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下家长更要激励孩子自律自强
9月5日,教育部发布了文章《“双减”政策落地,有担当的家长这样做!》,其中严肃提到:双减,不减责任!双减,不减质量!双减,不减成长!(摘自网络)
关键词:双减 责任 质量 成长
一、责任
双减下,有增有减。增加的是义务教育阶段的托管与课后延时服务,减少的是课外培训和作业负担。
家长面对新的变化,有的觉得轻松,有的觉得无所适从。
无论你处于何种状态,都要尽快转变心态,适应新的教育形势,帮助孩子顺利完成学习任务,健康成长。
这是家长要担负的责任。具体而言,家长的责任在于配合、规划、督促、激励,促进孩子养成自律自强的好习惯。
配合
课后延时,不能代替家庭教育功能。不能认为有了课后延时服务,家庭就只是承担“喂养”功能。
孩子不是宠物,需要进行社会化教育和意志品质、情感教育。这部分教育需要家校配合,合力完成。
家校配合,需要家长了解孩子在校的方方面面的情况,对老师提出的合理化建议,配合实施。
理性看待同一教育环境下,孩子学业等方面与同学的差异。
不要动辄把孩子成长过程中的不如意,归咎于学校、班级以及老师。
曾经在路上听到家长议论:孩子绝大多数时间在学校,那我就把孩子丢给学校,好与差都算学校的。
这番议论,明显看出——家长把自己当成了孩子的物质提供者,对孩子只尽“投喂”的义务,图省心,放弃了教育职责。这是一种错误的认识和做法。
如果你不及时止损这种培养孩子的方式,你真的配得上对孩子说上这句话:“生而为人,我很抱歉!”
双减之下,家长责任更重。
孩子个性化的学习,你要负责。
课后延时服务,虽有个性化的辅导,但不意味着只为某个孩子服务。孩子的个性特长的培养,细节化的方面的夯实与矫正,都需要家长费心。
这是家长的一份责任!
规划
你想孩子以后成为什么样的人?你为此是否规划了孩子的培养计划?
孩子回家后,做些什么?家长怎么引导和陪伴?孩子一天的规划与假期的规划是否制定并有相应措施?
缺乏规划,或有了规划,却是没和孩子约定好的规划,都不利于孩子每天的学习生活。
因为没规划好,孩子回家后,要干些什么,先做什么,后做什么,是没谱的。如果孩子自我规划力强,不要家长操心,学习、玩耍两不误。如果孩子不知规划,一段时间后养成杂乱无章的生活习惯,学习、做事磨蹭,导致家长急、孩子愁、学业落后的局面出现。
有了规划,在早期,家长一定要督促孩子落实规划,直到孩子养成习惯后才放手。
在学习的过程中,批评与激励并行。
激励尤其可贵。
批评的话语可用激励的话语说出来,错误的言行,可用激励的方式去训练改正。
二、质量
双减之后,家长最担心的是,作业减少,练习量不足,会不会影响对知识的掌握,迁移运用能力是不是会下降,到时会不会影响成绩。
毕竟初中升高中目前还要考试,毕竟高考依然竞争激烈。
不减质量,关键在于孩子乐学,愿意为学习拼。
孩子乐学,是因为喜欢,而不是为分数,为父母,为金钱,为一个今后的所谓的好职业。
现在的孩子,没经历磨难,没挨冻受饿,物质相对富足,文娱活动多而刺激强烈,同时,又很自我。
因此,他们中有人不因父母而乖乖地学,不为钱财而发奋,不愿为比较遥远的饭碗过多用功。
父母与孩子相处时间长,能把握孩子的兴趣爱好,要善于根据孩子的兴奋点去发动孩子的內驱力。
这是保持质量、提高质量的心理动力基础。
特别是在双减之下,内驱力的激发格外重要。
三、成长
内驱力强的孩子,自我成长要求高。
父母在双减下,做一个孩子成长的观察者、驱动者、指导者。帮助孩子成为一个自律自强的人。在此过程中,父母自己也要和孩子一起成长。
2021年9月25日星期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