颜真卿《述张长史笔法十二意》,我们在上一讲中,讲了“十二意”的前六意:平、直、均、密、锋、力。
下面接着讲余下的六意:转、次、补、损、巧、称,即:张旭传授了哪些“笔法”给颜真卿?(下)温馨提示:本文约有2500字,建议有志于学习书法的网友细读,无志于者,当我没说。
曰:“转轻谓'屈’折,子知之乎?”曰:“岂非钩笔转角,折锋轻过,亦谓转角为暗过之谓乎?”曰:“然。”原帖残缺“屈”字只剩下“尸”,有人认为是“展”,也有人直接解释为“曲”,梁武帝萧衍《观钟繇书法十二意》:“轻谓屈也,”沈尹默先生认为此处与曲意义相同。张旭说,轻是转折的要旨,你知道吗?颜真卿说,您说的难道是笔画转角处折锋轻过、转角暗过?张旭说,对的。笔画的转角处,笔锋须由左向右,之后笔尖略向左回锋,再折笔下行。反之,如果顺着往下写,转角处就没有力道。轻过、暗过,意指转角处把笔锋藏于笔画内。反之,露于笔画外露出狐狸尾巴,就不好看了。宋·姜夔《续书谱》:“不欲多露锋芒,露则意不持重。”说的也是这个意思。细节处见真章。转角轻过、暗过是细节,刻意描摹或一扫而过,不是学习书法的正道。书法爱好者往往会忽略这一点,总是认为字帖中写成什么样,自己就照着写成什么样,从不探究为什么这么写以及怎么写出来的。我在绍兴曾见过一人,临《集王圣教序》酷似原帖,但当他离开字帖创作,完了,不知从何下笔。
“次谓牵掣,子知乎?”曰:“岂非谓为牵为制,次意挫锋,使不怯滞,令险峻而成之谓乎?”曰:“然”“次”非前也,意指笔画与笔画之间产生的牵丝,能起到主笔与从笔的牵制作用。“挫锋”折锋也,意指从笔毫的一个角度转到另一个角度,牵丝就是这个过程中的产物。张旭说,笔画与笔画之间相互牵制,你知道吗?颜真卿说,您说的是牵丝用挫锋,使其不拖泥带水,达到险峻的状态吗?张旭说,对的。有人说“次”是“决”,“ 牵掣”为撇,其实也能解释得通:即由上一笔末端牵丝引入撇画的起笔,折锋后顺势撇出。原帖中为 “次”,故我们只做次解释。我们没见过古代书法家写字,但可以看到他们留下的作品,从中不难发现,在一个字里上一笔与下一笔之间有一条弧形的虚线,上一笔牵着下一笔,下一笔连写上一笔,眼看到笔断了,意还连着。如今的正经书法家也是这么写的,我虽然不太正经,但也遵循这个方法。
“补谓不足,子知乎?”曰:“岂非谓结构点画或有失趣者,则以别点画旁救应之谓乎?”曰:“然。”张旭说,不足需补救,你知道吗?颜真卿说,您说的是不是有不足的结构和点画,要用别的点画或偏旁补救?张旭说,对的。举例来说,你写的内容中有个“乐”字,下笔前想的是最后两点就写成两点,可写到跟前时发现,写成两点会与要写的下一个字不连贯。这便是意想不到,也是颜真卿说的“结构点画或有失趣者”。把“乐”的两点写成一个上拱的横,竖钩写完直接左下起笔,笔管向上翻转,笔毫通过竖,手腕向胸前回,笔毫行至右下以转或折收笔牵丝连接下一个字。抑或是左侧点仍是点,右侧点写成长撇或竖,作长撇可直接与下一个字的第一笔连上,作竖可与下一个字共用。这些方法草书中比较常见,也是颜真卿说的“以别点画旁救应”。“补”万不可当作“描”。补是用其他的笔画代替,描是重复原来的笔画,一个救字,一个毁字,老人们常说“字是黑狗,越描越丑”,就是这个道理。
“损谓有余,子知之乎?”曰:“岂长史所谓趣长笔短,虽点画不足尝使意气有余乎?”曰:“然。”张旭说,有余要减少,你知道吗?颜真卿说,是不是您常说的点画短趣味长,点画不足要使其意气有余?张旭说,对的。读到这里时,我想到了《道德经》:“损有余奉不足,”多的就分给不足的。有余自当减少,可有时笔已经落纸成画,木已成舟,没法再减少,怎么办?需要下笔前想好字形,且笔画长短得当。钟繇、王羲之的字便是标准,长短相间,长不让人觉得长,短不让人觉得短。如何判别“有余”和“不足”呢?我要说不知道,显得我没水平,要说知道,可现实我就是不知道。沈尹默先生对此是这么解释的:“它不在于有形的短和长,而在所含意趣的足不足。所当损者必是空长的形,而合宜的损,却是意足的短画。”如今的书法家大都趣短笔长。原本的短笔写更短,原本的长笔画写更长,倒有“损不足奉有余”的意思。有的一竖占三四个字的位置,有的干脆占一行,而且在一幅作品中频繁出现,实乃与“损谓有余”不符,或者说背道而驰。
“巧谓布置,子知之乎?”曰:“岂非欲书预想字形布置,令其平稳,或意外生体,令有异势乎?”曰:“然。”张旭说,需预先布置,你知道吗?颜真卿说,是不是下笔前先想好字形加以布置,使其平稳,又或是在书写中产生出乎意料的字体,令其有别于平稳?张旭说,对的。布置有两个阶段,一是下笔前的意料之中,一是下笔后的意料之外。始终在意料之内,可控则平稳;始终在意料之外,不可控则浮夸。“巧谓布置”其实说的是既要在意料之中又能出乎意料。布置不是刻意的安排,不是上下左右、长短粗细、大小肥瘦一致。明代董其昌《画禅室随笔》:“布置不当平匀,当长短错综,疏密相间也。”说的正是这个理。
“称谓大小,子知之乎?”曰:“岂非大字促之令小,小字展之为大,兼令茂密乎?”曰:“然。”“称”即相称;“促”的方向为小;“展”的方向是大。张旭说,作品中字要大小相称,你知道吗?颜真卿说,是不是大字往小了写,小字往大了写,使其相辅相成?张旭说,对的。要写一幅作品,事先要想好字形大小,写的时候使整体相称。所谓大字是指笔画多的字,小字是笔画少的字。颜真卿说的大字往小写、小字往大写,是相对而言的;促与展也是相对于作品整体而言的,而非大小位置均等。《画禅室随笔》:“作书所最忌者,位置等匀。”就是反对均等。笔画多的字写紧凑,笔画少的字写疏朗,就是“兼令茂密”。姜夔《续书谱》:“不欲上大下小,不欲左高右低,不欲前多后少。”也是这个理。而要想写的整体大小相称,除大紧凑、小疏朗外,别无他法。“称谓大小”是在“巧谓布置”的前提下,就是说,因为有了前面的意在笔先,所以才会有后面的相称。
到此,“十二意”平、直、均、密、锋、力、转、次、补、损、巧、称全部讲完。你以为这就结束了?没有,后面还有更精彩的“用笔当须知如锥画沙,如印印泥”,我们一起期待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