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是为了不教,教学应立足自主学习

何谓自主学习,就是指学习者不待教师讲,自己利用已掌握的学习方法学习,并且具备了一定的学习能力。自主学习最明显的特征是主动性、自动化。叶圣陶说过,教是为了不教。教学的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检验课堂教学是否有效性,更应该立足于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这是目前教学容易忽视的地方。

有一节语文课,教师出示阅读课文要求,其中有三四条阅读提示和阅读要求,学生根据要求去读书,一步一步地解决老师提出的问题,然后教师对学习情况逐项检查。另外一节课,教师让学生阅读课文,只是提出学习目标,学生一边读书,一边勾画,有的学生查工具书,有的学生读后同桌交流,教师在随后检查阅读情况时,发现学习效果很好,课堂交流时学生提出的问题很有深度。

如果按照教学的模式与策略来看,第一节课,教学过程完整,教学目标明确,教学过程扎实。第二节课,似乎看不出老师的指导过程,但是学生学习更积极主动。可能在一般人看来,第二节课是学生的整体素质高造成学习效果好。而进一步思考就会发现,第二节课更注重学习能力培养。如何学习一篇文章,学生已经形成了自动化的能力。比如在阅读中学习生字新词,勾画出不明白的问题,借助工具书或者同伴互助解决,向教师提出不明白的问题,等等。学生在阅读课文后,学习的目标已经了然如胸,自己能够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提出问题,利用自己掌握的学习方法解决问题,这种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学习能力和学习习惯,已远远地超过一篇课文的学习,从而会让学生受用一生。

第二节课的高明之处还在于,当老师不再提出阅读提示时,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状况让学习更具有针对性,这对于不同程度的学生可以减少因为齐步走造成的时间浪费,更重要的是,学生可以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去解决问题,让学习更具有个性化。这种学习方式的改变,更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程序化的东西时间久了,就会养成惰性,产生依赖心理。如第一节课那样,如果每一节课的学习,教师都要列出学习目标和要求,让学生亦步亦趋地学习,学生更多的是关注的学习的内容,而忽视学习过程与方法,当面对一篇新的文章教师不再提出学习提示时,很多学生一脸茫然,不知道自己该学习什么,哪些是重要的,该用什么方法去学习。因此,教师应该把自主学习的能力作为教学的重点。这也是教师“教会”和“会教”层面的区别。

要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教师教学设计要开放,要多给学生留有自主发展的空间。现实的很多课堂,教师往往担心学生学不会,不会学,常常采用“小步子、快节奏”的教学策略,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亦步亦趋地训练,这样学习方式给人造成的假象是学习内容掌握扎实,教学秩序井然有序,但这种齐步走的教学,对于学生的自主学习和个性发展却是不利的。教师课堂教学设计要简洁,步骤清晰。教学课堂中要多给学生一些自己读、自己悟的机会,多给展示自我的平台,教师要多问一问还有哪些不同的思考,对于学生“奇思妙想”多一些宽容。

重视自主学习能力的养成,还要求教学指导人员在课堂评定时多一些学生角度。一节课的效果,最重要的指标在于关注学生的学习。要思考课堂上发生了哪些变化,哪些教学行为具有明显的效果,哪些更具有发展力。不必迷信“堂堂清”,有的教学目标是无法堂堂都能百分之百落实的。要站在学生发展角度去思考教学设计的科学性,而不能拘泥于固定的模式求全责备。评课活动,要多一些沟通,让老师先说一说教学设计的意图,教学的指导才具有针对性。教学专业人员要多一些鼓励,少一些限制,只有教师多一些教学的自主权,学生才会有学习的自主性。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