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如文,起承转合
忽然想到这个题目,缘起于朋友聊天时说起彼此父母——人到中年以后的话题除了孩子、家庭和工作,就是父母的身体健康。
朋友感慨说孩子小时候那么乖那么听话,带出去让人羡慕,那么不让人操心,让父母对他充满了期待,然而,但是,一切都只是美好的假象,一到青春期,尤其是上了初二忽然就变得浑身毛病,所有的教育方式都失效了,撒谎、顶嘴、不爱学习、逃课......然后孩子就成了每次聊天时的一声叹息,午夜梦回时的翻来覆去深深担忧,夫妻相对时的默然苦笑,即使面对着现在已经人高马大的孩子,痴心父母心中停留的还是那个幼年时聪明乖巧让人喜欢的小孩,可是,“人是会变的”,朋友叹道,我说好像我妈也说过类似的话,是不是所有曾经望子成龙成凤的父母都会有这样的感慨?
朋友又说,不仅仅孩子,父母也会变。朋友说起自己的父亲70岁以后忽然就变懒了,以前热心帮忙操持家务忙得脚不点地的父亲,这几年也没生病,身体也还健康,但变得不可思议的懒,很多举手之劳的事情都不想做,而且还直接拒绝子女的求助,朋友说,就这几年里,一直习惯依赖父母帮忙带孩子做家务的我才真正意识到,“父亲老了”,力不从心了,做不动了。
人是会变的,朋友再次感慨。
我笑,要知道从前人们“人到七十古来稀”,如今八十老人都寻常可见,依旧满世界旅游拍照发朋友圈。
想起一个老友,我们以前都是夜猫子,都习惯了晚上工作,也习惯了在工作时有一句没一句地闲聊两句,可是这几年,我们的身体都发出了警告,熬夜一个晚上,第二天怎么补觉也补不回来,总觉得没睡够,我们现在基本上很少在11点以后聊天,大家都非常自觉的不熬夜了——熬不动了,熬夜需要资本,身体健康的资本。
我还发现,老友以前很少说自己孩子,从来没说过自己孩子成绩有多好,这几年总是没有任何征兆地忽然就会聊起自己孩子,主动发孩子照片给我看——孩子在英国一流的名校读博,而且还一不小心读了俩个博士学位,一向高冷不屑聊自家优秀孩子的老友已经退休,也像无数普通父母一样忍不住拿出来晒了......我想,老友也老了,人是会变的,商场奋斗半生后退休后的生活有了大片空白,如果没有新的兴奋点,孩子就是老友接下来最津津乐道的话题,如此幸福,如此欣慰,也,如此单一。
果然人生如文,起承转合。
童年是起,是比兴,是蓬勃热烈的开始,起点,头开得好不好,几乎定了一篇文章的调子,决定了是否有兴趣读完全文,童年亦然,开局顺,几乎能照耀滋养一生,若开局暗淡,则要花一生的时间来翻盘。拿到一手烂牌打好逆风而行的人,总是少数。
中青年是承上启下,也是青黄不接,弯道超车,无论身心都是,能不能承接得住,承接得好,是人生大关隘,有大风险,大挑战,也是大启示,大功课——中年危机可不是那么好过的。大磨难和大荣耀都考验着承受能力,接不接得住老天发过来的牌?有多少人以为从此走上人生巅峰,其实竟成为一生中最后的高光时刻,中青年的这点老本一直吃到死。
这还没完,后面还有个转,大多数人没有转,直接到达终点结局的合,勉强是一篇堪堪合格的文章,平凡平淡的一生,泯然众人矣。
少数人转出新天地,比如五十七岁时,成名日久的白石老人仍然有衰年变法的勇气,年近花甲,别的画家早已守成,门户守得严严紧紧,连只蚂蚁都休想钻进去,他却反其道而行之,一改轻车熟路的画风,去追求遥远陌生的艺境。
91岁白石老人画作
不是去革别人的命,而是敢于革自己的命,自我挑战自我超越永不停止,这是转,是人生大转折,这样的文章少,若有,必是奇文,必是佳作,因为不流俗,不平庸,人生亦然,这样的人生必波澜壮阔,必引人入胜,必叹为观止,必心生敬畏,必心生向往心生渴慕,因为对抗了地心引力,对抗了人性弱点,不走寻常路。
最后的合,好的文章结尾,总是让人回味无穷,心生赞叹,而人生,有多少人能在终点平静无憾地合上双眼?扪心自问说对得起这一生?上不负父母,下不负子女,中不负爱人兄弟姐妹朋友同侪,不负自己的心?如果可以重来,你会如何活这一生?
能否合上这一页,合上这双眼,如人饮水,冷暖自知。
白居易写过:
赠君一法决狐疑,不用钻龟与祝蓍。
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须待七年期。
周公恐惧流言日,王莽谦恭未篡时。
向使当初身便死,一生真伪复谁知?
跌跌撞撞走过起承,行文至难在于转,人生至难在于转,毕竟无论是“玉”还是“材”,“三日满”“七年期”都是需要时光加持才能“试”和“辨”,汪精卫如果在狱中就义,一生合于“慷慨歌燕市,从容作楚囚。引刀成一快,不负少年头。”的少年侠客,全国少女心中的义士英雄形象, 哪有后来世人唾骂的“曲线救国”的汪伪汉奸?钱谦益如果没有明亡后嫌“水冷”不肯陪柳如是跳水殉国,一生也就合于娶柳如是这位风尘女子的大胆挑战世俗之见的一代文坛大佬,可见起承转合,尤其是对于“玉”和“材”,转才是人生分水岭。因为此时,外界对你已经没有要求,你没有什么太多要尽的责任和义务,你真正开始为自己而活,终点越来越清晰,越来越近,没有任何借口了,你想怎么活余生?
人生如文,起承转合,且行且写,且行且看。且行且思,且行且觉。
待十年后再读此文,愿各位美玉大材,都能顺利走过起承,转出新天地,合于心安,与读者诸位共勉之。
相关:中年危机,何以解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