,资料图片来自《合浦出土汉代珠饰》,其中汉代珠饰(2距今两千年左右)受到明显的西方文明的影响,都是东南亚沿海工坊制作之后,通过海上丝绸之路运送到中国。这个阶段东南亚珠饰汇集了各种不同文明的文化和审美,并且消化再创造,变成自己的文化输出,再运送到其他的国家文明。

所以我认为东南亚前期珠饰应该分成两类,上缅甸和泰国中部出土的珠饰有可能是印度本土制作的,而缅甸和泰国沿海以及海上丝绸之路沿路海域其他国家珠饰,应该是在沿海各地都有他们自己的制作工坊。

相比之下,东南亚后期珠饰,也就是在公元后的近一千年间,东南亚珠饰的工艺与之前一个时期的珠子完全不一样,它们的质量中等,珠饰形制通常相当简单,大小与同时期印度珠饰差不多,或者稍微大一点点,这些公元后的珠饰都是在东南亚当地制作的。

同时研究两个时期珠饰的打磨技术也可以说明问题,前期东南亚珠饰经常使用旋转的磨石进行打磨,这是一种耗时的修整技术,用于生产优质的珠饰,在这方面,它们类似于印度。而后期的珠饰与印度不同,它们通常是在转鼓中完成的,这是一种批量生产的技术,珠饰打磨出来的质量较低。这就说明东南亚珠饰后期制作的工艺更加成熟,制作珠饰的时间大大缩短,制作的精良度降低,数量大量提升,完全成为贸易珠饰。

东南亚前期珠饰 

在结合缅甸tan先生关于缅甸古代珠饰的研究结果以及其他一些专家学者对于东南亚珠饰的研究我们可以得出结论,东南亚一期的主要的珠饰有:

动物形制:人物、老虎、大象、乌龟、青蛙、狮、海兽等等。

蚀花珠饰:各类画有线条的蚀花珠饰

多面体切割珠饰:各类宝石切割工艺的宝石水晶玛瑙和琉璃等等。

特殊形制珠饰:包括四眼水晶(工艺与滇文化的乳突相似)、羊角、各类吉祥珠(系领珠、佛法僧三宝、)等等。

东南亚后期珠饰 

东南亚二期的珠饰延续了一期珠饰的外形,但是整体更加简化,大多是简单的几何形制:

圆球:圆珠在一期和二期都大量出现,形制一致,唯一区别就是一期的打孔和打磨光气都更加精细。

直管:同上。

椭圆形管状:同上。

系领珠:一期也有系领珠,两个时期珠饰的区别就是一期形制更加饱满,打磨光气要比二期精致很多。

四棱长方形珠:简单唱方形四棱珠饰,同类型的珠饰在一期里面往往棱珠更加复杂,有6棱8棱甚至更多棱)

----------------全文完---------------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