倚天立:地中海的海市蜃楼(1)
【老何推荐按语】
倚天立先生的这一组论文,理性、科学、透彻,从实证的角度,深刻地剖析了所谓辉煌的地中海史前文明的不可信与荒诞无稽,非常值得一读,特予以鼎力推荐。
此文原发于天涯论坛,鄙人读后深以为赞,可圈可点。特予略作整理,以连载形式陆续介绍,请朋友们给予关注。
倚天立:地中海的海市蜃楼
——对胡夫金字塔、亚历山大港和罗塞塔石碑的质疑
【前 言】
长久以来,对于科技文化先进得匪夷所思的古埃及、古希腊文明,很多人总是充满了疑惑。
其实,略有理性之人,随便琢磨一下,就觉得在地中海地区的各古文明的描述中,有很多不合逻辑、无法解释的东西。
广义的古地中海文明,包括古埃及文明、古希腊地区各城邦文明、特洛伊文明、迈锡尼和克里特文明、古罗马文明、古犹太文明等等,是15世纪以后,突然在欧洲文化中爆发式地涌现出来的“古代文明。”
总体来讲,这些“古代文明”呈现出以下几个共同的特点:
1、在人类文明史上,这些“古代文明”出现的时间非常早,有的甚至早到公元前3000—前5000年之间。
2、这些“古代文明”达到的文明程度非常高,高到令人匪夷所思的程度。
比如:古埃及人在公元前1500年时就可轻易雕刻和搬运320吨以上的方尖碑,在公元前1000年就培育出了高产的黑白花奶牛,公元前334年建造的亚历山大港在高峰时拥有30—100万人口,古希腊人在公元前150左右就已经开始普遍使用青铜计算机来计算行星轨道,如此等等。
3、这些“古代文明”成长的生存空间非常狭小,耕地资源非常稀缺,实际人口数量非常稀少,雅典人加上奴隶也不过二三十万,迈锡尼和克里特人更少,只有几万人,但是,它们的发展全部都不受自然资源的约束,也不受人口数量的约束,都能奇迹般地创造出伟大而辉煌的文明。
4、公元1500年以前,这些文明几乎毫无痕迹,无人知晓。
所传说的那些记录这些伟大文明的书籍,事实上全部出于文艺复兴时代以后,除了近代声称被发现,但事实上并非出自科学考古也没有做过技术年代鉴定的可疑纸草片段材料和石刻之外。
进入1500年以后,这些文明就像进入惊蛰之后的昆虫一样,一下子就在欧洲集中地从地里冒了出来,化蛹为蝶,一个比一个先进,一个比一个辉煌,让人瞠目结舌,目不暇接,它们的发展过程基本没有萌芽,没有孕育,没有漫长的积累过程,没有低级到高级的过渡,一出现基本上就是高潮,直接就是鼎盛时期,然后,紧接着就是毁灭与消失。
如果说,一个文明正常的发展过程是一条起伏中逐渐上升的平稳波状曲线,而这些文明则像一根陡峭的避雷针,猛然到达高峰,猛然坠落虚无,没有过程,只有高度。
这些无法解释来源的古文明因此经常被解释为外星人的杰作。
5、这些文明所处地理条件恶劣,耕地稀少,粮食缺乏,但手工业却都很发达,航海技术也异常先进。
据说希腊各城邦、克里特岛都能生产出大量的陶罐(但是人们却找不到生产这些陶器的窑口)、葡萄酒、橄榄油,大家都不约而同地到埃及去交换充足的粮食来供养自己的人民,都把埃及当做了自己随时可以取用的巨大粮仓。然而,埃及人自己同样也生产陶罐、葡萄酒、橄榄油,不知道这些陶罐、葡萄酒、橄榄油都卖给谁?而且处于干旱沙漠中的埃及人自己也需要粮食。于是,古地中海地区粮食的生产与流通就成了一个死循环。
在粮食生产存在无法填补的巨大空缺的古地中海地区,用什么来养活各文明众多的人口,用什么来支撑这么先进的文明社会,这本身就是一个巨大的矛盾,如果对这个矛盾没有一个有强大说服力的解释,那么,这众多的古地中海文明无疑就是泥足大厦,完全经不起推敲与检验。
6、这些文明还有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出现得非常突然,消失得也非常突然,风一样来、风一样去,像流星一样消失得无影无踪,干干净净。
证明这些文明存在的证据,主要就是一堆加工条件不充分的石头作品,包括雕塑、石碑和画在石头上的永不退色的壁画,加上一些黄金制品(金币、金面罩等),还有一些保存了几千年完好无损的纸莎草纸书,其它几乎没有留下任何别的证据,而这些证据绝大多数都是孤证,无法编制成一个绵密的相互证明的证据链。
7、这些文明虽然在科技和文化上达到了难以想象的高度,但是,它们对自己本民族的后嗣子孙和周边民族却没有产生过任何影响,更没有形成“文明古国”应有的标配——“文化圈”。
这些文明成果不仅没有使自己的民族变得先进强大、枝繁叶茂,反而让自己的民族基本都走向凋零甚至灭绝,再先进的的科技、再灿烂的艺术几乎全部都荡然无存,以至为零,即便是其后世子孙,也对其祖先一无所知。而至于所有邻居,更没有保留下它们一星半点的科技文化的印迹,这跟中国周边形成的“中国文化圈”(朝鲜、韩国、日本、越南等)现象完全相反。
8、对这些“古代文明”留下来的一些“文物”,近现代西方学者的解读也非常的牵强任性,任意夸大,随心所欲,而这些不着边际的解读内容最后还被当做正式的信史,堂而皇之地写进了世界历史的教科书。
比如,一块高63厘米的所谓“纳尔迈调色板”,上面有一些浮雕,而这些浮雕就被解读成一本关于公元前3000年时古埃及历史的百科全书。
一个荒谬伪造的最新实例就是:据英国《卫报》2016年5月26日报道,2016年5月,一名叫希马德斯的希腊考古学家表示,他经过20年的研究,在希腊斯塔吉拉出土的一处有2400年历史的穹形拱顶建筑,可以基本确定就是亚里士多德的墓地,其主要证据有以下几个:其一,亚里士多德的出生地就在斯塔吉拉;其二,墓地地理位置好,有全景视野;其三,墓地里有一个存放骨灰的瓦瓮;第四,墓地里还找到了亚历山大时代的货币和皇家陶瓷。而更重要的是,希马德斯的“研究成果”得到了希腊国家文化部的支持。
不要忘记,当时的计数系统中还没有出现0的观念
后文中,本人一概不使用所谓“古地中海文明”的资料,因为这些文明的存在本来就证据不足,用古希腊资料来证明古埃及,就相当于我们在讨论有一只猪是否存在的时候,有人用猪屁股来证明猪大腿的存在,由此推导出猪的存在。
这是一个典型的自循环的诡辩逻辑。
【研究与讨论】
第一,关于亚历山大港——摆在桌面上的bug
尼罗河三角洲是一个冲积平原,照理说,三角洲的海岸线是一个由近向远不断扩展的过程,就像长江三角洲是从扬州、江阴一线向东海方向扩展一样。根据权威的地质研究结果,公元前334年的时候,尼罗河三角洲真正的海岸线距离今天海岸线,最少还有10—30公里远,当时,亚历山大港今天所在的位置还只是一片汪洋湖海和一道沙洲,根本不具备修建城市的地质条件和经济价值,连最起码的淡水水源都在50公里以外。
反过来说,如果公元前334年亚历山大港就已经处在今天那个位置了,那说明这2350年中,尼罗河三角洲西部的海岸线一直就没有移动过一丝一毫。
这符合逻辑吗?
如果有人信誓旦旦地说,秦始皇东巡时,为镇压百越,命人修筑上海城,一定会让人笑掉大牙。因为当时的上海这块冲积陆地还不存在。
第二,关于胡夫金字塔——氏族部落社会玩不起的行为艺术
根据地质资料研究和历史记载,尼罗河三角洲在7000年前开始发育,直到希罗多德生活的公元前300年左右,根本不具备大规模农业生产的土壤条件,而尼罗河河谷地带耕地面积又非常稀少,所以,在公元前2580年左右,整个埃及的农业生产水平连刀耕火种的水平都达不到,全流域全年的粮食总产量最多能供养五六十万人口,这五六十万人口分布在几十万平方公里的尼罗河流域内,其社会形态基本还处在氏族部落时代的绿洲文明水平,怎么可能具有工业化国家强大的综合国力,来修建一座体量达600万吨的胡夫金字塔。
所以,埃及金字塔的修建者必定不是几千年前的古埃及人,而是另有他人。
第三,关于铁制工具——没有金刚钻,就别揽瓷器活 铁制工具是加工所有较大型石头作品的必备的工具,不管是在东方西方,不管是在古代今天,如果没有铁制工具,人类不可能对较大型的石料进行雕刻加工,离开铁制工具,人类更不可能从崖壁上开采大吨位的石料。 再强调一下,没有铁制工具,人类根本不可能从山崖石壁上开采出完整的大吨位的石料。 所以说,在没有出现铁制工具之前出现的所有较大型的石头建筑、石头雕刻等等,都是文艺复兴以后的现代人在冒充古人耍流氓。
第四,关于古代重物运输——人类不可能拉着自己的头发离开地球
物理定律对人类的约束,在今天不可打破,在古代更是牢不可破。在所有的物理约束中,重物运输是严重限制古代人类生产率发展的天然瓶颈。
明朝时候,成化四年,即公元1464年,明宪宗为了把一个重约17吨的石碑从被北京运到曲阜,就动用了数百头牛,数万人工,耗时数月,并且还只能在冬天借助道路上破水结冰,而这基本上是中国古代社会所能运输的最高极限了。
而在现有历史资料的描述中,公元前1500多年前,埃及人不仅可以在没有铁制工具的条件下开采一块超过320吨的石料,刻成方尖碑,而且还可以轻易地把这块石料从采石场搬上木船,沿尼罗河航行一段后,又从船上搬到底比斯神庙,之后,罗马人又把这块石碑抢去了欧洲。
跟据现代海运规则计算,要运载320吨的方尖碑,至少需要430—460吨左右的驳船,而直到14世纪,英国最大的船只也不超过300吨。
难道像死神一样不可战胜的物理定律,对埃及人、罗马人来说,就完全不起作用?
第五,关于地中海地区的海外贸易——5000年前的地中海不是应有尽有的大型超市
许多有关古埃及的历史书籍,把五六千年前的地中海贸易描写得繁荣无比。比如,在所谓的“纳尔迈调色板”时代,埃及农业不发达,于是便通过出口陶器、橄榄油、纸莎草来换取黑海地区的粮食,等到埃及农业发达了,便又通过出口粮食来换取黎巴嫩雪松。无独有偶,古希腊也是向埃及出口陶器、橄榄油,来换取埃及的粮食。同样,克里特人,也是向埃及出口陶器来换取宝贵的粮食。
难道人人都是能工巧匠、像外星人一样万能神奇的埃及人,偏偏就不会制作陶器,不会酿造葡萄酒,不会提取橄榄油,非要用宝贵的粮食来跟别人换取吗?
这也是一个摆在桌面上的巨大的bug。
我们知道,大规模海外贸易的产生必须由几个重要的前提:
第一,完成了人类社会的第一次大分工,流动的渔猎游牧人口有很大部分转变成了定居的农民,人口得到极大增长,农业生产技术较为发达,出现了较多的剩余财富,而这些财富主要体现在粮食上,人类史上,在农业实现工业化生产之前,粮食从来都没有变成过贸易的大宗货物。
第二,完成了人类社会的第二次大分工,相当一部分农民转变成了手工业者,手工业较为发达,有极大的生产量和极高的生产效率,手工业产品出现了大量剩余,需要向本地区市场以外销售。
第三,出现了生产量巨大的高附加值商品,只有这些具有市场稀缺性、需求量较大的商品才能销售出去,商人才能获得较高利润,也才能支付长途贩运的高费用或者高成本;在工业化之前,香料、茶叶、陶瓷和丝绸能够长期成为海外贸易的主要货物,不是没有原因的。
第四,要有巨大的消费人口,或者是巨大的市场容量。
第五、要有成熟的贵金属(金、银)作为货币,而其这些货币要得到市场的统一认可。 然而,最起码在公元前3000—公元元年的地中海,这诸多条件基本都不具备,所以,最起码在公元前10世纪之前,地中海地区都还处于较为原始的以货易货时期,所谓繁荣的地中海海外贸易,就完全就是违反人类社会发展进程和市场规律的一个伪命题。
正因为对以上诸多问题有所质疑,所以,笔者不辞浅薄,在各方面对一些问题进行了一些初步挖掘,希望能找到一些历史的真相。但囿于个人的学识与能力,在本文中,笔者只能对上述问题做一些粗浅、初步的分析,更多的、更专业的、更权威的考据与证伪工作,我们也只能翘首以待方家。
(本文写作,得到了网友“生民无疆”、“悬浮质子M”等人和许多网络文章的启发,在此对他们表示感谢)
美洲的玛雅文明、印加文明真实的吗?他们也没用金属器械,但是他们建有石质神庙、石质建筑。
倚天立:
没有坚硬的铁制工具便不能加工较大型石头,这是物理定律,牢不可破。
玛雅的大型石质建筑,有三种可能,一是后人所造,二是玛雅人已有铁器,三是沙子浇筑,类似“罗马砂浆”。古人很聪明,但古人不是神仙,古人也要受物理定律的制约。
【原文链接】http://bbs.tianya.cn/post-worldlook-1831207-1.shtml