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1)红楼一梦
隔了这几年,终于把红楼梦浅浅读完一遍。没想到这是一本非常容易看的名著,甚至看到三十几回时,每次翻开前我都带着一种兴致勃勃看八卦的心情,东家的姑娘标致水灵促狭嘴,西家的小厮面容清秀易脸红。
难得之处就在于,明明是特别容易写成网络爱情小说的一个背景,却着力于人而非着力于事,故事展开主要为人物形象服务。
你若要问红楼梦讲了个什么故事,那真是事无巨细扯了很多有的没的,一时要讲也讲不出个头绪。但你若要问红楼梦了讲了什么人,我相信每个读者心里都有一片白月光。
今天就想写一写黛玉与宝钗。
林黛玉的“真”
提起黛玉,我最先想起的一回,却是她与湘云一道的。
大约正值中秋,众人皆随贾母上山欢庆佳节,夜深了便各自散去。唯有黛玉与湘云两人遍寻不得,急得几个丫环挑着灯笼在山里找。
结果她两个却在后山湖畔,边赏着月,边对着诗,你一句我一句的,用诗句接龙章,时不时一个心里内忖“这般好句,亏她想得出来,我可要琢磨一句当得上的,来压过她去”,一个忍不住为对方击节赞赏“这个逸字的意境,真是再妙不过了!”。
夜凉如水,月色正好,诗意如一张漫无边际的网,轻柔地将一切都包裹住,浑不觉那以外的世事人情。
何等才情,何等心性。
如果说这份“天真”让人情不自禁绽开笑意,黛玉的“真心”却因其矛盾叫人扼腕叹息。
有一回她与宝玉闹别扭,宝玉叹说你怎么会这样想呢,我和你认识这么久了,怎么会亲宝钗反倒疏你呢?
黛玉还是一贯地蹙着眉的样子,说道“我为的,是我的心。”
宝玉跺足,“你为的是你的心,我为的,难道不是我的心么?”
黛玉的真心,总是含羞带怯的,藏在里面的,好像生活在自己小世界里的水晶心肝玻璃人。可惜也不知是因着礼法还是性格,别人要捧来真心与她瞧的时候,她总是避而不见,稍显冷淡,好像多看了一眼就尴尬了似的。
好不容易有个痴性子的宝玉,总是念着“林妹妹,好妹妹,妹妹可好些了”一路莽撞地冲过来,可每次想说几句掏心窝的话时,就唯恐造次了惹恼了林妹妹,于是那话到了嘴边,又咽下去了。
若是能与宝玉早日真心相对,在宝玉宝钗荒谬的婚姻发生时,至少不用怄疑宝玉负心,也至少减免几分在临死前喊出那一句“宝玉,你好……”的不甘。
自己的真心是真心,别人的真心却不得见,黛玉的矛盾也决定了黛玉的悲情。
我猜想她死去的瞬间,也是能坦坦荡荡说一声,“我对得起我的心了”。可是能听得见这一句的,最终也只紫鹃一个了。
薛宝钗的“淡”
没看书之前,在众人描述里的薛宝钗,我是不喜欢的,人人都夸赞个个都喜欢的宝姐姐,怎么听都觉得是处事圆滑失之真诚的。
看完书之后,我想我是先入为主的误会了,宝钗的“入世”之道,其实是带着强烈的出世色彩的。
从表面上看,宝钗几乎是毫无选择地对所有人都好。
她知道黛玉生病需要燕窝又不便在贾府多要月钱,就从薛府的花销中特意买了上好的燕窝,定期给黛玉送去。
湘云难得回贾府,袭人正想拜托她去给宝玉做个针线活计,却被宝钗悄悄拦下,暗中说湘云在史家的日子过得并不好,明明是小姐在家里却也常要做针线活,难得过来这边就让她多休息一会儿吧。
就连被薛蟠强抢了来的香菱,在被正室排挤时,宝钗也是顶着满满妒意,出面把她要了来做自己的丫环,给她一个容身之处。
可是在很多细枝末节处,也不难看出宝钗的冷淡。
譬如凤姐生病,探春初初掌家的时候,是有意拉宝钗来帮忙的,宝钗却是一问三不知,“这个我不懂”,“那个我没意见”,避嫌避了个十足十。又譬如薛姨妈问她,愿不愿意嫁给宝玉时,她没提和宝玉的感情,也没提和黛玉的感情,只是说了“这件事情,本该妈妈做主的”。
而这份冷淡,在后期贾府里的人排队领盒饭的时候,体现得更为明显。
黛玉死了,书里并不曾写到宝钗有多么伤心。凤姐死了,宝钗点了点头表示知道了,转头便问起抓进牢里的哥哥薛蟠可有消息。
冷淡到,近乎无情的地步。可我想,宝钗是个明白人呢,逝者已矣,来者可追。死亡并不是一件值得多么哭丧的事情,与其花那大把的时间去哀悼,倒不如帮帮还活着的人。
这世界自有它的规则在,宝钗不是反抗者也不是改革者,她更像是站在旁观者角度上的守护者身分。我和谁感情好,我喜欢谁,谁喜欢我,这都不打紧。
活一日,便好好的活一日。这是宝钗的人生哲学。
所以我总觉得书里最后留了一处败笔,是在宝玉出家之后,描写到宝钗多次失声痛哭。
以宝钗的聪慧,早就猜到了宝玉的决定,而当这件事最终成为既定事实的时候,我印象中的宝钗,是会愣一愣神,哭它一场,然后便渐渐止住了,若有所思地摸着自己的肚子,思考起怎么抚养自己的孩子来。
啰啰嗦嗦写了这许多,让我悟到红楼梦的另两件好处来。
其一是那书里的女子,即使隔了这许多年,她们的所思所为也是绝不过时,完全可以映射到现代的。
其二便是,这书没有那种叫人肃然起敬的意思,是贵族平民都看得,街头巷尾都议论得的
。所以我在这胡说了一通,肯定有与别人不一样的理解,也肯定有与曹公不一样的理解。
以曹公之心,定是不会介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